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元宵節的民俗

元宵節的民俗

有關元宵節的起源,認為是漢代宮廷的一種祭典演變而來;另一種是源自民間的「三元節」,舊俗以黃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天官大帝的生日,而黃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即地官大帝的生日,而黃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即水官大帝的生日,而這三元中又以「上元」最熱鬧也最受重視。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民間多彩多姿的節日,也是過年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所以民間熱烈慶祝,故有小過年之稱。台灣元宵夜的風俗、上元祈福、元宵祭祖、迎花燈、鑽燈腳、猜燈謎、舞龍舞獅。

上元祈福(拜天官大帝):
元月十五是上元佳節,也是天官大帝的誕辰,民間說這一天是「三界公生」,各民家及寺廟都在凌晨舉行盛大的儀式加以慶祝,祭品儀式就如同初九慶祝「天公生」一樣,也都演大小棚的戲,請道士唸「三界公經」。

元宵祭祖(即湯圓,因於元宵節吃食,故名):
元宵節期間,民間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起初,元宵節的時令小吃並不是元宵,南朝時,吃的是拌合肉和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得則是一種蠶狀的麵食和烤餅,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現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是稱為「浮圓子」或是「湯圓」等。後來,由於這種食品專在元宵節吃食,因此,就把它稱為「元宵」了。其實湯圓和元宵的差異只是在於大小和是否包餡罷了!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大小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稱為「湯圓」,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裏面包餡的則稱為「元宵」。
元宵所包之餡有甜有鹹:甜的內包如豆沙、芝麻、花生、棗泥、桂花、白果…等等;鹹的內包如豬肉、火腿、蝦仁、咖哩..。至於作法則南北不同:北方以餡沾粉,用篩子一層層滾出來(搖元宵);南方則以糯米皮包餡,用手搓圓成型(包元宵)。由於臺灣沒有地域的限制,因此,南北的元宵都可以吃到。

迎花燈
迎花燈,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與丁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添丁的意義,「過年謠」有:「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十六拆燈棚」的說法,可見迎花燈已成為元宵節的最佳表徵。唐朝以後,花燈不但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花燈的全盛期,宋代花燈有如玻璃球者,也有用五色蠟紙、菩提葉、羊皮、玳瑁等製作,華麗精巧可謂空前。
傳統花燈以竹、木、藤或麥桿為燈架,以紙、絹或其他布料糊裱而成,有造型生動的十二生肖,今年是鼠年當然是少不了金鼠了,另一類是根據民間故事編製而成的活動燈如表現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的二十四孝…等等,而近年來塑膠燈及造型單調的圓燈,取代了原本多采多姿多變化的燈市,但可能亦是未來的主流;

鑽燈腳
鑽燈腳,古時嫁娶多以媒妁之言。在婚前男女少有見面的機會,因此利用元宵夜相互見面,少女跟隨著母親到寺廟燒香,男方則由父母或媒人安排前往寺廟禮佛,男女在燈下互相偷看對方,這是古代的一種相親方式;另一則為已婚但沒有男孩的婦女求子,凡是想在今年生男孩的婦女,故意在燈籠下走來走去,祈求神佛保佑生個男孩。所謂「鑽燈腳,生男孩(卵巴)」,大概因「燈」與「丁」發音相同之故。

猜燈謎
燈節除了花燈外,最盛行的活動就是,(起源於宋仁宗)燈謎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如一個字,一句詩,一個物或一個名稱,燈謎是我國獨創的語文藝術,從春秋時代就有以接近迂迴且掩飾的句子做成「隱語」,到漢魏時才開始稱為「謎」(漢武帝時東方朔就善隱語,曾與武帝寵臣郭舍人說隱語於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南宋後才有人將謎語寫在燈上,在上元節讓人猜春燈謎,也有人引用猜謎有所謂「射覆」的方法,稱之為「射」燈謎,自此以後,每逢元宵節,全國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

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龍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元宵節時全國各地都有龍燈。台灣早期的龍燈長約七、八丈,在竹鼓上貼上紗,作成龍形的燈籠,在龍頭與龍身裡面,點上幾十支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有十幾個壯漢抬著走,表演時,由龍頭追逐龍珠而起舞,姿態優美,俗稱「弄龍」;元宵夜晚,各地獅陣也都一起出動舞獅,俗稱「弄獅」,並有精湛的國術表演,其目的在驅邪祈安,並有賀年賀節的喜慶之意。

北天燈
在台灣元宵節的民俗活動中最著名的「北天燈、南蜂炮」,而所謂的北天燈則是指台北縣平溪鄉的放天燈活動。天燈又稱孔明燈,為三國時代諸葛亮所發明,原用來傳遞訊號,後來漸漸演變成向上天祈福的民俗活動。放天燈的習俗,據傳是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日據時代曾以此作為逃避日軍侵略的訊號,使這項活動別具歷史意義。天燈施放的原理與熱氣球相似,施放時點燃燈腳下的油料,待熱氣充滿紙袋後,天燈即冉冉上升。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南蜂炮
「南蜂炮」是台南縣鹽水鎮二百多年來,為過年的尾聲帶起另一個刺激狂熱高潮的特有民俗慶典。鹽水原名月津,清朝雍正年間,曾經是重要的商港,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美譽,後因河道淤塞,使盛極一時的鹽水港成為歷史名詞。相傳在清光緒年間,鹽水一帶瘟疫肆虐,死傷無數,於是在農曆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聖誕之日,迎出當地武廟中的關公神像繞境驅邪,民眾則在神轎所到之處大燃鞭炮以助神威,如此延續三天至元宵節才歇止,更在元宵節次日,猖獗了二十多年的瘟疫居然奇蹟般的消退了。從此以後,鹽水人為了感恩,便在元宵夜燃放煙火、鞭炮,久而久之,成為當地最負盛名的傳統盛典了。蜂炮又稱「蜂仔炮」,作法是先釘個木架模型(蜂仔炮城),再把一支支的沖天炮排放在模型上並加以固定,每支炮及煙火的引火點都接在同一條引線上,引燃後一支支的沖天炮拖著長長的光尾激射而出,夾雜著噓噓的聲響,如同成群的蜜蜂,這便是蜂炮名稱的由來,而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湧入鹽水鎮,來度過一個緊張又刺激的元宵夜。

迎玄壇爺遊境
台灣元宵夜特有的風俗,「迎玄壇爺」遊街的習俗,或稱為「炸寒單爺」,又稱「走佛」,是早期流行於台灣各地,相傳玄壇爺為商臣趙公明,又名趙玄壇,掌管消災去禍、保平安、進財寶,俗稱「武財神」。上元夜將其神像安置於竹椅上,縛兩根木棒作轎(稱為椅轎),由四個赤膊壯漢扛抬,鳴鑼遊行,到各商家門口,必燃放爆竹相迎,並將爆竹投向壯漢,大漢不能露出害怕神情,因為有神氣保護。一般稱說玄壇爺怕寒,所以擲爆竹使抬轎者身體發熱然後將熱傳給玄壇爺取暖;不過由於迎玄壇爺就好比是迎財神,因此很受商家的歡迎。
另有一種傳說,認為寒單爺是一個魚肉鄉民、無惡不做的惡霸,大家對他恨之入骨卻苦無良策對付他。有一年元宵節,眾人設計把他灌醉後,一起點燃鞭炮向他投去,將他炸死。炸寒單爺的活動,相傳日據時期,在台北大稻埕、宜蘭頭城以及花蓮玉里等地都有炸寒單爺的活動。

偷俗
偷俗,也是台灣民間的習俗之ㄧ,待嫁的姑娘要偷別人的蔥或蔬菜才能嫁到好丈夫,所以有 「偷挽蔥,嫁好夫(台語)」、「偷挽菜,嫁好婿」的俗語。婦人若偷得別人餵豬的盆,而被人罵了,是生男孩的吉兆,若偷得別人得竹籬笆(台語得兒),也是得兒的吉兆。至於尚未娶妻的少男,也可以竊取他人牆角的老枯石,因為俗語也說「偷老枯,得好某」。不過現今這些古老的習俗已漸漸消失了。

乞龜
乞龜的習俗,龜是靈物,千年生毛,壽五千歲,稱為神龜,萬年則稱為靈龜。各寺廟在元宵節時也常舉辦「乞龜」的活動。所乞求的龜是神龜也是靈龜,不但有人乞龜求子嗣,也有人乞龜求財求壽。所謂「乞龜」,最初是由廟方供出麵龜、紅毛龜等壽龜(龜形的糕點)供信徒擲筊乞賜,待得到神明的允賜後,就可以帶回家讓全家「吃平安」或藉以祈求後嗣。乞得麵龜的信徒在事業得意或求得子嗣後,必須準備加重的麵龜或紅毛龜供其他信徒求乞。由於龜是長壽吉祥的象徵,再加上是神明的賜與,所以深受民眾的喜愛,成為一項熱鬧有趣的民俗活動。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