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微創導管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微創導管治療先天性心臟病

在眾多嬰兒先天性缺陷中,以心臟病最為常見。每一千名新生嬰兒中,約八至十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當中大部分成因未明,部分因染色體或基因異常,亦有小部分因母親懷孕時感染德國痲疹、酗酒或服食某些精神科藥物,而令胎兒出現毛病。

母親在懷孕十六至十八周,胎兒的心臟已成形,可利用超聲波檢查心臟結構是否有缺陷。如有的話,醫生會向家長解釋清楚治療方法、牽涉的風險,讓家長作出適當的安排。

現時不同類型的手術都趨向微創化,治療先天性心臟病亦不例外。治療方法是從嬰兒的股溝(大髀位置)插入導管,經血管到達心臟。並利用心臟造影檢查缺陷情況,例如是否有心漏、心瓣狹窄等。隨即進行介入性治療,即於心漏位置放入封堵器,或利用球囊導管擴張狹窄的心瓣等。

經導管介入治療的好處是傷口只有針孔般大小,痛楚少、康復快,病人翌日便可出院。另外,有些缺陷的位置,例如接近肺部的狹窄血管,是傳統開胸手術做不到的,介入導管反而能解決問題。而且有些病人本身患有其他疾病,例如慢性肺病,他們的身體較虛弱,難以接受開胸手術的風險,微創導管治療是另一個好選擇。

為向公眾推廣醫學知識,醫學院將於下月10日舉辦《治療先天缺陷新曙光》健康講座,如讀者欲知有關詳情,可以登入www.hku.hk/facmed/publiclecture2009或致電28199306查詢。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 張耀輝教授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