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如何更有效地實習

如何更有效地實習

有的人大學四年實習了n多個地方,有的人只獲得了一個實習機會。多和少,其實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實現自己實習經驗價值的最大化?

打破關聯法
第一, 打破一定要有關聯的想法
“黑龍江有什麼和交通規劃專業對口的單位可以接受實習?”
“求職:元旦後實習,電子商務專業,大專,男生。明年畢業,是個帥氣的、塌實的好孩子。希望找個與專業對口的公司實習!”

網絡上這樣的帖子到處都是,無非是希望找到一個專業對口的單位去實習。問題是,什麼叫專業對口?交通規劃專業的就去交通局?電子商務的就去阿裡巴巴?企業管理的就去企業當個總經理助理?問題是,這樣的崗位全國有多少?需要實習生的又有多少呢?

有的同學一方面抱怨實習機會少,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思路限定在狹小范圍內,怪不得等到了大四求職時,還沒有找到一個對口的實習機會。

太陽能董事長黃鳴說,什麼樣的人才在企業最吃香?
“很多同學畢業找工作有一個誤區,認為“專業對口”比較好,會有發展。實際上,從專業方面講,企業人才應該是多面和多元的。個人如果把自己限制到一個小圈內,發展肯定會受到限制。”

實習也是一樣的。誰說會計專業的一定要去四大實習?如果你是學財務的,能夠進入某一行業,深入了解這一行業的特點,鍛煉行業技能,就比單純的會計專業學生多了一層社會經驗。

黃鳴說,“在多年的企業經營和團隊管理中,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營銷部門,提拔的干部非營銷專業的居多。照理說,管理和營銷科班出身的應該在營銷和管理上有潛力,但實際是技術和生產類的有發展後勁。為什麼?”

經過觀察與分析,黃鳴找到了原因:這類技術銷售骨干有專業技術,對產品如數家珍,能真正解決客戶的問題。太陽能不是一個簡單的產品,特別像學校、醫院、賓館這樣大規模的太陽能工程系統,沒有專業技術背景的一般銷售人員根本賣不動,因為要求懂設計、電子、暖通、監理、以及現場勘測、現場指揮等,甚至要求能懂建築學,因為要保證大規模熱水系統安裝過程中不能破壞賓館、學校等原有建築。單純營銷專業知識的范圍就顯得窄了,要完成這些任務是根本不可能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搞技術的、搞工民建的、搞暖通的人自己學了營銷專業知識後,工作起來得心應手、如魚得水。

聽聽,只要你實習得當,專業不對口完全可以成為你的優勢而不是弱點。
第二, 打破什麼關聯都沒有的想法
請看這樣一名畢業生的求職簡歷,簡歷重點闡述了他所具備的“豐富經驗”:大一,做過推銷員,當過勤雜工,賣過報紙;大二,發過傳單,拉過廣告,做過家教;大三,當過服務生,賣過電話卡……看到這裡,我想起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位著名的作家問他的學生:“你今天早上做了什麼?”學生很自信地回答:“寫作。”作家又問:“中午呢?”“寫作。”學生顯得更加自信。“那晚上呢”作家繼續追問,學生再次非常自信地回答:“寫作。”作家再問:“那你用什麼時間思考?”學生終於無言以對。

像他這樣跑馬燈似的到處“兼職”,顯然走入了“經驗”的誤區。其實,“經歷”不等於“經驗”。“經驗”是指“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而回過頭來審視我們所追求的“經驗”,則往往是一種急功近利的“經歷”,千萬不要認為“進魚缸遊一圈,就成了金魚”。學哲學專業的,去做家教,去麥當勞炸薯條;學機械專業的,也去做家教,去麥當勞炸薯條……一些建築專業的畢業生拿出的實習經驗竟然沒有一項或很少與建築沾邊,卻大吹自己是個全才,有IT、計算機和銷售等多方面經驗。用人單位對此當然不買賬啦,因為在專業性很強的行業中,用人單位往往希望錄取一些“專才”,專業知識和專業經驗在求職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把寶貴的時間頻繁傾注在和自己的專業毫無關系,和將來要從事的職業也毫無關系的實習經歷上,雖然做過了,但是這樣機械地像一只蜻蜓“掠過水面,不留痕跡”,“經驗”又何從談起?

可見,沒有規劃的實習容易讓你的精力滑入沒有主題的混亂中,讓人感覺你如果不是單純為了錢,就是單純為了實習而實習。

我們要做的,是把實習經歷轉化成求職的機會與能力,轉化成可以寫在簡歷上讓HR眼睛一亮的經驗,是可以遷移到未來職業成長中的核心競爭力。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