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三顧茅廬的三種說法

三顧茅廬的三種說法

三國人寫的魏略:劉備屯兵於樊城,這時,曹操方統一黃河以北,諸葛亮預見到曹操就要攻擊荊州,荊州劉表性情懦弱,不曉軍事,難以抵抗,諸葛亮乃北行見劉備,備與亮初次相見,又以其年小,以諸生對待之
諸葛亮通過談論對當時政局的對策,才逐步改變了劉備對他的冷淡態度
最後,才 『以上客禮之』
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也是這樣的記載
三國時代魏國人,該書成書於三國志之前,是當代人錄當代史實性是沒有什麼可懷疑
這段記載是說亮自行找劉備,沒有所謂的三顧茅廬


孔明傳中『....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出師表是諸葛亮給後主的公文,它的真實性是難以否定,而且三顧時,趙雲他們也建在,孔明不可能,自台身價,亂說是劉備自己去找他
陳壽未採用魏略的記載,而是以孔明本人的出師表否定了魏略,儘管魚豢是當代人,但畢竟孔明是當事人
而這段記載是大家比較知道的三顧茅廬

而清代洪頤渲認為三顧茅廬與樊城自請相見都是真實
他在諸史考異中說:諸葛亮初見劉備於樊城,劉備雖以上客待之,但沒有特別器重他
等到徐庶舉薦時,劉備再次相見,始情好日密

但也有學者,認為洪頤渲,所說是一種調和論,只是把兩種不一樣,記載合理化

所以目前三顧茅廬,也有三種說法….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