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阿凡達電影觀後感

阿凡達電影觀後感

關於外星人的歷史,這群從天而降的人被稱作「血之族」。自有記憶以來,他們一直掠奪不屬於他們的東西,他們奪走土地、獵殺這片土地上的人,或是將大家移置到無法生存的地方。這些外星人認為這是進步的表徵,但這樣做不過是將這片土地上的人帶往傷病和死亡深淵。外星人原本居住的世界和森林已化為死寂、大地飽受毒害,他們毀了自己的大地之母,而現在也將會在這個星球做同樣的事。一定要將他們驅逐走。– 詹姆斯柯麥隆(阿凡達)

上段是筆者翻譯詹姆斯柯麥隆在十年前(1998)為《阿凡達》劇本所作的引言。詹氏自執導的《鐵達尼號》為其奠定經典不朽的地位後,多年來一直戮力希望《阿凡達》能夠問世,但《阿凡達》遲來十年的原因並非資金未到位,也非演員和劇本的準備不夠充份,僅僅為了一個困窘的難題——當時的科技拍不出來。

如果《鐵達尼號》是上個世紀的風華絕代,那麼《阿凡達》便可稱得上是21世紀3D電影的市場先鋒,3D技術在電影工業雖已行之有年,但過去始終缺乏關鍵的誘因讓戲院願意擲重金、汰換新的影音設備,故業者都在期待能夠出現一部「經典」來撼動這一切,而至少《阿凡達》不讓他們失望。

※ 在星際侵略的主客體之間
二戰後的電影工業突顯了該時代人們的恐懼,美蘇間的冷戰也使世人壟罩在大規模核武毀滅的陰影當中,自阿姆斯壯登月後,世人對太空也有了新的認識,但對太空的未知卻又多於了解,在這種病態的戰後時空背景發展下,後二十世紀便不斷出現「外星人攻打地球」的戲碼,以「受害者」和「被侵略者」的角度去詮釋當代的集體感受。

經過太平六十載後,隨著iPhone的問世、歐巴馬的當選,世界大戰一直沒有發生,而外星人也未曾與我們坦誠相見,這使得地球人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是孤獨的,尤其是在將這顆星球破壞殆盡後。在這樣的反思之下,我們開始對自己的破壞能力感到諷刺的自豪,全球氣候被我們搞壞了,石油被我們挖光了,熱帶雨林被我們砍完了,接下來我們開始對於「是否能侵略別的星球」產生了問號。

無疑地,我們的確對於別的星球蠢蠢欲動,登陸月球不再是夢,而我們也已展開探索火星的里程碑,若沒有別人會侵略我們,那我們是否能扮演稱職的侵略的角色,甚至扮演其他物種的上帝?

在這新一波的電影工業發展趨勢下,除了對「星際侵略」的主客體關係做了巧妙的反轉外,導演們似乎也透過劇情的背景設定,不約而同的對當代資本主義做了批判。在科幻電影裡,地球在掠奪外星資源的過程當中,「公司」或「企業」往往扮演極重要的主導角色,甚至不計手段為所欲為,似乎在未來世界裡,政府的角色將漸漸弱化,而企業可以擁有軍隊、指揮大規模的屠殺而面不改色。資本主義在上世紀前的工業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後,世人漸漸對這個體系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並且讓我們感到質疑,除了藉由屠殺別的物種、掠奪他們的土地以保全我們的利益之外,我們還剩下哪些足以自豪的價值。

若要進一步賞析這樣的另類星際恩怨情仇,《第九禁區》亦帶有濃厚的「反客為主」的星際科幻觀點。

※ 以「星球」和「整個物種」作為有機體的認知
詹姆斯柯麥隆所想表達的,除了有進化式的媚俗愛情外,亦說明了「星球是活的」的哲學觀。在我們生活的宇宙當中,電子環繞質子旋轉而未知分子的存在,白血球抵抗外來蛋白質而未知「人體身為有機個體」的事實存在,同樣地,我們每個身為人類的微觀主體,也總是忽略了地球也是會呼吸、會生病的事實。《阿凡達》一劇其實亦帶有電影《駭客任務》和《當地球停止轉動》的微妙元素,除了提醒人類是生命共同體外,也進一步讓我們反思人類究竟是地球的益菌還是病毒。

電影《阿凡達》中的納美人可透過頭髮的辮子與所有該星球的動物做連結,乘龍駕鳳、御風而行,看似科技發展不高的原始部落種族,卻擁有崇高的愛護生命的美德。在潘朵拉星球的母體最後體認到人類是「星際病毒」後,終於號令該星球上所有的生物共同反擊,將人類驅逐出去。

在彼此競爭、相互爭戰的現實世界中,人類總是忘了我們身為生命共同體的事實,我們總是運用武力或是文化霸權逼著其他族群就範,我們利益的增長總是建立在奪取他人的利益上,而身為更大有機體的地球正在目睹著這一切的無奈,或許等到有一天,人類觀臨到將會集體毀滅的事實才會真正覺悟。

※ 更高層次的愛情
世上最大的痛苦並不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們彼此相愛,但我卻是你的外星人。

詹氏的「愛情大躍進」風格往往帶給觀眾深入人心的感受,在他執導的《鐵達尼號》當中,Jack和Rose註定成為郵輪上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結局,因為最令人心碎的愛情並非不相愛,而是彼此深愛對方卻沒辦法相愛。

愛情的代價有多高?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是連勝文與蔡依珊,所謂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與快樂的生活,永遠是童話故事裡安撫小朋友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愛侶往往因為族群、宗教、國別、甚至單單因為世俗階級或貧富差距,而不被允許相愛。

那,愛上一個身高三公尺的剽悍女外星人又是如何的呢?想要解開這個伏筆,恐怕讀者自己得跑一趟戲院了。

話說筆者看了《阿凡達》後,才發覺男主角把妹的功力可說是異於常人,故與外星人交往應該也不是什麼困難至極的事,在男主角乘著火紅的巨型翼手龍從天而降之後,一切的誤會終於冰釋,那一幕讓我聯想到,無論你對女友做出什麼令她難以原諒的事,只要你有本事弄台法拉利開到Luxy門口,石榴裙終究敵不過噴射引擎。

在地球把妹很現實,到外星把妹更現實。

※ 民族自決
《阿凡達》這部電影帶有濃濃的政治味道。撇開愛情、科幻、生態環保的意涵,整部電影通篇在講的就是一齣「鎮壓」與「反鎮壓」的故事。

劇中的人類對於他們所侵略的外星人的態度就是,因為你絕對打不過我、因為我武力比你強,所以我可以為所欲為,所以你要聽我的,你如果不聽我的,我就透過種種的歪理,把你塑造成對我有威脅的敵人,一旦你成為我的敵人,我就可以把你家踩平,把你的所有一切都奪走,而且奪得名正言順、理所當然。

二十世紀上半葉,因為凡爾賽條約的壓迫,造就了德國希特勒的霸權,在那個時代,霸權的初生是建立在反壓迫與不滿之下。經過半世紀後的轉折,霸權的地位由德俄易手,轉移到其他大國手上,而同樣的歪理、同樣的框架,讓他們有同樣的鎮壓理由,得以出兵將別的國家踩平。

戲院中不少的觀眾在3D眼鏡的遮掩下,流了不少英雄淚,觀看《阿凡達》的內心悸動,不亞於觀看《吹動大麥的風》和《英雄本色》。

千軍萬馬出兵征戰所謂何事?非關光我民族大業之無病呻吟,僅為生存二字而已矣。

※ 星際無間道
如果有一天外星人侵略地球,反過來卻是由良心發現的外星人幫助地球人反擊,這會是怎樣的光景?扮演這樣的一個角色又會面臨多大的內心衝突?《阿凡達》劇中的主角既是這一邊的背骨仔,又是那一邊的叛徒,然後深愛的外星美眉又對他深痛惡絕,他該怎麼做?內心矛盾的痛楚往往比肉體的痛苦更難以言喻。故是詹氏的特殊手法,成功了引出觀眾對男主角的同情。

劇情的發展使主角只有兩種選擇,亦即眼睜睜的看著潘朵拉星人被大規模驅趕屠殺,或者自己毅然成為真正的「化身」投入戰爭、參與支援潘朵拉的那一方,並運用對於人類思維的理解,巧妙佈下戰略進行反擊。

實現最純潔的良知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因為正義不會平白無故從天而降。在面對戰爭時,究竟是要站在強大的一方當個昧著良心的走狗,還是挺身而出幫助弱小的一方、成為一個叛徒英雄,無論選擇哪一種,內心都必經相當的天人交戰。

臥底劇情的電影並不讓大家陌生,從《無間道》到《風聲》等劇都讓人感受到無名小卒在大時代的內心煎熬,而《阿凡達》更妙,除了將背景搬到外星球上,更直接設定讓主角對自己原屬的人種大開殺戒,令觀眾有種莫名的快感。

除了無間道式的鋪陳外,科幻戰爭電影的慣用手法就是將老子與易經「物極必反」的哲學表現在結局上,例如《ID4星際終結者》的外星戰艦竟然被地球的電腦病毒給毀滅,又如《世界大戰》裡狂妄自大的外星人最後下場竟然是被大腸桿菌給凌遲腹瀉至死,雖然這樣的「不得不交待」式的結局有點黑色幽默,但至少說明了所謂驕兵必敗的道理。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老子•章二十九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老子•章三十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章三十六

※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阿凡達
觀看《暮光之城》讓我們滿足潛意識中期望自己能成為吸血鬼,而《阿凡達》亦讓我們反思如果有一天科技進步到能夠令我們延年益受、與大地共生共榮,那麼肉體的限制將不會再是困住靈魂的枷鎖。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降生到地球的阿凡達。

也許有我們些人上輩子是織女星系的外星人,又或許有些人是來自獵戶座,為了某些共同的信念而降生到地球,在我們的靈魂深處總是充滿著無限的疑問和無限的期待,身處地球的我們可能對於這顆星球的現狀不滿意,或是對自己今生所面臨的問題感到無助及徬徨,無論如何,這都是一趟驚奇的探索之旅,我們都應該不斷的學習,不只追求肉體的進化,更要昇華自己的靈魂。

※ 後記
《阿凡達》一劇是我與友人到西門町的in98戲院觀看的3D電影,因為工作人員劃位錯誤而意外讓我坐到最後一排,不過事後該戲院主管有補償我兩張電影票,故倒也無傷大雅。只是我發現觀看3D電影時,坐最後一排視野反而「剛剛好」,因為3D眼鏡排除了所有與銀幕無關的視野,由此看來,未來的3D電影工業想必將會帶給世人不同的全新感受,抑或將扭轉消費行為和商業生態。

作者:曾彥衛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