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心的探討

心的探討

轉貼 解脫之道(科威特 阿瑪斯)


若貪圖本體所帶來的滿足,你仍舊是痛苦的


你對愛的欲望以及操縱它的方式也許變得越來越細微,但是它仍然沒有完全消失,這是因為你尚未擁有毫無疑惑的了知。你還沒有從毫無疑惑的了知去看待你的經驗、愛、空性或其他的本體面向。一旦體認到甜美、強烈和圓滿的本體之愛,你就會對自己說:“這份愛的感覺是我經驗過最美好的事,如果它消失了,我就無法擁有它了。我要永遠抓住它。”


  然而是誰在說這些話?你到底學會了什么?雖然有了愛的體驗,可這愛並沒有轉化你。你對待它的方式,跟你的人格對待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態度是一樣的。“如果我擁有了這美好的愛,別人就會看到我有多么耀眼,多么有愛心,這樣他們就會愛上我,而我從此便可以過著快樂的生活了。”其實你一點也沒變。以前你想得到的是外在的東西,現在你又想通過內在的東西來得到外在的東西!


  這顯然不是無有疑惑的了知,這是唯物傾向。以前你搜集的是錢、衣物、愛人,現在你想搜集的是愛、喜悅、力量。“看看我所擁有的這些美好的東西!現在我終於可以把這些東西拿給媽媽看,這樣她就會看到我的真相而開始愛我,然後我就會快樂了。”你還是老樣子,並沒有什么進展。你又回到了一開始的模樣。


  人格的這種追求快樂的傾向,以及貪求本體所帶來的最深滿足,造成了愛的喪失,為自己帶來了更多的不幸,而它本來就擅長制造不幸。除非這種傾向能消解掉,否則你對待本體的方式跟你對待任何物質將會是完全一樣的。你所認同的仍然是人格、貪欲和痛苦。


  你心裏可能在琢磨到底如何才能得到這解脫人格的了知。“喔,請告訴我它到底是什么!這樣我才能得到快樂,擺脫掉我的人格。”你認得出這份傾向嗎?顯然你對它並不清楚,更別說是無有疑惑的了知了。


  觀察、聆聽、質疑,接納自己的感覺而不信以為真

  你不妨發展出一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來面對你的經驗,你可以聆聽它,看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是什么感覺。你可以體驗那甜美的愛,同時觀察一下伴隨著這份經驗而來的其他反應。“我的女朋友似乎對我很光火,但是我仍然愛她,這真是奇怪。通常當她對我生氣時我會不能忍受,可是今天我卻一點也不介意。我甚至更愛她。因為我完全能了解她為什么生氣,她一定覺得自己受傷了。”這時你聯想到某個說過你閑話的朋友。你當時對他很生氣,而你現在很想知道那股怒氣還在不在。


  “當我想到他的時候仍然感到十分甜美,這真是奇怪極了,我應該恨他才對的。等一等!不只是對他,幾乎對每一個人我都能感覺到一份愛。通常只有在別人對我好的時候,我才會喜歡他,可是現在不管別人對我好不好,我都無所謂了。我對他們都能一視同仁,這真是奇怪。”你可能會發現你的愛一向都是有條件的,然而愛並不是這樣的。愛與你人格的條件毫無關系。愛就是你的真相。


  第二天早上起來,你還是能感覺到那份愛。可是當你想起那個說你閑話的朋友時,心中的反應卻是:“那個雜種!他以為他是誰啊?竟敢在我的背後說這種話!”當你的女朋友端上你的早餐時,你發現她做的是炒蛋而不是荷包蛋,於是你脫口而出:“你怎么連我喜歡吃荷包蛋都不記得了?如果連這點小事都記不得,那就表示你並不愛我。”於是你奪門而出。


  發生這樣的事沒什么大不了,可是如果你昨天才經驗到本體之愛,你就會思索:“等一等!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昨天我還對我的女朋友充滿著愛,現在我卻恨不得她快點死掉。這真是有趣,不知道我到底發生了什么事?”


  現在出現了兩種選擇:你可以對眼前所發生的事保持開放和好奇,然後從本體的角度來觀察它。或者你可以從人格的角度來觀察它,這意味著你會覺得你曾經擁有過一樣美好的東西,而現在你已經失去了它。你可能以為你失去了這份愛,是因為她沒有做你愛吃的荷包蛋。


  假設你從本體的角度來看這個經驗,你就會觀察它、聆聽它、質疑它。你可能會因此而了解是什么東西讓你產生了這種感覺,是什么東西障礙住了你的愛,為什么你的愛會出現,然後又消失。你學會接納自己的感覺而不信以為真或對其產生反應,因為你知道,心中有某些東西是你還不了解的。你察覺到你對它欠缺認識,你心中有一種無明,否則你不可能有這種感覺。
  
允許你的人格被本體揭穿,會帶來無有疑惑的了知


  隨著時間的進展,這份開放和容許的態度會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會逐漸獲得一種整體的了解,你會認清事件和感覺之間的關系,事情是怎么運作的,為什么有時你能感受到愛,有時卻不能。這不僅僅是一種頭腦的認知,它會變成你存在和行為的一部分。你不再認同你的人格,你可以開放地了解你的感覺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們帶來的到底是快樂或痛苦。你會了解你的本體具有一種可以轉化人格的智慧,它是跟你的人格分開的,它能夠釋放你心中的障礙,使你產生更深的理解,而這便是無有疑惑的了知。本體會以最根本的方式來教導你,它提供給你的智慧不是其他東西可以取代的。如果你能充分覺察本體之愛,你就會發現這份愛是紮根在你內心的,它沒有任何偏見、喜好或自私的傾向。


  你逐漸會了解自我的個性、傾向和偏好才是問題所在。如果你是從人格的角度去建立起和本體的關系,如果你只想要那些讓你舒服的東西而從不質疑這件事,如果你不想要那些讓你不舒服的東西也從不質疑這件事,那么你就是在助長人格的貪婪傾向,你會讓你的人格變得更愚鈍。缺乏本體的某些品質,不具足愛、價值感或喜悅並不是問題所在,任由人格的模式延續下去才是真正的問題。你必須允許你的人格被本體揭穿,不論那是一種什么感覺,這樣的情況才會真的改變。


  人格可以變成本體的透明工具


  從無有疑惑的了知這件事來看,你會發現內在工作會經曆好幾個階段。首先是人格對本體一無所知,然後你會開始看見人格的模式,而且能脫離這些模式發現本體。第二個階段的進展能夠讓本體在人格上做工並且轉化它。最後出現的才是人格的徹底轉化——無有疑惑的了知。即使本體並沒有清楚地示現出來,在這個階段裏,人格仍然沒有任何固著的模式,它和本體是沒有分別的。這樣的心靈便已徹底轉化了。


  起先你會發現你的本體,然後你會放下你對本體的執著,只有如此,人格才能成長。最後剩下的便是無有疑惑的了知,也就是對事物真正的理解。起初你以為愛是這樣或那樣的,但是當愛徹底統合時你才發現,做個什么都不是的人和做個有愛心的人原來是同一回事。感覺到愛和感覺到空無是相同的事。


  我們確實需要發現本體、確立本體所有的面向和得到解脫,但這並不是為了使人格變得更好,這么做並不是要讓人格說:“喔,太棒了!我已經開悟了。我終於可以用它來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了!”真正的重點是人格終於認清自己已經破產了,原來它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問題。缺少了本體,這份了悟不可能出現,這便是本體的價值所在。只有當本體出現時,你的人格才能成長。除非愛已經出現,否則你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愛。

除非慈悲已經出現了,否則你不會知道什么是慈悲。本體的品質、智慧和理解必須變成你結構的一部分,然後你就能展現出慈悲而不覺得自己是慈悲的,能夠愛而不覺得自己在愛,尊貴而不覺得自己是尊貴的。你會展現出本體所有的品質而不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因為人格本身已經變成了這份無有疑惑的了知。你不再有想要某個東西而不想要另一個東西的問題了,這時你的行為、你過生活的方式都能依照實相而進行。


  我所說的這些觀點,主要是在探討我們和內在工作及本體應該建立起什么樣的關系。本體是不會消失的,它會一直伴隨著你,它就是你,但是你不能過度關注這件事。任何的關注都是源自於人格,即使你關注的是本體。起初當你開始在人格上下工夫時,你必須關注本體,你必須了解你的關注,直到你不再關注為止,那時你就輕松了。


  我可以用很簡單的幾句話來說明這件事:缺少本體的人格就是苦難,執著於本體的人格則是災難。人格可以變成本體的透明工具。一旦認清自己的本質就是本體——一種珍貴無比的存在,而這份認識已經統合到變成了你的第二本質,那時轉化就真正發生了。這才是無有疑惑的了知。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