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三國人物之曹操

三國人物之曹操

外戚、宦官在東漢末年危害之深,可謂之巨。400年的劉氏王朝,漢朝外戚亂政致始天下分崩(指當時的中國而言),或許這與封建制度有著一種微妙的關係,皇位的傳承,都由一脈之宗氏銜接,有時候皇帝的年紀很小,又或者是一位荒淫、昏庸無能之輩,這就給了外戚及宦官亂政的機會了。東漢末年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分崩的。

三國的這一段歷史或許有羅貫中這一部三國演義的加持,格外的令人討論及爭議。由於戰亂、國勢日微、朝政不清明,讓許多的富有野心的人虎視眈眈。東漢末年由於黃巾之亂,讓許多群雄趁勢而起,曹操便是其中之一人。在我個人的看法之中,他是一個性格極複雜之人,有衝突與矛盾性存在。曹操是出身官宦世家,雖說他父親是宦官的養子,但在當時,宦官的權力很大。也可能曹操是出身在官宦之家,眼界較為開闊,並且能夠充分了解到整個情況。面對東漢政府種種惡劣性問題,我想曹操是想做出一番改革的。(我相信他是一個有政治理想的人。)但少年時候的曹操不喜歡唸書、到處的晃當。三國志有這一段記載 :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又 『曹瞞傳云:太祖少好飛鷹走狗,游蕩無度。』說明曹操少年時的人格特性,是比較任性的。

曹操他很早就出來當官了,20歲就舉孝廉(漢潮的一種察舉制度,設立於漢武帝時)。他當了官之後,也確實實行了一些嚴厲的法治,但也得罪了很多人,特別是宦官集團。宦官當時權力很大,得罪他們,是會有殺身之禍的,但是曹操卻敢硬碰該集團,證明了曹操確實想在政治上做出一番革新的成績。

西元184年,東漢靈帝(劉宏)中平元年,曹操被朝廷認命為騎都衛(相當於騎兵隊隊長),開始討伐黃巾之亂。當然黃巾之亂很快的就被鎮壓下去了,這時候的情況又巨變了,先是諸侯討伐董卓,在來演變成割地軍閥的互相併吞。我想,在當時,曹操確實是想消滅董卓,然後安朝廷,使天下穩定。但由於軍閥們各懷一心,貌合神離,都有自己的打算,並不是想以安天下為己任,曹操這個時候可能也發覺到了,而且有可能就是從這個時侯開始,有了掃蕩群雄,一統天下的雄心。

但是曹操知道光是靠自己是不夠的,必須要靠眾人的力量來輔助,理想才能夠實現。在史載有這麼一段,說的是諸侯討伐董卓都遲滯不前,曹操就自己去攻董卓,三國志記載 : 『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曹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徐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說明曹操討伐董卓,遇其部將徐榮,由於兵少,所以戰敗,而曹操本人也受了傷,馬匹也受了創傷。而曹操的從弟曹洪把自己的馬讓給了曹操騎。在此,可以觀察到兩件事情,一是曹操本人的進取之心是很強烈的。而第二個則是曹洪讓馬給曹操。據史載,曹洪把馬讓給曹操時,曹操問曹洪說,那你怎麼辦呢 ? 曹洪對曹操說 : 『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但不可以沒有你曹操。』由此可見,曹操的領導統馭能力,確實有過人之處。一般人遇到了危險,特別是生命攸關時刻,一定都會先想要保全自己的。而鮮少會有人輝犧牲了自己,而幫助他人的。曹操在戰敗後,深知自己兵力不足,不足以成事。因而去招募更多的士兵。曹操的思想是,自己失敗後所得經驗,檢討原因,加以修正。而不會去犯同樣的錯誤,更不會去退縮消極,這是很難得的一種精神。

想要有所為,一定要有人,要有一支團體的力量,為此,曹操建立了一支較完整的集團結構。曹操有所謂的五大謀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五大部將有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樂進。八大宗氏成員有曹仁、曹洪、曹休、曹真、曹純(曹仁的弟弟)、夏侯惇、夏侯淵、夏侯尚。其它諸如滿寵、劉曄、毛玠、許褚、典韋、曹彰等,都是極有才幹之人,曹操非常倚賴他們。對於決策一件事情或者是要解決一件難題時,需要仰賴眾人的智慧及能力,畢盡個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曹操在這一方面做的很好。他不只求人才,對於整個大環境的利益程度而言,曹操是比較理智的。如張遼、張郃、徐晃都是降將,都曾經做為曹操的敵人,當曹操消滅一支軍閥集團,最重要的就是從敗軍之中尋找人才,藉以加強本身的集團實力。又如陳宮,曾經背叛曹操,後來曹操抓到他,因為愛惜陳宮之才,想在度把陳宮收在自己門下,可惜陳宮不願意。又如張繡,也曾經降而復反,並且殺了曹操長子曹昂及愛將典韋,但曹操並不介意,在次接受了張繡的歸降。因為張繡具有軍事方面的才能。曹操是以團體利益為重,私人的恩怨比較擺在一旁,但是也有可能是曹操收買人心的一種手段,畢盡在政治及戰場上是很險惡的。

根據地及軍事力量,要對外發展一定要有根據地。曹操也深明此道,當時曹操因為進攻的青州黃巾軍,青州黃巾軍這支部隊戰力很強,連兗州刺史劉岱及濟北相鮑信都被打死,曹操雖然最終降服了這股叛亂勢力,但本身的部隊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損害。曹操從其盡選精銳,收其降軍30餘萬,並且曹操當時部將陳宮設計幫曹操取得了無政府狀態的兗州,使得曹操有了根據地及一支相當程度力量的部隊。從此曹操開始了中國北方的南徵北討,並進一步計畫一統天下的宏願。

經營地方,連年戰亂以及動盪不安,當務之急就是穩定社會。除了推行法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百姓糧食的問題。據三國志註,曹操說了一段話 : 『夫定國之朮,在于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說明了安定當時社會的當務之急,就是要生產糧食。於是用了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從受戰亂及破壞的社會當中,曹操逐漸的運用軍事武力討伐,並且安定、發展所佔領的地區,企圖實現一統及安定社會雄圖。從最初的討伐黃巾軍、呂布、袁術、袁紹、袁譚、袁尚、袁熙、高幹、以及邊疆民族,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北方的基本統一。

公元208年,漢獻帝(劉協)建安十三年,爆發的赤壁之戰,當時曹操54歲。曹操做了一首短歌行 :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
慨當以慷, 憂思難忘 . 何以解憂? 惟有杜康 .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 但為君故, 沉吟至今 .
呦呦鹿鳴, 食野之苹 . 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 何時可掇 ? 憂從中來, 不可斷絕 .
越阡度陌, 枉用相存 . 契闊談讌, 心戀舊恩 .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 繞樹三匝, 何枝可依 ?
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

從首段開頭的『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 四句說明人生猶如朝露一樣短促,只有酒才能消除心中的憂思。在從末四句的『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則表現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和積極進取一統天下的報負。赤壁之戰曹操是很有機會達成一統的希望,但可能是基於很多複雜的元素,曹操赤壁失利後退回了中國北方,但在此間曹操依舊沒有放棄自己最初的理想。先是掃除了西凉軍閥馬超、韓遂,使自己再度南下時沒有後顧之憂。接著要去征伐漢中的張魯,以此做為進攻益州的跳板。可惜曹操在漢中失利之後,退回北方沒有多久,就病死了。

在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三國,不管是曹操、劉備還是孫權,我想他們三人在當時動盪不安的社會,做為一方的統治者,都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及報負的。並沒有誰是好人,或者是誰是壞人,不過是各自的立場不同,所以三方面是處於對立的局勢。相較而言,我覺得劉備的運氣就比較差,但是劉備的進取之心,也是相當強烈的。劉備初期一直沒有取得根據地,依公孫瓚、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劉璋,等劉備取得益州時,曹操早已穩定了北方的區域,孫權也雄據江東。這對於劉備來講,是比較吃虧的。益州領土、資源方面較曹魏以及東吳來表較,確實是小很多,根基也比較不扎實。劉氏集團成員也相對的比較薄弱。感覺上好像都是靠諸葛亮在撐局面,雖然有關、張、趙等猛將 ; 郭攸之、費禕、董允、陳震、張裔、蔣琬等人,但仍然與曹魏難以抗衡。

曹操於漢獻帝建安十五年時,曹操寫了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文中說了『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同時也揭示他年少志願:『在天下太平後隱居故里,過這夏天打獵、冬天讀書的願望。但身居高位,仇家滿天下,已經不可能。』當時有聲浪指曹操將竊據神器,要曹操交出兵權,以表示絕無篡奪漢室之意,但曹操卻指出,一但他交出兵權,曹氏宗族不只會被大肆屠殺,而且整個中國北方將會再度陷入戰亂、分割的狀態。

對我而言,在整個三國史中,他是最有魅力的一個人。他那積極進取之心、決心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雄壯豪邁的氣魄、不畏艱難氣勢。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生命。用兵作戰是非常手段,戰場上變化無窮,自己什麼時候戰敗被殺,我想曹操自己也不會知道的。政治上也是很險惡,我想在當時,一定有很多曹操的部下(擁戴漢室的官員),是想要殺他的。曹操一方面要殺別人 ; 一方面要預防被別人殺,加上軍務倥傯,睡不安寢、食不知味。雖然他身居高位,但我想他一定很不好過。當然,如果怕死的話,就不是曹孟德了。三國演義中,許攸曾對曹操說:『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我想在當時鬥爭的環境中,要是不奸險,是很難生存的下去吧 !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