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併發症 當心開放性動脈導管
每1年在台灣約有2萬多名的早產兒出生,原本胎兒在母親子宮內,藉由「動脈導管」讓體肺循環相通,但早產的寶寶來不及喊「等一下」,應該在足月後關閉的「動脈導管」卻因為提早降臨人世,產生「開放性動脈導管」症狀,進而有呼吸急促、餵食困難、容易疲勞等心臟衰竭徵兆,以致影響早產兒成長。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外科醫師蔡孝恩表示,胎兒在子宮裡無法自行呼吸,完全要依靠媽媽的血液循環來吸收氧氣、營養及排出二氧化碳、廢物,所以在胎兒的心臟形成時,會在左、右心房中間的中膈上產生一個卵圓孔,以利血液相通,然後在主動脈與肺動脈之間,長出一條管子,這條管子就叫做動脈導管。
這條動脈導管一般大約在足月、38週以後會自動閉合起來,等於是任務完成,而早產兒都是未滿37週數出生,動脈導管便來不及關閉。當動脈導管未關閉或閉鎖不全的情形發生,稱為這條動脈導管為「忘記退休的管子」,在醫學上名為「開放性動脈導管」(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蔡孝恩醫師表示,開放性動脈導管是早產兒常見的問題,處理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方法,首先嘗試藥物治療,以藥物來限制水分的給予、讓血管收縮,改善早產兒心臟衰竭的狀況。而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是無法服用藥物的早產兒身上,則經過評估施與開放性動脈導管結紮手術。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在今年年初,便成功地為一位31周大、1125公克的早產兒進行「開放性動脈導管結紮手術」。另在11月初,該院小兒心臟團隊再度為1500公克以下之早產兒進行「開放性動脈導管」手術,病童於術後體重增加良好,無併發症且日前出院。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張寶玲醫師表示,過去竹苗地區早產兒有「開放性動脈導管」問題且需手術者只能轉至醫學中心,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現在已提供早產兒床邊開放性動脈導管結紮手術,減少早產兒可能因轉送醫學中心過程之風險(如顱內出血等)。呼籲早產兒的爸媽們別緊張,多與醫師溝通了解狀況,並相信醫師們的治療,要做的便是陪伴早產兒寶寶快樂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