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外語中的中國來自契丹

外語中的中國來自契丹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西元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後建立遼朝。
   
   一。雲南的達斡爾族是曾經創造燦爛文明的契丹後裔
   
   科技日報載文指出,史學界只能推測幾百萬契丹人的命運大致有三種: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
   
   第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
   
   也就是說,契丹民族如同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樣融化了。但是,這個說法卻被證明是錯誤的。
   
   (一)。達斡爾的傳說
   
   茫茫大興安嶺,清澈的嫩江。遼闊的呼倫貝爾草原。達斡爾人就繁衍生息在這三道風景交匯的地方。達斡爾的意思是“原來的地方”,也就是故鄉。幾百年來,達斡爾人就在這裡遊牧,但究竟哪才是他們的故鄉?達斡爾人自己不知道,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文字,只能靠口述來傳承歷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沒有人知道了。
   
   當地的一個傳說引起了民族史學家們的興趣: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裡修邊堡(邊堡是達斡爾特有的詞彙,是指一種類似長城的建築。),從此便在此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這個傳說把達斡爾與契丹聯繫在一起,但傳說中的故事會是歷史的真相嗎?早在清代就有人提出達斡爾源於契丹,也有現代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歷史,找到了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但他們找到的都是間接證據,在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之前,是不能給出定論的。
   
   (二)。雲南“本人”是契丹後裔
   
   施甸,一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吸引了民族學家的注意。人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小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本人”宗祠裏,人們發現了一塊牌匾,上面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並表明他們的契丹後裔身份。
   
   歷史上確有記載,阿蘇魯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後裔,他的先祖曾參加西南平叛戰爭。但如何證明這些“本人”就是阿蘇魯的後代呢?畢竟漠北雲南相隔萬里,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學術界始終未能給這個自稱契丹後裔的族群“正名”。
   
   DNA技術揭開千古之謎
   
   一門新興的技術為解開這個千古懸案帶來了希望。縱然歷史已被遺忘,文字已經失傳,語言已經改變,在契丹後裔的血液中,總還會有一種記憶在流淌———基因。現在,考古學家們要用新興的DNA技術來喚醒這份最後的記憶。
   
   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雲南保山、施甸等地採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後,他們終於得出了準確的結論: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而雲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很可能是蒙古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後裔。
   
   根據這次測定結果,結合史料,歷史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徵兵,能徵善戰的契丹族人被徵招殆盡,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作為“分子意義上的後裔”零星分佈在各地。

二。遼代的歷史
   
   西元907年,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西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契丹國。西元925年遼太祖率兵親征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西元938年,後晉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947年,遼世宗定國號為大遼,遼朝建立。遼聖宗文武韜略傑出非凡,對宋戰爭屢屢得勝。西元1004年遼與宋朝訂立澶淵之盟,並與西夏結好,從而形成遼、宋、西夏三足鼎立的政治割據局面。遼共有九個帝王,政權統治時間長達210年。其疆域幅員遼闊,東至於日本海,南到天津市、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北達今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遼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
   
   西元1125年遼被女真族的金所滅。耶律大石率部西遷至中亞,建立西遼政權(即黑契丹Karakitai)。西遼於西元1218年亡於蒙古帝國。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繫,促進了融合。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輝煌的歷史。
   
   三。遼代的工藝和文化
   
   遼政權在荒漠的草原上築起都城、市鎮。而其遊牧的生活方式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捺缽(契丹語“行宮”的音譯)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使漢人為其開墾農田,形成契丹特有的農牧混合經濟。遼代的冶鐵業發達,發掘出土鐵制的農業工具、炊具、馬具、手工工具可與中原的產品相媲美。遼代的鎏金、鎏銀、染織、造馬具、制瓷以及造紙等手工業門類齊全,工藝精湛。契丹鞍與端硯、蜀錦、定瓷被並列為“天下第一”。陳國公主與駙馬墓、耶律羽之墓等貴族墓葬出土的精美金銀器都反映出契丹獨特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工藝技術水準。遼瓷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缸瓦窯村窯是一處目前所知遼代最大的古瓷窯遺址,可生產白釉、單釉和三彩釉瓷以及宮廷所用的官窯器物。瓷器的造型可分為中原式和契丹式兩類,中原式倣造中原的風格燒造,有碗、盤、杯、碟、盂、盒、壺、瓶等,契丹式則倣造本族習慣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樣式燒造,器類有瓶、壺、盤、碟,造型獨具一格。如在內蒙古翁牛特旗廣德公鄉遼墓出土的雙猴綠釉雞冠壺和龍首綠釉雞冠壺就是倣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在壺體側邊作出倣皮革縫製的痕跡,此類壺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目前分散到世界各地博物館,並作為博物館規模標誌的,高達兩米的大羅漢瓷像,就是遼代產品,是從河北省易縣附近山洞中被外國人盜走的。
   
   遼代的文化具有突出的成就。契丹人依照漢字創造了兩種類型不同的文字,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教育方面實行設學養士和科舉取士。契丹的詩詞既有氣勢磅薄之句,也有清新優美之詞。遼代盛行佛教,從山西應縣木塔佛像中發現的丹藏、佛經、和佛畫,河北豐潤縣天寶寺塔發現的佛經,內蒙古巴林右旗釋迦佛舍利塔中發現的佛經,堪稱佛教藝術瑰寶。繪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耶律倍畫的《射騎圖》、胡環的《卓歇圖》、無名氏的《秋林群鹿圖》、《丹楓呦鹿圖》等名畫,均為曠世珍寶。雕塑作品刀法遒勁,栩栩如生。建築藝術主要體現在佛塔和佛寺。山西省靈丘縣覺山寺西塔院中的覺山寺塔、北京市天寧寺塔、遼寧省遼陽白塔、海城析木城金塔造型美觀,是遼代最流行的密檐塔中的傑出代表作品。河北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兼唐代和宋朝之長處,雄健壯麗。遼的醫藥久負盛名,《脈訣》和《針灸書》中的治療方法至今仍應用在臨床實踐中。
   
   契丹人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與漢人迥然不同。服裝通常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褲腳放靴筒內。女人袍內著裙,亦穿長筒皮靴。腰外係蹀躞帶,上挂金玉、水晶和琥珀等飾件,還有隨時可用的火石、筷子、食具刀等。契丹人髮型怪異,無論男女皆髡髮。男子在兩鬢各留一綹頭髮,別處的頭髮全剃光。婦女僅剃沿前額邊的頭髮。契丹人住所為氈帳,皇帝的禦帳稱為捺缽。婚俗特點是娶親不論輩分,近親結婚、離婚和再嫁均不受限制。契丹貴族盛行厚葬,遼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大貴族墓葬,出土的兩套有金花銀枕、鎏金銀冠、金面具、銀絲網路、金花銀靴組成的殯葬服飾,完整的體現了貴族的殯葬習俗。耶律羽之墓室豪華富麗,天下奇珍瑰寶盡匯其中。

四。外語中的“中國”來自契丹
   
   (一)。西方語言稱中國為China(英語或者德語)、Chine(法語)、Kina(瑞典語)、Cina(讀作chi'na,馬來語)。在俄語、希臘語,以及中古英語中,整個中國均被稱為“契丹”。如現在在俄語中中國的發音是“Kitay”。 當代英語也有用"Cathay"來表示中國,如 Cathay Pacific(國泰航空,“中國太平洋航空”)。
   
   俄羅斯人不知東方有大宋,只聞東方有契丹(契丹比大宋早出現44年),同樣,西亞人不知東方有“商”“周”,只知東方有“赤那”。歷史上,戎狄對西方的侵擾是人類大遷徙的根源之一。戎狄的名字就是“cina”。 赤那之地,狼之地也!中國的名稱“china” 正是來源於蒙古語“狼”的音譯。
   
   對於“china”這一名稱的來源,過去的說法都是錯誤的。這些說法有“茶”、“瓷”和“秦”。
   
   中國使用“china”這個英文名稱始於1912年,可是西方人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認知這個東亞國家的名稱了。
   
   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一詞的詞源,最早來源於西元前10世紀(有的學者提出是西元前5世紀和西元前15世紀)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中出現的“cina”一詞;在西元前4世紀的古印度喬胝厘耶的《政事論》中,也曾提到過“cina”;西元前5到4世紀的波斯讚美弗爾瓦丁神的詩中也曾出現過“cina”;《舊約全書》中也有關於“sinoa”的記述。
   
   從時間上來看,景德鎮的陶瓷出現於東漢,秦朝建立於西元前221年。“cina”一詞在印度梵文中的出現的最遲時間也在西元前5世紀,中國茶葉的出口也要晚於這一時期。由此可見,印度梵文中的“cina”和中國的“茶”、景德鎮的“瓷”及中國秦國的“秦”並無關係。
   
   (二)。俄文的“中國”名稱是根據西元九世紀的遼國“契丹”(kitan ,kitai)的音譯得來的。古代的戎狄或他的先人正是操著蒙古語的一個龐大的社會集團,因此,“cina”一詞的含義應該能夠在今天的蒙古語中得到相應的解釋。在蒙古語中,狼的讀音可謂與“cina”非常相象,讀做“赤那”,意思為“狼”。西方國家為什麼稱呼戎狄為“赤那”即“狼”呢?因為戎狄以狼為圖騰、打著狼旗東征西戰。
   
   在《蒙古秘史》的開篇第一章便說:“天命所生的蒼色狼與慘白色鹿同渡騰吉思水來到斡難河源的不兒罕山前,產生了巴塔赤罕”。《國語•周語》記載著:“穆天子西狩犬戎,獲其五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史學家翦伯讚考證:“白狼白鹿是當時的氏族”(翦伯讚《中國史綱》,三聯書店,1950年版)。這是很明顯的圖騰崇拜,是兩個以狼和鹿為圖騰的姻族。
   
   《魏書•列傳第四十九》記載,“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後魏太武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茹茹(“茹茹”也稱為“柔然”),世居金山,工於鐵作。金山狀如兜鍪,俗呼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或雲,其先國於西海之上,為鄰國所滅,男女無少長盡殺之。至一?,不忍殺,刖足斷臂,棄於大澤中。有一牝狼,每銜肉至其所,此?因食之,得以不死。其後遂與狼交,狼有孕焉。彼鄰國者,復令人殺此,而狼在其側。使者將殺之,其狼若為神所憑,?然至於海東,止於山上。其山在高昌西北,下有洞穴,狼入其中,遇得平壤茂草,地方二百餘裏。其後狼生十男,其一姓阿史那氏,最賢,遂為君長,故牙門建狼頭纛,示不忘本也。”此記載中的“阿史那”就是“赤那”,“狼頭纛”就是狼頭旗。
   
   唐朝的王涯在其詩中就寫到:“旌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今朝韓信計,日下斬成安。燕頷多奇相,狼頭敢犯邊。寄言班定遠,正是立功年。”這裡的“狼頭”指的正是打著狼頭徽號戰旗的北方遊牧民族。
   
   (三)。戎狄是東西方文化最早的傳播者。 東歐平原南部的草原地帶與中亞、東亞大草原毫無間隔地連成一體,形成了橫向綿延兩萬餘公里的所謂“歐亞草原帶”,而在這片地帶的東面就是蒙古高原。在這狹長的地帶上,構成了以遊牧民族為主體的生態鏈。蒙古高原西臨中亞細亞,處在古人類流向的通道上,在中國的商、周時期,生活在那裏並被稱為戎狄的遊牧民族獯鬻和獫狁,即是蒙古高原的主人,也是居住在中央亞細亞的雅利安人和以後的斯基泰人的鄰居,他們之間相互交往密切並進行物物交換,形成了以商品交換為主體的歐亞文明相互交流的北方通道。
   
   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西元前484?425年)在西元前五世紀所著的《歷史》一書中,提到過這條通道,其路線是從黑海北岸經伏爾加河、烏拉爾河,過鹹海北岸,東南轉向錫爾河和楚河,然後沿伊犁河進入天山北麓,最後到達蒙古草原。

  戎狄把從中原獲取的具有東方文化的商品帶入蒙古草原,然後再經中亞使這些商品流傳到西方,同時也把西方的物品和文化傳到東方,這一現象可以在許多的考古發現中得到證實。據中國古籍《穆天子傳》記載,早在西元前10世紀,西周的周穆王就將許多珍貴物品包括絲綢作為國禮帶到了中亞。當時周穆王從今天的陜西出發,就是經過戎狄控制的地區到達中亞的。“戊寅,天子北征,乃絕漳水。”“乙酉,天子北升於□。天子北征於犬戎。”
   
   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是古代世界的兩大主要文明,這從本質上肯定了草原文化與黃河農耕文化之間相互的影響。隨著北方遊牧民族勢力的增強,遊牧民族之間的小部落統一了起來,形成了一系列強大的並極具戰鬥力的遊牧部落。遊牧與農耕間平和的商品貿易關係被打破了,為了從農耕民族手中奪取財富,這些草原鐵騎便時常南下侵擾。
   
   (四)。戎狄對西方的侵擾是人類大遷徙的根源之一。 從西元前二千年初起, 幾乎在蒙古-青藏高原以西的整個歐亞大陸, 發生著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種族擴張, 這就是在從印度到西班牙的遼闊土地上, 原始印歐人(indo-europeans) 都開始逐漸替代當地居民。中央亞細亞境內的雅利安居民,便開始向臨近的各地區施行壓力,人口開始遷徙,到西元前1000年時,這個移民運動才達到他的最高潮。(威廉蒙哥馬利麥高文《中亞古國史》)。
   
   雅利安人離開中央亞細亞被迫遷徙,麥高文認為是由於氣候變化所致,但也有的學者認為是由於南俄草原的遊牧民族的入侵,但麥高文同時提到:當西元前1900到1500年間,我們發現有一群“野蠻”人民突然出現在近東,他們顛覆了當時該地所存在的多數帝國,加以分割,而自建王國,……根據研究的結果,曉得這些蠻族全體所說的語言,和雅利安種並無關聯。也就是說,麥高文所提到的“野蠻”人的語言不屬於印歐語系,那麼這些人的語言有極大的可能是屬於阿爾泰語系,如果此推斷成立,這些“野蠻”人無疑是東亞北方草原上的戎狄。基於戎狄在近東所展示的“野蠻”行為,我們不得不考慮雅利安人的遷徙也應該與他們的東臨戎狄有直接的關係。
   
   由於戎狄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在上述的歷史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戎狄對西方世界的震動是前所未有的,留給西方世界的印像是不可磨滅的,戎狄在西方社會的眼裏決不只是會放牧牛羊且微不足道的社會族體。他們的名字決不是默默無聞或被瞬間遺忘,他們的名字就是“cina”。
   
   赤那之地,狼之地也!在茫茫草原上,狼是戰無不勝的生靈。它們具有無與倫比的智慧,具有堅忍不拔的耐力,具有完美協作的團隊精神和勇猛頑強的群體戰鬥力。狼為了生存而具備的技能,讓人崇拜。尤其讓那些同在一片草原上生息著的“戎狄”人崇拜因此,戎狄人以狼自居,甚至用狼來為自己命名。中亞國家註定不可避免地迎來了這些打著狼頭旗的遊牧民族的衝擊,正是這種衝擊引發的人類大遷徙給世界帶來了多次的動蕩。他們打著狼旗東戰西伐所向披靡,他們使許多國家滅亡,使文明遭到摧毀,使世界人口重新分佈,新的國家由此誕生,新的文明從新開始。也正是這種衝擊給西方世界帶來了“赤那”的故事,將“赤那”的名字傳遍西方,人們由此記住了他們的名字--赤那。
   
   俄羅斯人將中國稱為“契丹” (kitan,kitai),與中亞人和西方人稱中國為“赤那”出於共同的道理。當時的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武力強盛,控制著整個蒙古高原及其周圍地區,鐵騎所至,所向無敵,因此俄羅斯人把中國稱為“契丹”並沿用至今。俄羅斯人不知東方有大宋,只聞東方有契丹(契丹比大宋早出現44年),同樣,西亞人不知東方有“商”“周”,只知東方有“赤那”。
   
   俄國人並沒有因為契丹人的消亡而改變對中國的稱呼,西方人同樣也沒有因為戎狄的消失而改變對中國的稱呼。 中國的名稱“china” 正是來源於蒙古語“狼”的音譯。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