發新話題
打印

哥特戰爭 論拜占庭的戰術和戰略

哥特戰爭 論拜占庭的戰術和戰略

  拜占庭帝國的軍隊與古羅馬軍隊和先前歐洲、近東軍隊的模式都有很大的區別。羅馬軍隊的特點是擅長運用工程和後勤組織,而拜占庭軍隊則依靠騎兵和輕型步兵,以致達到了非羅馬化的最高程度。這部分地反映在騎兵在阿德里安堡會戰的勝利中(達到了後來用於防禦邊界的羅馬系統的水準),同時也反映出拜占庭的敵人,其中包括安息人後代的變化。在最初的依靠緩衝國家和外交手段之後,羅馬人逐漸採用了以自己的軍隊組建邊界警備隊的方法防守邊界。萊茵河和多瑙河成為這些邊界的標識,就像在沒有河流的地方以土石牆標示邊界一樣。當然,在這樣長的邊界上不可能處處派兵把守,也不可能防止襲擊者或入侵者從這些邊界突破。
  但是,防禦確實提供了一條哨所線,用於當敵人跨越屏障時發出警報,從而使防禦者迅速集中兵力擊退入侵者,如果可能的話,就俘虜那些掠奪者。這條防禦線還提供了一條有價值的障礙,阻止襲擊之敵撤退。羅馬人以這種方式組織起持久性防禦,用於對付出於經濟目的而實施襲擊戰略的較強的蠻族人進攻者,抵抗或驅逐那些堅持侵佔羅馬人領土企圖的進攻者。
  儘管邊界的實際障礙常常迫使襲擊者將馬匹留在後面,但羅馬人所集中的部隊要對付這類襲擊仍然需要行軍速度超過重型步兵的行軍能力。羅馬騎兵恰好適應這種要求,輕型步兵也可以,因為他們畢竟比負重的徒步襲擊者的行軍速度要快。由於大多數襲擊者都希望避免戰鬥,而防禦者的目標一般是將撤退的入侵者逼迫於邊界上的障礙之前殲滅之,所以騎兵和輕型步兵的速度就比戰鬥中佔有優勢但運動緩慢的軍團更具優越性。只有在抵抗持久性入侵時,羅馬軍團才投入使用。因此,輕型步兵和騎兵在羅馬軍隊中的比例逐步上升。防禦邊界的部隊逐步變為一種民兵,政府分配給他們一定的農田作為報酬。
  在西元4世紀,羅馬人放棄了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做法,而代之以縱深防禦,抵禦沿邊界持續入侵的主要敵人。這一戰略所依靠的是,在帝國邊界後面依託從農舍到有圍牆城市的廣大築壘地域實施防禦。這些築壘要點也作為補給基地,可以封鎖進入帝國的主要路線,阻滯入侵者運動,制止其撤退,並成為入侵者企圖堅持進軍的嚴重障礙。此外,這些要點還為防禦者和該地域居民及其牲畜、隨身財產提供了避難所。任何企圖繞過這些要點的軍隊都會面臨遭到要點守備部隊後方攻擊的威脅。不過,築壘陣地只是構成了一部分防線,防禦者還需要一支具有機動性的野戰部隊,以克服暴露在敵人面前的要塞和設置了障礙的交通線所面臨的困難。這些部隊要能快速到達敵人入侵的地域,要能便捷地集中起來或者避開戰鬥,都需要較快的速度。這一要求使得以騎兵和輕型步兵為主的部隊成為理想的機動野戰部隊。
  但是,對帝國東部最可怕的威脅來自於安息人的後代,即波斯人。他們像前輩一樣,幾乎完全以輕型和重型騎兵作戰。克拉蘇在卡雷的災難,戲劇性地顯示了羅馬戰術系統在安息人自己的地形上對付安息人騎兵時所具有的不適應性。正出於這一原因,拜占庭的重型騎兵都攜帶弓箭。雖然訓練和裝備一個士兵運用兩種武器系統作戰既困難又昂貴,而且拜占庭騎兵運用自己原有的重型裝備就已經具有了最強的實施突擊行動的能力,但是弓箭及其使用知識賦予拜占庭騎兵以極有價值的多種功能。為了進行突擊戰鬥和保護自己免遭敵箭的傷害,他們身著鋼盔、長及大腿的鎧甲和鐵鞋。有些戰馬也身披盔甲。除了弓箭以外,騎兵還攜帶短劍、匕首和一支長矛,儘管在使用弓箭時必須將長槍置於一邊。雖然拜占庭軍隊也有一些輕型騎兵,然而這種具有雙重功能但以重型騎兵功能為主的部隊構成了騎兵部隊的主體,並且占了軍隊數量的一半。
  拜占庭輕型步兵攜帶一張弓和一個能盛40枝箭的箭袋,同時攜帶一面盾牌和一個斧頭之類的武器,用於近戰。其中少數缺乏射箭技能的士兵則用標槍武裝自己。一些士兵身著輕型鎧甲。這些徒步弓箭手的作戰經驗比敵人的馬上弓箭手佔有明顯的優勢。據當時的一位權威描述,拜占庭人面對波斯人和其他乘馬弓箭手,知道這些敵人對徒步弓箭手有一種“特殊的恐懼”,因而其輕型步兵成為徒步士兵中數量最多的兵種。拜占庭重型步兵除盾牌和盔甲以外,還攜帶一枝長矛、一把短劍和一把斧頭。長矛與後來羅馬人的訓練一致。當時他們的訓練和紀律性下降,敵人騎兵衝鋒的力量迫使羅馬軍團加強他們的標槍分量,以便與敵人騎兵作戰時當作長矛使用。重型步兵在軍隊中的比例相對較小,其作用與馬其頓人和羅馬人軍隊中的重型步兵相同。
  拜占庭如此之多的乘馬士兵費用高昂,使得它的軍隊只能保持較小規模,但是,在對付環繞帝國的各國的各種戰術系統時,卻發揮了巨大的效能。拜占庭的軍隊非常適於與波斯乘馬弓箭手作戰,同時實踐證明,在西元6世紀拜占庭重新征服義大利的戰役中,與哥特人和法蘭克人等蠻族人軍隊戰鬥也同樣有效。
  使蠻族人得以佔領羅馬帝國西部省份的同樣因素,使得他們在拜占庭的再征服面前不堪一擊。義大利的哥特王國的軍隊規模很小,必須集中起來才能成為一支野戰部隊,用於抵抗拜占庭的入侵,因此它不得不放棄對城市的守備。哥特人認為這些城市居民並不忠於他們,因此他們摧毀城牆,以剝奪城市居民抵抗重新佔領的力量。迫于採用持久性戰略的政治需要,他們冒著風險將全部賭注押在了與入侵的拜占庭人決一死戰上。雙方軍隊中均有雇傭兵。拜占庭軍隊雇傭了匈奴人、亞美尼亞人、波斯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以及許多德意志蠻族人。哥特軍隊中包括許多原來在拜占庭皇帝軍隊中服役過的人,而哥特人並不認為將其選舉的王權拱手讓給貝利薩利烏斯 [ 投筆從戎注:另譯貝利撒留。 ] ,這位在早先的戰役中擊敗他們的聰明的拜占庭將軍有什麼荒謬之處。
  西元55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大帝派遣一支精銳部隊重新征服義大利。他指定納爾塞斯,而不是常勝將軍貝利薩利烏斯擔任指揮官。矮小瘦弱的納爾塞斯是一位年屆70,服現役僅兩年多一點的宦官。很顯然,除了查士丁尼信任他之外,沒有任何值得推薦出任指揮官的理由。然而,曾經把他帶到宮廷高位的才能,以及他在歷次危機中所表現出的勇氣和心計,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
  兩支軍隊在義大利中部的塔基尼相遇。納爾塞斯的拜占庭軍隊擁兵15000人,比頗有能力的托提拉國王指揮的哥特軍隊數量略多。雙方指揮官都渴望會戰,並各自將其軍佇列陣於一條狹窄平坦的谷地等待對方的進攻。納爾塞斯急於保護自己的翼側,派出50名精選的重型步兵佔領了戰線左翼的一座小山。在那裏,他們佔據了小路上的一處陣地,“比肩而立,列成方陣隊形”。
  這場前哨戰證明了關於會戰結果的精確預測。哥特人依靠他們的重型騎兵,而納爾塞斯則將其軍隊根據他的設想排列成陣,也就是要力爭徒步士兵對騎兵實施防禦的主要優勢。為了加強其重型步兵,這位沒有經驗的拜占庭將軍表現出了對各種武器系統優劣長短的清醒理解力。他命令很多騎兵下馬加入步兵,並徒步穿過山谷,手持長矛和長槍列成方陣。在兩翼,納爾塞斯部署了4000名弓箭手,並將重型騎兵配置其後。他焦急地等待著迎擊敵人的進攻。
  第二天早晨,哥特人的重型騎兵在其步兵前面列成隊形,距離拜占庭隊伍僅兩箭射程。延遲一陣之後,哥特騎兵發起了它著名的兇猛衝鋒。但在方陣面前,他們失敗了,並在步兵面前停了下來,因此,哥特騎兵的兩翼不得不承受來自拜占庭弓箭手的如雨箭矢。看到哥特騎兵不能打垮自己的步兵,停了下來,而自己的弓箭則射傷了敵人的戰馬和士兵,於是納爾塞斯命令其重型騎兵進攻敵人翼側,同時步兵也向前運動。哥特騎兵逃跑了,並在逃跑過程中與自己的步兵糾纏在一起。托提拉國王在逃走途中受到了致命傷。
  這次會戰推翻了哥特人在義大利的統治,將義大利收回帝國版圖。不清楚托提拉為什麼要讓其騎兵衝擊拜占庭部隊的中央,而不是衝擊兩翼比較薄弱的弓箭手。因為這種愚蠢之舉不符合他通常的特點,也許是由於地形障礙,或者是壕溝(拜占庭人曾在早先的戰鬥中使用過這些障礙)迫使其實施正面進攻。這次會戰再次顯示了重型步兵抗擊重型騎兵衝鋒的能力。哪怕雇傭的徒步士兵缺乏共同訓練,但他們的長矛和長槍,他們的縱深配置以及他們作為職業士兵的技能,足以擊敗可怕的哥特騎兵的正面衝鋒。 從哥特人手中征服了義大利之後,納爾塞斯又面臨來自北方的法蘭克軍隊的襲擊。法蘭克人可怕的重型步兵雖然沒有盔甲,但裝備有盾牌和頭盔。他們都配備一把短劍、一把18英寸長的匕首,還攜帶著一把斧頭和至少一支輕矛。在近距離戰鬥中,他們的斧頭和輕矛都可以用於投擲,據說,法蘭克人將輕矛投出,“如果命中敵人,矛的倒刺就會牢固地固定在敵人的身體裏,根本不可能將其拔出來。如果刺中盾牌,那麼敵人也不可能以折斷矛頭的方法將其去除,因為鐵制的矛頭刺得太深。此時,法蘭克人就會沖將上來,用腳踩在尾部觸地的矛柄上,將盾牌拽倒,劈開失去遮蔽的敵人的頭顱,或用第二支矛刺穿敵人的胸膛”。法蘭克人從任何可以戰鬥的方向,以龐大的縱隊或方隊投入戰鬥。 他們雖然缺少訓練或協同,但具有巨大的勇氣和凝聚力。
  西元554年,在凱西林納姆,精明的納爾塞斯首先封鎖了敵人撤退的路線,爾後又採取部分重型騎兵徒步戰鬥以加強其自己重型步兵的方法,迎戰這支可怕的重型步兵的主力。他可能具有某種自信,相信其實施防禦的全身披掛的職業士兵能夠抵禦法蘭克人。他可能還擁有一些自然或人工的條件,增強了他的防禦陣地。他在兩翼部署了部分騎兵,主要的盔甲長槍手也配備了弓箭。法蘭克人的衝鋒突破了拜占庭步兵的第一、第二戰線,與其第三和最後一條戰線交戰。此時,納爾塞斯命令位於翼側的配備了弓箭的重型騎兵前進。由於受到了雙重威脅,所以成密集隊形的法蘭克步兵不得不停下來,準備抵抗對方騎兵的衝擊。但是,納爾塞斯的騎兵並沒有發起衝鋒,而是開始向法蘭克人發射密集的弓箭。如果法蘭克人疏開自己的隊形,就不會成為乘馬弓箭手如此容易射中的目標了;但是,他們仍保持著密集的方隊,因為他們認為隊形一旦疏開,就必然在身著盔甲的拜占庭騎兵的衝鋒面前不堪一擊;這些騎兵會立即放下弓箭,使用其長槍和短劍。片刻之後,在羽箭射擊之下不能機動的法蘭克人開始向後方撤退。在撤退的過程中,他們的隊形失去了嚴整性,而納爾塞斯的騎兵最終發起了衝鋒,沖入法蘭克人的隊形,給其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這兩次會戰顯示了拜占庭軍隊的多功能性。其武器系統的多樣性使得指揮熟練的將軍能夠打擊敵人的弱點。在塔基尼,納爾塞斯使用重型步兵阻住了重型騎兵;而兩年之後,在凱西林納姆,他又用重型步兵抵抗了重型步兵,直至將投射武器投入使用,用於對付對方脆弱的重型步兵,使其不能逃跑。
  儘管幾次失敗使拜占庭帝國失去了除小亞細亞以外的所有亞洲領土,但是在數個世紀的時間內,它仍然始終是一個可怕的東方強國。其生存依賴于擁有一支優秀的軍隊,這是一支由職業化和宗教狂熱支撐的軍隊。拜占庭將其戰術和戰略寫入今天人們稱之為條令的書中,其中強調防禦和以最小的代價獲勝。他們將裝備昂貴和訓練有素的職業士兵視為首要資源,更樂意不戰而勝,並總是精心計算勝利的收益與失敗的代價。這樣,在如何對付退卻之敵的爭論中,著名將軍貝利薩利烏斯說道:“因此,如果我們迫使他們違反其意志,放棄後撤的目的並來與我們戰鬥的話,那麼我們的勝利將什麼優勢也沒有:假如我們勝利了——挫敗一場逃亡有何意義?——如果我們不走運(這是可能發生的),我們將既失去已經獲得的勝利,……還會將皇上的土地在沒有防禦部隊的情況下對敵人的進攻敞開。”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