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傷 多因濕熱挾毒薰蒸肌膚所致
長時間在戶外未注意防曬,受到紫外線強烈侵襲易引發曬傷問題。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羅明宇表示,曬傷屬於中醫「日曬瘡」範疇,多與濕熱挾毒薰蒸肌膚所致有關。常見於漁民、農民等工作族群,還有長時間在外騎車、受到強烈的陽光暴曬,未注意防曬,都可能引起皮膚急性紅腫,甚至起水泡形成。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日曬傷中醫認為多由於患者本身稟賦不耐,加上受到酷日暴曬,濕熱挾毒薰蒸肌膚所致。通常曬後數小時到10多個小時,在暴曬部位皮膚可能首先出現界線清,彌漫潮紅,甚至腫脹,其程度因發病部位及受曬時間差異,常伴有輕度的燒灼,1~2天後紅腫則漸轉變為略紅或暫時的色素沈著,約3天左右可以漸愈。
嚴重者除皮膚紅腫之外,還可能有水泡,水泡破後可能呈糜爛面,不久乾固結痂,並遺留色素沈著或色素減退斑,症狀較重的則需要1周左右時間恢復。
醫師指出,日曬引起的皮膚炎,還有因體內或體表接觸了光敏物質後,再經光照而引起的多種反應性疾病。所以臨床對與日光照射有關的皮膚病,也必須了解相關病史,確定是否有無光敏物質的接觸史。
羅明宇表示,明確日曬瘡還應根據皮損表現辯明屬單純陽毒還是兼有濕邪,有無因皮膚破損感染或熱感疼痛,辨證治療才能事半功倍。臨床上,患者主要可分為「毒熱薰蒸」以及「濕毒內蘊」兩類,主要採祛濕;清熱解毒治療。
羅明宇指出,曬傷後中醫臨床常用基本方劑為清熱除濕湯。若伴有紅腫疼痛者加地丁、野菊花;伴有身熱口渴者加桑葉、天花粉、蘆根等;若見有水腫糜爛滲出者,加蒼朮、馬齒莧等。
辨證治療部分,針對「毒熱薰蒸型」患者症見暴露部位皮膚,紅腫脹或有密集大小不等的紅色丘疹,局部覺灼熱刺痛或瘙癢,或伴有發熱、頭痛、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薄,脈滑數;治療宜涼血清熱解毒,可用皮炎湯加減。
「濕毒內蘊型」者可見皮疹彌漫紅腫,且有水皰密集,局部糜爛、結痂,自覺瘙癢、灼熱,口不渴或渴不多飲。舌紅苔薄黃或膩,脈滑數。治療宜祛濕清熱解毒,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另有一種曬傷性皮膚角化病,可見患者皮膚上突然出現帶鱗屑、乾燥、扁平的無痛褐色硬瘤,常見於暴露衣服外的部位,如面部和手背。持續蔓延多月或多年,長年累月地在陽光照射下工作者最常見。如不加以治療,有些患者可能演變成皮膚癌,應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