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金庸

金庸



出生 1924年2月6日 (1924-02-06) (85歲)
浙江海寧
筆名 金庸
職業 小說家、評論家
創作時期 1955-1972年
流派 武俠小說
代表作 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
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
笑傲江湖、鹿鼎記
配偶 杜治芬
朱玫
林樂怡
子女 4個

查良鏞[1],大紫荊勳賢,OBE(Louis Cha Leung Yung,1924年2月6日-),生於浙江海寧,東吳大學法學院畢業,1948年移居香港,筆名金庸,華人界最知名的武俠小說作家之一。他亦是香港新聞、文藝界的傑出創業者及評論家,以及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金庸、古龍與梁羽生被普遍認為是新派武俠小說最重要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亦被喻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名由
當年金庸與梁羽生訂下武俠小說之約時,曾想過筆名的問題。後來決定把自己名字的「鏞」字一分為二(金庸於2007年出版的《金庸散文》中亦有提到),成為「金庸」。這就成為了他的筆名。

生平

求學
金庸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於中國浙江省海寧縣袁花鎮,為書香門第後人,先祖為南明知名文學家查繼佐。1929年5月入讀家鄉海寧縣袁花鎮小學。1936年入嘉興一中讀初中,離開家鄉。1937年日軍入侵,因戰事而隨學校輾轉餘杭、臨安、麗水等地,後1938年於浙江省立聯合高中初中部就讀[2]。1939年讀初中三年級的他與同學合編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這是此類型書籍首次在中國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書,收效不凡[3]。1941年因在壁報上寫諷刺訓導主任投降主義的文章《阿麗絲漫遊記》被其開除,校長張印通介紹他轉學去了衢州[4]。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學畢業,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對校內學生黨員行為不滿而向校方投訴,反被退學。後在中央圖書館掛職,閱讀大量書籍。1945年抗戰勝利後返鄉,曾在杭州《東南日報》暫任外勤記者。1946年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現臺灣東吳大學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5],1948年畢業。

事業



浙江桃花島上的金庸銅像,兩旁的楹聯為著名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他是香港《明報》系列(1959年,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週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1967年,其後分為馬新兩家)的創辦人,被譽為文人致富的典型例子。

1946年秋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調往香港分社。1950年赴北京到中共外交部求職,但因不滿中共外交政策而歸併重入《大公報》。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期間與同事梁羽生相識為友。而後總編輯羅孚安排查與梁寫武俠小說於副刊連載,梁羽生編寫《龍虎鬥京華》,查良鏞以金庸為筆名寫《書劍恩仇錄》,引起轟動,頓時金梁齊名。1956年,與同寫武俠小說的梁羽生和百劍堂主在報上開設專欄《三劍樓隨筆》,三人合寫隨筆,給「新派武俠」留下了一段歷史見證。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9年於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1953年至1958年期間,他曾以林歡作筆名,為長城電影公司編寫劇本,其中《絕代佳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金章獎。更曾合作導演過兩部電影,與程步高合導《有女懷春》及胡小峰合導《王老虎搶親》。也曾以姚馥蘭為筆名撰寫電影評論,還為電影歌曲填詞。

查良鏞為《明報》撰寫社評二十餘年,以「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傳為美談。1960年代,由於中蘇交惡,中國大陸安全無保障並面臨威脅,開始積極發展研究核武器,陳毅在1963年提出了核褲論:「當了褲子也要造核子!」。查於1964年在《明報》發表《要褲子不要核子》社評,反對在貧窮情況下造原子彈。左翼報紙《大公報》、《文匯報》、《新晚報》等以「反共反華」、「親英崇美」、「背叛民族立場」回應。直到最後陳毅出面制止了左派的攻擊。雖然明報系列並非激進刊物,但文化大革命爆發時,查良鏞和《明報》公開對其持反對態度。在《明報月刊》40週年的撰文上,金庸也直言刊物是和文革對着幹,具體展現在紀錄彭德懷功績、出版吳晗的《謝瑤環》劇本,極力捍衛中國傳統文化和批判錯誤抨擊。查遂被被香港左派分子罵為「漢奸」、「走狗」、「豺狼鏞」;更曾受死亡恐嚇,一度離開香港暫避。回港後一路受香港政府特別保護直至20世紀70年代末。

1973年春,查良鏞曾應國民黨之邀前往台灣,並與蔣經國見面會談。文革結束後,金庸在1981年與1984年來到大陸訪問,並先後在北京與鄧小平和胡耀邦會談。隨後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宣告成立,金庸作為委員之一,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小組成員。因香港政制方案乃基本法中最為核心且爭議最大,直至1988年方案尚未成型。1988年,金庸與查濟民提出了備受爭議的「政制協調方案」(又稱「雙查方案」、主流方案)。這個方案相對當時各界所提出的眾多方案中比較保守,因而被認為有礙民主進程而得不到港人支持,查回港後有各種針對他的示威抗議發生。實際上查之本意為給民主派李柱銘、司徒華兩人留出餘地,但當天兩人沉默以示抗議,使得最為保守的這一方案得以通過,大出查氏所料。然中央政府當時認為正是底限所在,故其後作修改並被納入基本法使用至今。1989年北京發生了八九民運。5月20日,「首都戒嚴令」發佈當天,查良鏞憤而辭去基本法草委、諮委職務,結束了從政生涯。同年在《明報》創辦三十年慶祝茶會上宣佈卸下社長職務,只擔任集團董事長。

1991年明報企業上市,查良鏞任董事長並簽訂三年服務合約,與于品海達成協議由智才技術性收購明報企業。1993年曾對香港總督彭定康的「政改方案」進行筆戰,同年兩會期間赴北京訪問,並獲江澤民接見。同年4月宣佈辭去明報企業董事局主席職務,改任名譽主席,更將明報集團售予于品海,宣佈全面退休。

1994年查良鏞返鄉參加嘉興一中90周年校慶並於嘉興高專興建「金庸圖書館」。圖書館落成後再斥資1400萬在西湖興建「雲松書舍」,供個人藏書、寫作和與文友交往雅集之用。1996年秋當「雲松書舍」落成後,查良鏞改變初衷,毅然捐出斥巨資興建的書舍,現已成為杭州的新旅遊景點,內藏金庸作品及手跡陳列室等。

2006年12月完成劍橋大學碩士論文《初唐皇位繼承制度》(The imperial succession in early Tang China)。

公職
香港廉政公署市民諮詢委員會召集人、法律改革委員會委員(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
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1985年至1989年)
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籌委會委員(1996年至1997年)
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2009年9月-)。

所獲榮銜
金庸一生獲頒榮銜甚多,不能一一概述,其中包括:

大英帝國官佐勳章勛銜(1981年)、法國政府榮譽軍團騎士勛銜(1992年)、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勛銜(2004年[13]);
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榮譽院士;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名譽博士;
日本創價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杭州大學、蘇州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吉林大學[15]等校名譽教授;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名譽院長(原為院長及博導,後辭去)、終身教授;
1998年,獲香港市政局頒授「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獲香港(及海外)文學藝術協會頒授「當代文豪金龍獎」,同獲此獎的還有巴金和冰心。
2000年,獲香港政府頒贈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
200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一顆由北京天文台發現的編號10930的小行星命名為「金庸」。
2003年3月,位於澳門新馬路的文化會館開設金庸圖書館,金庸親臨開幕並任榮譽顧問,館藏中、英、日、泰、印尼版金庸小說。
2005年,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文學博士名銜,金庸隨即以81歲高齡赴劍橋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
2009年,獲頒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作品
主條目:金庸作品
金庸的作品以小說為主,兼有政論、散文等。自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開始至1972年的《鹿鼎記》正式封筆,他共創作了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幾乎每隔十年就會掀起一股熱潮。最早期金庸熱是從港澳開始,接着延燒到台灣,其後是在中國大陸造成影響,可說金庸熱潮燃燒至整個華語圈。近年來金庸作品也被翻譯成日文等其他文字,熱潮風靡東亞。

小說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

下聯:笑書神俠倚碧鴛 上聯: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笑傲江湖
書:書劍恩仇錄
神:神鵰俠侶
俠:俠客行
倚:倚天屠龍記
碧:碧血劍
鴛:鴛鴦刀  飛:飛狐外傳
雪:雪山飛狐
連:連城訣
天:天龍八部
射:射鵰英雄傳
白:白馬嘯西風
鹿:鹿鼎記  

這些作品初於香港明報連載,即甚受讀者歡迎;經作者集結修訂單行出版後,在華文圈廣爲流傳,尤以長篇作品更為暢銷。其作品大量並多次被台灣、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等地的影視集團改編攝製成電視劇和電影。陳世驤曾說:「金庸武俠小說可與元劇之異軍突起相比。既表天才,亦關世運。所不同者今世獨見一人而已。」

總覽金庸的幾部成熟武俠作品,除融合了武術,氣功,懸疑,言情,歷史等常見風格以外,還加入了很多古代文藝,以及天文地理等知識性元素。他的小說中塑造了新的武俠形象,打破了主人公必英俊瀟灑,聰明正直的傳統模式,亦展現出他對種族仇殺的負面態度。因此,金庸被一些評論者稱為「俠之大者」。

其他作品
金鏞曾與梁羽生、百劍堂主在《大公報》的專欄上寫隨筆。另為《明報》撰寫社評二十餘年,以「左手寫社評,右手寫小說」傳為美談。著名的政論包括上文所提及的「褲核論」、與《大公報》的筆戰以及文革時期的諸多時政評論。

「金學」
由於金庸小說深受歡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提筆撰寫感想、書評,而真正「研究」金庸小說,倪匡乃為第一人。倪匡提出了「金學」一詞。不過金庸本身對這名稱有點抗拒,認為有高攀專研《紅樓夢》的紅學之嫌[20]。現在大多統稱「金庸小說研究。」

當台灣遠景出版社取得金庸小說版權後,隨着台灣解嚴,一直被認定為禁書的金庸小說隨之出版。在1980年,遠景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由沈登恩主編的「金學研究叢書」。

「博益」及「明窗」亦出版了一系列名人談金庸的叢書,當時任職《明報》督印人的吳靄儀亦寫了《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看人生》、《金庸小說的女子》及《金庸小說的情》,楊興安的《金庸筆下世界》。

當金庸小說在內地正式授權出版後,「金庸小說研究」更為熱鬧,除小說內容、人物、歷史背景之外以至武功招式及飲食菜譜等不一而足。比較不同版本之間的差別更是研究的重點。現時只有陳墨和潘國森依然經常評論金庸小說。作家王朔曾批評「在金庸小說中我確實看到了一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視聽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嚴重障礙,只能認知眼前的一丁點兒人和事,所有行動近乎簡單的條件反射。」

第四次華山論劍
陝西電視台的《開壇》欄目於2003年10月08日邀請金庸上華山[23],參加「華山論劍」活動,主會場設在華山的北峰,海拔高度1561米,除了金庸、主持人和嘉賓外,還有十幾位網友。金庸和北大教授嚴家炎、「巴蜀鬼才」魏明倫、「武俠導演」張紀中、編劇楊爭光、「北大醉俠」孔慶東在這裡坐而論劍。

金庸食譜
香港美食家如蔡瀾、唯靈等曾與鏞記酒家合作推出「射鵰英雄宴」,主要為仿製黃蓉為洪七公烹調的菜式,但因材料及製法刁鑽,雖獲好評而未能成為日常供應的餐單。

金學研究書目(普及類)
臺灣遠景、遠流、香港明窗、明報等出版社曾出版名家的金學評論集:

倪匡:《我看金庸小說》、《再看金庸小說》、《三看金庸小說》、《四看金庸小說》、《五看金庸小說》(下半部為陳沛然所著)
吳靄儀:《金庸小說的男子》、《金庸小說看人生》、《金庸小說的女子》、《金庸小說的情》
楊興安:《金庸筆下世界》、《金庸小說十談》、《漫談金庸筆下世界》、《續談金庸筆下世界》
溫瑞安:《談笑傲江湖》、《析雪山飛狐與鴛鴦刀》、《天龍八部欣賞舉隅》
項莊:《金庸小說評彈》
陳墨:《金庸小說賞析》
陳沛然:《情之探索與神鵰俠侶》
舒國治:《讀金庸偶得》
蘇墱基:《金庸的武俠世界》
薛興國:《通宵達旦讀金庸》
潘國森:《話說金庸》、《雜論金庸》、《總論金庸》、《武論金庸》
合著((三毛、董千里、羅龍治、林燕妮、翁靈文、杜南發等):《諸子百家看金庸》(五輯)

金庸作品衍生產品
金庸的作品廣為傳播,除了以小說流傳,也曾被多次拍攝、製作成影視作品、廣播劇、舞台劇、漫畫、動畫乃至電腦遊戲,深入全球華人社會的民心,對當代青年的影響極其廣泛。

電影
第一部搬上銀幕的金庸小說是《射鵰英雄傳》。為2集的粵語電影,由香港峨嵋電影公司於1958年拍攝。

部份改編版本雖然和原著有顯著的不同,甚至只是借用其形式,如香港電影《東邪西毒》,但仍可見金庸小說啟發了其他作品的創作。對於各電視和電影版本的金庸小說故事,可參閱上列小說條目。

動畫
《神鵰俠侶》
漫畫
《射鵰英雄傳》(全38冊,李志清)
《神鵰俠侶》(全18冊,黃展鳴)
《笑傲江湖》(全26冊,李志清)
電腦遊戲(圖畫)
金庸群俠傳(智冠科技)
武林群俠傳(智冠科技)
金庸群俠傳 Online(中華遊戲網)
金庸群俠傳 Online 2(中華網龍)
天龍八部online(搜狐製作台灣由智冠科技代理,香港則由Gameone代理)
[編輯] 電腦遊戲(文字)
俠客行(MUD)
劍跡

抄襲及仿冒作品
1980年代時,曾有人以「鏞公」為筆名著書《射鵰前傳》、《神鵰前傳》之類的作品,無論包裝和印製都與金庸的作品集極之相似,撰寫故事以外的情節。在香港部份租售舊小說的書店仍然存在。在中國大陸,也有類似的抄襲的作品,不但書名類似,而且署名作者也和金庸很類似,如「金童」、「全庸」、「金康」、「金庸新」等。

軼事

先祖
明清之交的名人查伊璜是金庸先生的祖先之一,此人在《聊齋志異》與《觚勝雪蓮》中有記載,蒲松齡在其作品中讚揚此人「厚施而不問其名,真俠烈古丈夫哉!」。《觚勝雪蓮》中記述查伊璜「才華豐艷,而風情瀟洒。常謂滿眼悠悠,不堪酬對;海內奇傑,非從塵埃中物色,未可得也」。金庸先生在其封筆之作《鹿鼎記》當中也曾提及此人生平。
查慎行是清康熙年間的有名詩人,「查慎行,字初白,海寧人。少受學黃宗羲。於經通於《易》。性喜作詩,遊覽所至,輒有吟詠,名聞禁中」,可見,他的作品深受康熙皇帝喜愛,曾供職於南書房。金庸先生曾確切地提到過此人。
浙江舊宅祖先查嗣庭,曾遭受過文字獄。雍正時期,因「維民所止」,被認為是雍正去頭,遭受文字獄。

親戚
金庸的父親查樞卿在1950年代初中共發動的鎮反運動中以反革命罪被處決。
著名詩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有人認為《書劍恩仇錄》中陳家洛的形象是來自於金庸心中徐志摩的形象。
金庸是瓊瑤的遠親,金庸的堂妹為瓊瑤的舅母。
著名軍事學家蔣百里的原配夫人查品珍,是金庸的遠房姑母。所以金庸稱蔣百里的女兒蔣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夫人)為表姐(實際沒有血緣關係)。
金庸堂兄弟查良鑑曾任中華民國法務部部長、中華民國最高法院院長,其弟查良釗,人在台灣。
近代著名翻譯家和詩人穆旦(原名查良錚)為金庸遠房堂兄。
金庸表哥蔣復璁曾任台灣故宮博物院院長(撰於《連城訣》後記)。
台灣搖滾樂團櫻桃幫主唱查查〈本名查家雯〉是金庸侄孫女。

關於作品
金庸第一部小說《書劍恩仇錄》,據說是金庸自小在浙江家鄉流傳的故事(見後記)。
《連城訣》後記中陳述金庸該部小說靈感來源,乃來自兒時家鄉長工和生少年時期悲慘經驗(類似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情節),原本被打成殘廢、父母氣死、未婚妻改嫁兇手,而兇手也準備被在牢中害死他;後來,和生獲金庸祖父查文清搭救,於是便在查家任長工,但金庸的父母都不會太差使他。金庸小時候常跟他在一起,卻始終不知道他姓名,上述事件,乃和生有次病重將死時告訴金庸的往事。
據說,金庸寫小說之同時,曾經喜歡某女明星被拒(應該說無下文,對方應該是電影女星夏夢,金庸認識時已作為人婦)。因此像小說中部分角色,都有類似經驗,諸如令狐沖、游坦之、韋小寶、余魚同。
著名科幻、武俠小說家倪匡先生是金庸的好友。1965年曾在金庸外遊歐洲時代筆《天龍八部》,至今引以為豪,然金庸修訂後已全部去除(但阿紫眼盲仍未更動,僅由金庸將爾後情節略作發揮與修改)。

其人
傳說金庸對古典樂十分喜好,判別能力超強。可以隨便聽過一段樂句,就告訴你這是哪位作曲家的哪首作品。
金庸愛車,跑車為尤。
接受訪談時,金庸認為自己像張無忌(《倚天屠龍記》),妻子像夏青青(《碧血劍》)。
曾開除金庸的國立政治大學(其前身即中央政治學校)於2007年5月19日,授予金庸榮譽博士學位。
金庸於香港大學設立「查良鏞學術基金」,並擔任主席,主力邀講各國學者定期舉行學術講座和研討會。
香港大學於2009年2月27日成立國際金庸研究會。研究會並非註冊社團,由金庸及前港大中文系主任單周堯教授擔任顧問,創會會長為李思齊教授及伍懷璞教授,現任會長為港大文學院黎活仁副教授。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