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吹出婚喪喜慶的音符--嗩吶

吹出婚喪喜慶的音符--嗩吶

 對於嗩吶在中國的起源問題,目前存在兩種觀點。 一種認為︰金元時期嗩吶已在我國開始流傳,明代見於文字記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 嗩吶在我國起源於新疆,其證據就是公元三世紀開鑿的新疆克孜爾石窟中的壁畫。

 關於嗩吶類樂器的起源,也存在兩種觀點,絕大多 數觀點以為嗩吶起源於古代波斯、阿拉伯等地區,另有學者認為嗩吶起源於中國新疆。

 中國歷史典籍中提及嗩吶的名字,最早見於 一五0六~一五二一年間王西樓的《後道人今樂考證》。書中云︰「喇叭、 嗩吶、曲兒小、膽兒大」;一五二七~一五八七年間戚繼光在《記效新書‧ 武備志》一書中描繪了嗩吶在軍樂中的應用情況︰「操令凡二十年來,凡 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有關嗩吶較為完整的正式文字記載,則見於明代王圻的 《三才圖會》書中云︰「鎖吶,(嗩吶),其制如喇叭,七孔,省尾以銅為之,管則用木, 不知起源於何代,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

 外國學者對嗩吶起源的考證,以林謙三先生為代表。他在 《東西樂器考》一書中,認為:「嗩吶這名字的音韻就表面看來是個外來樂器,其傳來 時期,文獻上不能上溯到明朝以前。」

 一般來說,判斷某種樂器的主要特性,往往從三個 方面進行考察,即樂器的發聲原理、型態結構和演奏方式。

 據考證:新疆拜城克孜爾洞窟開鑿於公元三世紀(兩晉時期), 人們發現在第三十八窟的壁畫上已經有了嗩吶的畫面,從照片可以清晰地看見圓錐形的管體, 小於管口的哨片,管下段張開的喇叭口,與漢族嗩吶不同的是,這種嗩吶管體是連接在一起的, 而不像漢族嗩吶那樣管體由三個部分組成。

 南北朝時期,嗩吶再次見於山西大同著名的雲崗石窟第十洞前 室北壁上層左起第二個伎樂人的雕刻,該洞開鑿於公元484年,雕刻的嗩吶形狀與新疆克孜爾 洞窟壁畫描繪極為相似。

 十六、十七世紀以後,嗩吶開始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為軍隊 中使用的禮儀樂器,後逐漸傳入民間。清朝文獻中記載了外來嗩吶的名稱,如金口角、巴拉 滿、攝爾姜、蘇爾奈、蒙古角等。

 如今,嗩吶已遍及全國,僅漢族的嗩吶就有繁多的形制,南 北方嗩吶演奏風格又不盡相同。此外還有更多型態各異的嗩吶分散於全國各少數民族地區, 其中大多是漢族地區傳入或外邦傳入所衍化而成的。因此,許多民族常有一個地區,兩種 傳承系統嗩吶並存的現象,如新疆、西藏等地區。

 在中國,十六世紀以來,嗩吶開始用於軍樂,戚繼光的 《記效新書‧武備志》描述曰:「操令凡二十條,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後來,嗩 吶傳入民間,王圻《三才圖會》云:「……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十七世 紀下半葉以後,嗩吶在清代開始被皇家認可。《大清會典圖》中記載了外邦進貢的許多 種嗩吶。「金口條」條目,沒有寫明從何而來,這應當表明,嗩吶這種外來樂器,在當 時是中國的漢語名稱。書中云:「金口角,鐃歌大樂凱旋鐃歌用樂。」可見清代,嗩吶 仍用於宮廷鼓吹樂,用於出師,宣捷、凱旋的祀神拜天活動,而這所有一切活動都會在 室外進行,並未進入皇家宮廷的歌舞音樂之中。《古今圖書集成》將嗩吶列入軍樂器部 而從未列入作為雅樂的「中和韻樂」部分。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嗩吶只是一種外來的 俗樂部樂器。

 從樂器本身講,由於嗩吶吹奏者口含哨片,將強大的氣息 壓向哨片,使整個哨片振動不易得到抑制,所以,聽來,嗩吶的聲音是粗獷的,一般來說, 不太為文人雅士所喜愛。

 今天的嗩吶多用在吹打樂,秧歌會等民間歌舞音樂中,全國各 地婚喪喜事的吹打樂隊中,嗩吶的使用更是廣泛。嗩吶追求的是高亢、嘹喨的音響,以適應 野外喜慶時歡快、熱鬧的氣氛。

 當嗩吶進入中國以後,這種即能吹出歌唱的旋律,又有著一定 號召力與穿透力的吹管樂器很自然地被民間的勞動人民所接受,它符合中國的國情,中國即 有著悠久的文化傳承,又有著東方民族普遍存在的純樸,嗩吶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喜愛。嗩吶 的音色不是純粹的,民間嗩吶常常帶有噪音,這與男人們的喊叫是一致的。在喜慶活動中, 嗩吶擴大了男人們的喊叫與喧鬧,在宗教儀式中,嗩吶顯示了僧侶的威嚴。西藏的嗩吶 Rgya-gling就是很好的例子,Rgya-gling藏文翻譯起源於波斯話, 再譯成漢文就是「皇家的笛」。這種嗩吶有60cm長,有七個等距離的開控,吹出的聲音 是威嚴而恐怖的。這種聲音起到了震撼信徒心靈的作用。

 嗩吶的喇叭口是金屬的,金屬喇叭口在物理學上起到強調 「特徵共振鋒」的作用,中國的嗩吶吹奏者,對金屬喇叭所發出的音響更是格外偏愛。

 嗩吶有著豐富的演奏技巧,如疊音、滑音、連奏、單吐、雙吐、 三吐、氣拱音、氣頂音、花舌(俗稱「打嘟魯」)等等,有經驗的民間藝人還可模仿人聲、 飛禽蟲叫聲。

內容摘自:韓小燕,「嗩吶與oboe的比較研究」,藝術學9期(民國82年3月),頁135-146。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