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太與喬國老
《三國演義》中的「孫劉聯姻」,是一個頗富喜劇色彩的情節。在這個喜劇中,吳國太和喬國老扮演了月下老人的角色,憑借他們的特殊身份,打破了孫權、周瑜的「美人計」圈套,使劉備得以弄假成真,高高興興地娶走了孫夫人。
其實,歷史上雖有「孫劉聯姻」之事,但過程並不複雜,《三國演義》有關此事的情節,大部分是羅貫中想像和虛構的產物而對於吳國太和喬國老的描寫,也大多出自虛構。
先說吳國太。《三國演義》第7回說:「孫堅有四子,皆吳夫人所生... ...。吳夫人之妹,即為孫堅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第38回又寫到吳夫人於建安十二年(207)臨終前囑咐孫權云:「吾妹與我共嫁汝父,則亦汝之母也。」但是,《三國志˙吳書˙妃嬪傳》只記載了孫堅的正妻吳夫人,卻根本沒有提及他有什麼「次妻」﹔此傳介紹吳夫人時也僅僅這樣寫道:“孫破虜(孫堅曾任破虜將軍)吳夫人,吳主權母也。本吳人,徙錢唐 ,早失父母,與弟景居。孫堅聞其才貌,欲娶之。... ...於是遂許為婚,生四男一女。”
這裏說得很清楚:吳夫人只有一個弟弟吳景,而沒有什麼妹妹﹔她嫁給孫堅後,不僅生了孫策、孫權等兄弟四人,而且生了一個女兒,即後來嫁給劉備的孫夫人。由此可見,歷史上根本沒有吳國太這個人。
再看喬國老。《三國志》只有一處提到江東二喬的父親,稱其為「橋公」(「喬」本作「橋」),見於《吳書˙周瑜傳》:“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橋,(周)瑜納小橋。”
從這段記載來看,當建安四年(199)孫策率兵攻取皖縣(安徽潛山)時,這位橋公是否尚在人世還是個疑問;至於他能否活到建安十四年(209)孫劉聯姻之時,那就更難說了。即使他還在,也沒有任何事實能夠說明他對江東的政治產生過什麼影響。後人把他稱作「喬國老」,其實不太恰當,不過習以為常,本文也姑且沿用之。
這裏還要附帶說明一點:人們常常把喬國老與東漢太尉橋玄視為一人,有些傳統戲曲乾脆就把他稱作「喬玄」,這是錯誤的。橋玄乃是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人,生於漢安帝永初三年 (109),卒於漢靈帝光和七年(184),曾任太尉,曹操年輕時頗受其賞識。而喬國老則是皖人,建安四年前後在世,其生年大約比橋玄晚四十年。所以,無論是從籍貫還是年代來看,二人都不能混為一談。
總而言之,吳國太和喬國老,一個是純粹的子虛烏有,一個是神龍見首不見尾,都不可能對歷史上的孫劉聯姻起什麼作用。
然而,如果小說家機械地按照史實來敘寫孫劉聯姻,那實在太單調乏味了。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時,吸收了民間三國故事(包括《三國志平話》)的養料,充分發揮浪漫主義想像,創造性地進行虛構和生發,把故事寫得十分曲折有趣。他虛構了一個性情潑辣,說一不二的吳國太,又把喬國老寫成一個豁達大度,樂於成人之美的熱心人,讓他們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當孫權、周瑜為了索回荊州而定下「美人計」,欲以孫權之妹為誘餌,把劉備賺到江東之時,作品波瀾頓起,給讀者造成強烈的懸念。這是一場特殊的鬥智,劉備、諸葛亮將何以處之?儘管諸葛亮一眼就識破了周瑜之計,胸有成竹地讓趙雲保著劉備前去招親,但事情很明顯,單靠劉備自己是無法弄假成真的,要想找江東的文武官員幫忙也不可能。這時,喬國老出場了。作為吳國太的親家,孫權的長輩,他可以隨便出入吳侯府,也可以隨便發議論出主意而無所顧忌,是一個理想的穿針引線人物。不過,喬國老雖然不像孫權的部下那樣怕他,但卻控制不了孫權,難以使他打消用「美人計」的念頭。於是,羅貫中又請出了唯一能使孫權乖乖聽話的角色––吳國太。
劉備一到江東,首先就去拜訪喬國老。喬國老又興沖沖地去給吳國太道喜,一下子就打破了孫權瞞天過海的如意算盤。大吃一驚的吳國太感到受了欺騙 ,在孫權面前又哭又鬧,痛斥孫權、周瑜無用,害了自己的女兒,罵得孫權不敢說話;喬國老也在一邊幫腔,力言「美人計」使不得,主張真的招劉備為婿。在他們面前,孫權簡直毫無辦法。就這樣,矛盾開始轉化,吳國太把婚事的決定權抓到了自己手裏。接著,喬國老兩頭通風報信,吳國太甘露寺相親之後一錘定音,終於使劉備與孫夫人成就姻緣,而孫權卻步步被動,只好眼睜睜地接受既成事實。這段文字,寫得花團錦簇,峰迴路轉,堪稱千秋佳話,而吳國太和喬國老這兩個次要人物也成了婦孺皆知的文學形象。
在文學藝術中,次要人物常常可以起到關鍵的作用,這是羅貫中留給我們的啟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