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義民廟

義民廟

在台灣歷史當中,客家人所屬的「義民廟」,所代表的是一段不名譽的過去,它是漢(客家)人以武力屠殺台灣原住民,搶奪其土地來開墾、擄掠其婦女為妻妾的強盜殺人行為,並因為這樣的罪行、得現世報死亡者之骨骸所聚集的「無主孤魂祠」。同時,也有歷次閩南人反抗清廷,客家人充當清廷馬前卒、藉機擴充開墾疆界而戰死者的「無名孤魂祠」,就孔子所楬櫫的春秋大義來說,這是收容土匪與漢奸者的地方。

例如,金廣福以屠村方式搶奪賽夏族土地,在搶地殺戮原住民行動中,被原住民反抗而死亡的隘勇,最後都收入客家人特有的義民廟中,例如在北埔南興村城門街附近,就有這樣的無主墳塚三處,合稱「義友塚」。

除了收容屠殺原住民的隘勇骨骸之外,客家義民廟也是收容「漢奸」屍骸的據點。例如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發動抗清之役,十二月攻陷竹塹城,知縣程峻畏戰自殺,此時新竹新埔的客家人陳紫雲率一千三百多位客家壯丁,組織義民軍援助清軍奪回竹塹城,這場戰爭喪生的義民軍頗多,因此在翌年由客家鄉紳集資設立義塚於枋寮,再次年稱為義民亭,最後由巡撫上奏清廷,獲乾隆皇帝先後頒賜「義勇、懷忠、褒忠」等匾額,前兩個匾額分別掛在小埔心、以及苗栗社寮崗之兩座義民廟,新埔本地的「祖廟」因而升格為褒忠義民廟。

咸豐十一年,倡議「反清復明」的天地會首腦戴萬生起兵抗清,新埔十四庄客家人再度助清平亂,死難者屍骨也放於包忠義民廟內,並先後在同治年間蒙福建巡撫徐宗幹頒「同心救國」、光緒年間台灣巡撫劉銘傳頒「赴義捐軀」,以褒獎其忠於清廷之義。

清朝以滿夷入主中原,是以華夏自居的漢人之「不共戴天之仇」,任何反清之行動,在中國正統歷史上都是忠臣義舉,支持清廷的則是漢奸賊子,以這樣的春秋大義,義民廟中助清滅漢的客家兵勇,哪裡是義民,根本是漢奸之徒了。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孔子的民族政策是「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意思是說對於邊疆的蠻夷,要以文明和道德來懷柔他們,等他們喜歡文明而想親近華夏文化的時候,就應該和我們一樣、一視同仁地共享安和樂利。這樣的民族政策,也是現代文明國家遵循的法則,絕對不是屠殺其人民、搶奪其土地,把其他民族當畜生看待,務必要將他們消滅殆盡。

因此,從今天的角度來看義民廟所收容的並非義民,而是一群被反擊致死的強盜土匪與漢奸者的地方。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