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三國人物之劉備

三國人物之劉備

東漢政府搖搖欲墜,一場黃巾之亂引出多少英雄豪傑出來,這劉備可是其中之一人啊 ! 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 :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從陳壽的這一段描述,大約知道了劉備的外表概況,以及其基本性格的狀況。從『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這一句話了解到劉備是一個有心機、城府之人,他不是一個直率坦蕩之人,而是把想法放在自己的心中。從『少語言,善下人』來看。劉備他不喜歡說話,比較沉默,比較會觀察週遭情況、不莽撞。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重要,是了解一個人的方法之一。一個人話不多,就比較難去了解到他的內心想法及意圖。『善下人』了解到,劉備也是一個善於收買部下之人。

劉備身高七尺五寸《相當於現今173公分,這個換算出來的數字,是參考維基百科的劉備傳的介紹,至於如何換算的 ? 以及換算的正確度,我就不得而知了。》其實劉備也不是很高,算是很一般的身高,甚至就現今而言,還有一點偏矮《現代人營養比較好,長的比較高》,至於『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我想是比較誇張的描述語。兩隻手垂下來,又不是猴子【猴相也是被認為一種是富貴之相,例如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就長的很像猴子,注意看,王先生的耳朵也很大。】,怎麼可能超過膝蓋部位,不過可能劉備的手真的很長。『顧自見其耳』是說劉備的耳朵很大,不用照鏡子,用眼睛的餘光也能看見耳朵。這一句形容詞,我想同樣也是比較誇張的描述語。陳壽的用意可能是要表達劉備有異相,據說,大耳朵和長手,都是富貴之相。

劉備第一次有根據地的機會,是曹操要攻擊徐州牧陶謙,陶謙急派人請田楷幫忙,田楷則與劉備去協助陶謙抵禦曹操。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 : 『袁紹攻公孫瓚,先主與田楷東屯齊。曹公徵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於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陶謙死後,劉備領徐州牧。我想,劉備是一個受部下擁戴的人,從【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的對話可以略知一二。陶謙死,陳登和劉備說 : 『今漢室陵遲,海內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戶口百萬,欲屈使君撫臨州事。』可這時劉備卻說了 : 『袁公路(袁術)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陳登說 : 『公路驕豪,非治亂之主。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見聽許,登亦未敢聽使君也。』這個時候北海相孔融〔建安七子之一,後為曹操所殺〕對劉備說 : 『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塚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劉備遂領徐州。

劉備領徐州的過程,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陶謙死後,陳登等人擁戴劉備領徐州牧,劉備一開始是推讓的,我覺得劉備是想領徐州的,只是他想先觀察觀察眾人的想法,是不是認同自己。所以先假意推辭一番,看看眾人的態度及意願如何 ? 也有可能劉備要讓眾人擁戴自己推上徐州牧這個位置,而不願意自己先表明意願。不然劉備入主徐州,擺明是為了徐州而來,而不是為了抵抗曹操而來。就某些特質上,劉備的性格是有些許虛偽的成分存在的。但處於一個亂世,對於自己的想法有所保留,而不過分顯露自己的真意,我想,是有其保護的功能存在。要說虛偽的話,不如說是觀察、態度有所保留,因為最難測的就是人心。

可惜劉備的運氣不好,當時的中國北方是一個軍閥混戰的集中爭奪的地區。曹操、呂布、袁術、袁紹等人先後不斷的混戰,使力量較微弱的劉備喪失了根據地。以致於先後又依附呂布、曹操、袁紹等人。不過我覺得劉備有一個很厲害的地方,那就是委屈求全。人家都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大丈夫能屈能伸〕當劉備力量不如其他軍閥時,劉備表現出來的裝可憐姿態是非常柔軟的。而如此也間接延長了劉備集團的生存時間,而其他實力較強的軍閥,都企圖以戰爭想要併吞另一方,所以對於力量較弱的劉備集團比較沒放在心上。只有曹操認識到劉備是人傑。劉備的嘴巴殺人法就殺了號稱三國最勇猛的武將―――呂布。當時曹操抓到了呂布,曹操曾想納呂布於自己麾下效力,而劉備的一句 : 『君不見丁原、董卓呼 !』就殺死了呂布,而間接使自己減少一個敵人。可以見到劉備還是夠狠的。

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一個重要的戰爭,也是劉備開始取得根據地發展自己勢力的時間。當然還有一個本人認為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得到了諸葛孔明。我覺得劉備並不是一個有政治規劃以及組織結構能力的人,而諸葛亮補足了劉備的這一個缺點。根據史載,孔明是一個善於治國之術之人。而我覺得劉備最欠缺的就是有一套計畫結構,然後一步步的去執行。赤壁之戰之後,由荊州開始發展勢力,到進攻益州,進一步企圖三分天下。當然,這必須和東吳做好外交上的關係。這一點孔明再一次幫助了劉備處理好這個問題。北方有曹魏集團,東有孫吳虎踞,剩下的只有益州,劉璋的益州。奪取益州後基本上的勢力發展已經完成。但這個時間劉備還是有一些運氣的,當時曹操奪取了漢中,而劉備剛拿下益州,情況還不穩定,曹操的謀臣劉曄及司馬懿向曹操進言,趁益州人心還未穩定之際,趁勢下益州,則蜀一舉可得也。在【百度百科劉曄傳】中劉曄提到 : 『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摧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這神明崮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並對曹操說明若不取西川會帶來的後果“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但是曹操並沒有聽取劉曄的建議,而讓劉備有了穩定益州局勢的時間,這劉備的運氣還是不錯的。假如曹操當時聽取謀臣劉曄的建議,對益州發動進攻,可能局勢又會是另一種發展。〔我想曹操可能是有顧慮什麼事情,而沒有進攻劉備。〕

據張玉法所校、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員等人編寫的【東漢名臣評傳.諸葛亮】內容中有提及到,益州在劉璋統治期間,法制廢弛、官吏腐敗,政局長期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這時劉備就任命諸葛孔明為軍師將軍,全面整頓益州政務。諸葛亮頒布了法令和條例,就是所謂的 〔蜀科〕 並嚴格的執行法制。使劉備在益州的統治穩定。我有上網查詢關於 〔蜀科〕 的內容,由【維基百科.蜀科】內容可知, 〔蜀科〕 的內容已無法可考,並由《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蜀國用刑嚴峻。從上述內容,大約可以了解到,劉備是非常信任以及倚賴諸葛亮的,也由此可知劉備也非常具有知人之能。政治組織以及整合能力,不是一項簡易的才能,它所牽涉的範圍極廣極複雜。要有相當敏銳的觀察能力、執行能力。劉備能夠鼎足三國之一,諸葛亮確實貢獻非常多。

劉備的敗亡―――兄弟情與國家利

公元219年,劉備成功佔領漢中,同年秋進位為漢中王。同年冬天,關羽北上攻打樊城的曹仁,曹操派于禁、龐德支援曹仁。結果于禁為關羽所擒、龐德為關羽所斬。就在這時,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發展。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並斬殺關羽。孫、劉聯盟,正式決裂。但是按照【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引南朝宋.裴松之註中提出了裴松之個人的看法 :  『蜀記曰 : 權遣將軍擊羽,獲羽及子平(關羽的兒子關平)。權欲活羽以敵劉、曹,左右曰 : 「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 ! 」乃斬之。臣松之按吳書 : 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走路,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豈容不時殺羽,方議其生死呼 ? 又云 : 「權欲活羽以敵劉、曹」,此之不然,可以絕智者之口。吳曆曰 : 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從蜀記中指出,孫權確實是想活關羽,以敵劉、曹。但是裴松之卻以為不然,認為孫權確實是想殺關羽的,不過是擔心智者議論而所說出的一句藉口話。又指出關羽在從臨沮到江陵之間的路程,可能已遭潘璋部將馬忠所殺。但事實真相到底是如何 ? 恐怕沒有辦法從歷史材料中找到真正的答案了。真相只有長埋土中。

註解 (1)  : 裴松之是南朝宋文帝時人,宋文帝認為晉朝陳壽所著【三國志】的內容過於薄弱,所以要裴松之加強以陳壽所著【三國志】為根基,補足【三國志】的不完整的內容,這就是所謂的【三國志引裴松之註】。

註解 (2)  : 根據後世的一些研究【三國志】的學者提出,【三國志】有很多的內容都有很多衝突的地方。顯見陳壽所著【三國志】有很多問題。就連裴松之在【三國志註】中有很多內容都提到陳壽寫的內容不盡真實,並提出質疑與衝突的部分。我個人認為【三國志】有敘述不盡真實的可能原因有幾點。首先是個人的偏頗性、封建政治的壓迫性、以及在當時三國戰亂時期,導致歷史資料保全不完整、還有各國間過份的誇大自我、貶抑其它二國等因素。由於本篇主題是敘論劉備,所以在此方面就不加詳細研討。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漢建魏,第二年劉備在諸葛亮等人的上書勸說下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劉備稱帝不久,即發動對東吳的〔夷陵之戰〕聲稱是要為關羽報仇,並拒絕東吳提出的議和。從劉備聲稱要為關羽復仇,而發動討伐東吳之戰,我比較好奇的是,劉備與關羽的情義到底深厚到什麼程度 ? 讓劉備不惜舉全國之兵力、不顧國家之利益,全力進攻孫吳。從【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我擷取了幾段內容。首先是第一段內容 :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裏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從最後的六句話『寢則同床、恩若兄弟、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可以了解,他們三人之間的感情親密程度、以及彼此之間倚賴信賴程度,重點句是『恩若兄弟、不避艱險』。第二段內容則是關羽降曹操之後,曹操觀察到關羽無久留之意,便使張遼去試探關羽,關羽對張遼曰 : 『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從整個【三國志.蜀書.關羽傳】只有簡短的幾句內容描述與劉備兄弟之情和君臣之義。但就我個人來看,由於歷史材料實在敘述太少,很難了解到他們 (劉、關、張) 三人的情義程度深厚程度到哪裡 ? 所以就劉備要幫關羽報仇,討伐東吳這件事情來看。我很難了解到劉備真正要發動夷陵之戰的真正動機為何 ?

我們來看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怎樣記載這一件事情的。『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了解到孫權殺關羽、而張飛又被其部將范疆、張達所害。這劉備霎時之間連續死了兩位最親近的重臣兼兄弟,心中悲憤之情可以想見非比一般。但是劉備在討伐東吳前,趙雲曾勸諫劉備。據《三國志•趙雲傳》引《雲別傳》: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聽,遂東征。』趙雲顯現出比較理性,比較為國家利益所考量的態度。可惜劉備沒有接納這個意見。

來看看【孫子兵法.始記篇】第一段就提到 :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又【孫子兵法】中有提到 : 『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 ; 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劉備執意要戰,致使蜀軍大敗。戰後沒有過多久,劉備就死了。時年六十三歲。

對於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情況下,我個人覺得劉備的運氣相較於曹操及孫權來說是比較差的那一位。為什麼這麼說呢 ? 先說曹操。曹操出身官宦,政治眼界較為寬廣,且曹操很年輕就出來當官,所累積的經驗也較為豐富。加上其本人對於政治及軍事的組織能力、挾天子以令諸侯、善於挖掘並用人、掃蕩青州黃巾軍所累積之軍事實力等等因素。孫權,以父兄之基業而加以經營,並根深地厚。且難以動搖。兩相比較之下,劉備就遜色了許多,自己既不是官宦之家出生 ; 也沒有父兄之基業倚靠,憑著布衣身分,赤手空拳的打天下,條件確實差了很多。這一點和劉邦很像。可劉邦的對手是項羽,而不是曹操與孫權。劉備的優點是善待下人,我覺得這是他最大的優點。但在夷陵之戰的發動,我個人則深不以為然。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既然走上政治及戰爭這一條路,一定是會犧牲某些事物的。曹操的長子曹昂及父親曹崧,都是戰爭下的犧牲品。看來劉備在對於權衡國家利益上,以及對於自己的情緒管理【EQ】似乎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當然,人沒有不犯錯的。對於歷史過去的種種,以及現今的事物,我想,我們都在發堀最真實的答案,都在找最好的進退之道。

註解 :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內容介紹到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乃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照陳壽的記載,劉備確實是劉氏宗族後裔。但有部分的人指出,沒有充分的歷史材料考證到劉備乃劉氏宗族之後,懷疑可能是陳壽捏造出來的。因為陳壽本為蜀漢官吏,可能基於故國情愫,陳壽便把劉備記載成漢朝皇室後裔,藉以提高身價。但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 就不知了 ?

坐酎金失侯的意思是 : 根據漢朝制,諸侯每年按規定緩納給皇帝做祭祀用的貢金,坐酎金失侯之意,犯了沒有按照規定繳納酬金的罪,被削去侯爵。

由於整個三國史,不管是人物、還是國與國之間的衝突矛盾、發展,由於牽涉的範圍極度的廣泛和複雜,所以在介紹一個人物,或者是一個事件,沒有辦法作很詳細的探討敘述。只能夠擷取部分來加以探討。如有敘述不詳盡的地方,或是有錯誤的地方,希望微風網友不吝指教。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