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宋史疑雲之金匱之盟

宋史疑雲之金匱之盟

  後周世宗柴榮病死後,太子柴宗訓即位,年僅七歲,就是周恭帝。皇帝年幼,無法主持朝政,太后也是普通的婦道人家,沒有政治頭腦和主見。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有野心的人開始蠢蠢欲動了。
  公元960年,後周君臣正在慶賀元旦,開封城中一派喜氣洋洋。這時候,邊境突然傳來急報,說是遼國與北漢聯兵南侵。周恭帝嚇得六神無主,不知所措。當時後周朝中最德高望重的大臣當數趙匡胤,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之職,手握重兵。眾望所歸下,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邊境防禦敵人。
  大軍開拔到開封城北二十里的陳橋驛時,天已經黑了,於是大軍駐紮在陳橋驛一帶。殿前散指揮使苗訓夜觀天象,突然宣布說天象有異,天命所歸,該當“點檢作天子”。點檢就是趙匡胤的官職。
  這裏要特別提一句,當年後周世宗柴榮北征時,曾在文書囊中發現一塊長三尺多的木塊,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五個字。而當時擔任殿前都點檢一職的是柴榮的女婿張永德,柴榮開始猜忌張永德,於是奪取了張永德的兵權,改任宰相,而任命當時資望尚淺的趙匡胤擔任殿前都點檢一職。這件事不久後,後周世宗柴榮便病死。
  後周大軍聽了苗訓的話,騷動不安。趙匡胤之弟趙匡義、歸德軍掌書記趙普連夜策劃兵變,聯合禁軍將領高懷德、慕容延釗、張令鐸、張光翰、趙彥徽、潘美等,四處散布消息說:”現在周帝幼小,不能主政,我們在外面出死力,為國家抵禦外敵,誰又能知道!不如先立點檢(趙匡胤)為天子,然後再北征也不遲。”眾人都轟然答應。
  而此時真正的主角趙匡胤卻佯裝不知,在屋裏呼呼大睡。黎明時分,群情激憤的軍士披甲執銳,團團圍住了趙匡胤的寢所。趙匡胤出來一看,只見將士們拿著兵器,一齊大聲喊:“諸將無主,願冊太尉(趙匡胤兼任太尉一職)為皇帝。”趙匡胤還來不及回答,就有人將象徵皇權的黃袍披在他身上。眾人立即下拜,一起高呼萬歲。
  當時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其實遼軍並未南下侵犯,不過是趙匡胤等人故意謊報軍情,想借機煽動將士情緒,發動兵變。趙匡胤被眾將士簇擁著回去開封。趙匡胤好像還有些不情願,勒住馬韁繩說:“你們這些人自己貪圖富貴,立我為天子。如果能夠聽從我的命令,我才能答應當你們的皇帝。不然,我不能當皇帝。”諸將都下馬說:“願意聽從命令。”趙匡胤於是當眾申明軍紀:不得驚犯周恭帝、太后及公卿大臣,不得侵掠朝市、府庫。
  當時,開封守備空虛,而守衛京師和皇宮的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均為趙匡胤親信,二人在宮中作內應,所以趙匡胤輕而易舉地就控制了京師。趙匡胤的部下擁著後周重臣範質、王溥來到趙匡胤公署。趙匡胤一見到二人,立即流涕說:“我受世宗(柴榮)厚恩,被六軍所迫,一旦至此,慚負天地,將怎麽辦?”範質等未及回答,趙匡胤部將羅彥環已經拔劍在手,上前一步,厲聲說:“我們無主,今日一定要立天子!”範質等人面面相覷,不知所為。還是王溥反應快,先向趙匡胤下拜,範質也不得已下拜。
  之後,趙匡胤到崇元殿行禪代禮,即皇帝位,是為宋太祖,奉周恭帝為鄭王,符太后(周恭帝生母,符彥卿之女)為周太后。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建立了宋朝,先後滅掉南漢、後蜀、南唐等國,天下已呈一統之勢。
  建隆二年(961)六月,宋太祖生母杜太后病危,臨終之際,急召樞密使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據說當時宋太祖也在場,杜太后先是問宋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蔭。杜太后當即反駁說:“你想錯了!你能夠得天下,只是由於周世宗把皇位傳給了一個小孩子,使得國無長君,人心不歸附。假設周世宗立一個中長的皇帝,天下豈能到你手中?”對於母親的話,一向孝順的宋太祖當然只能稱是,何況杜太后的話確實有道理。杜太后這才語重心長地對宋太祖說出了關鍵的下文:“所以,你要吸取教訓,將來將帝位先傳光義(趙匡胤弟),光義再傳光美(趙匡胤次弟,後改名為廷美),光美傳於德昭(趙匡胤長子),如此,則國家有長君,才是社稷之幸。”宋太祖泣拜,說:“兒銘記教悔。”杜太后又對一旁的趙普說:“你也要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趙普便將杜太后的話以遺命的形式寫成誓書,並在末尾署上“臣普記”,收藏在金匱之中,稱“金匱誓書”。
  後世對這段“金匱誓書”的故事多有懷疑,認為這是後來宋太宗趙光義與趙普勾結起來編造出來的謊言,目的是為了掩飾宋太宗之得位不正。關於這一點,此處作兩點分析。
  第一、杜太后要求宋太祖傳弟趙光義的理由是“國賴長君”,稍作推算便可知這理由相當牽強。杜太后病逝當年,宋太祖三十五歲,趙光義二十三歲,趙光美十五歲,趙德昭十二歲。除非是宋太祖活不過四十歲,才可以將“國賴長君”作為充分的理由傳位給弟弟趙光義。而實際上,宋太祖是沙場出身,精通武藝與騎射,以他的體質和健壯程度,杜太后沒有任何理由懷疑長子活不到六十歲。而到那個時候,宋太祖六十歲,趙光義四十八歲,趙光美四十歲,趙德昭三十七歲。顯然,真到了宋太祖撒手歸天的時候,長子趙德昭非但不是少君,而且正是年富力強的年齡。反倒是趙光義,已經年老體衰,幾近是知天命的靄靄老人了。
  第二、宋太祖為人寬厚,寥性友愛,對待兄弟異常親厚。趙光義生病的時候,宋太祖親自去府中探望,還親手為趙光義燒艾草治病。趙光義覺得疼痛難忍,宋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手足之情深,令人感動。杜太后病逝後不久,宋太祖就下詔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尹。開封尹正三品,掌開封府(宋朝將首都、陪都及特別要害之地稱“府”)之事,是京師開封的最高行政長官。根據五代舊制,儲君一般都是先擔任開封尹的職務。宋太祖這一舉動,實際上已經是暗示弟弟趙光義就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他還曾經對近臣稱贊趙光義說:“光義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雲。”(《宋史‧卷三‧太祖本紀》)意思是趙光義有帝王之相,加上有福有德,將來必定能當一個太平皇帝。
  從上面這兩點分析來看,有無金匱誓書姑且不論,杜太后的遺命“他日傳位趙光義”內容絕對是可信的,否則宋太祖不會在杜太后病逝後不久便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尹。也就是說,杜太后有遺命是真,有沒有寫成金匱誓書則不一定。
  杜太后偏愛趙光義,在杜太后之遺命中,關鍵之處只有一點,那就是宋太祖一定要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這是杜太后的意思,更是趙光義本人的意思。可以說,從陳橋兵變的那一天起,趙光義就有要當皇帝的念頭,因為正是他和趙普策劃了陳橋兵變。進一步說,宋太祖也很好地遵守了母親的遺命,厚待弟弟趙光義。之後,宋太祖各方面的言行舉止,都表明他將要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
  開寶六年(973),宋太祖更是加封趙光義為晉王,班次在宰相之上,並且繼續兼任開封尹的要職。尤其值得註意的是,趙光義封晉王一事在當年九月,而同年八月,曾經是“金匱誓書”見證人的趙普被罷去宰相之位,引起朝野側目。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縣(今天津薊縣)人,後隨父遷居洛陽。他少年時也曾努力讀書,但由於性情原因,不能潛心學問,因此學識不深。如此一來,自然不可能靠走科舉之路成功。為了有一技之長安身立命,趙普開始學習吏事,專門琢磨為官之道,因此而達智、富於權變。
  趙普讀書雖少,智謀卻相當多。後周時,趙匡胤為大將,趙普則為其幕僚。有一次,趙匡胤部下抓捕鄉民一百多人,稱這些人是盜匪,按律應當處斬。趙普聽說後,懷疑鄉民中有無辜者,請求審訊。結果,其中十之八九都是被誣良為盜。這件事後,趙匡胤對趙普大加贊賞,並認為他有先見之明,且處事周密持重。趙匡胤胸懷大志,此後刻意籠絡趙普,深為倚重。不久,趙匡胤之父染病不起,而趙匡胤因軍務繁忙,無暇顧及家事。趙普便主動服侍趙父,朝夕進獻藥餌,照顧飲食起居。趙父和趙母杜氏都非常感動,將趙普視為同宗。後來杜太后臨終授遺命時,一定要召趙普在側,可見對趙普的信任程度。趙匡胤也認為趙普忠智兩全,視其如兄弟,不離左右。
  趙普先後當過趙匡胤的推官、掌書記等心腹要員,在輔佐趙匡胤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平定天下前後,趙普有兩大突出貢獻:一是精心策劃了“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兵不血刃地黃袍加身,順利登上皇帝位;二是建議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用厚祿“賦買”的方式剝奪功臣宿將的兵權,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北宋王朝。如此,趙普以其智謀贏得了宋太祖的絕對信任,從此青雲直上,“國有大事,使之謀之;朝有宏綱,使之舉之”,官也越當越大,直至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宰相。
  趙普小吏出身,又沒什麽太大的學問,做官做到宰相這個份上,換作他人早該躊躇滿志、得意非凡了。不過趙普卻頗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因為書讀得不多,被人在背後譏稱為“寡學術”的土包子,這種風言風語他當然不會放在心上,不過,如果因為學識淺薄難以承擔起宰相重任的話,就難服百官之心了。因此,趙普發奮圖強,“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學識、才智、口才因而大見長進。他頭天晚上秉燭苦讀,第二天上朝處理政事,總是十分敏快,臨政“處決如流”。令人稱奇。後來,家裏人發現,趙普書箱裏的藏書只有一部《論語》,於是民間就開始流傳一種說法,說趙普是靠“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的妻子能燒一手好菜,尤其擅長做烤肉。宋太祖經常事先不打招呼,微服到趙家,點名要吃趙妻做的烤肉,並親切地稱呼趙妻為“嫂子”。所以,趙普下朝後都不敢輕易換下朝服,以免宋太祖突然駕臨,來不及換衣而失儀。有一年的冬天,大雪紛飛,趙普認為路上積雪太深,皇帝應該不會出門,剛把朝服換下,宋太祖就約了弟弟趙光義一同到來趙府。於是,君臣三人“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趙妻親自在一旁服侍斟酒,君臣親密無間,一派其樂融融的樣子。
  宋太祖與趙普關系非同一般,趙普也敢於在宋太祖面前堅持自己的意見。有一次,趙普向宋太祖奏薦某臣任要職,宋太祖不聽。第二天,趙普又奏薦這人,宋太祖因為頭一天已經拒絕了,想不到趙普又來了,因而十分生氣,撕碎了奏折,扔在地上。趙普面不改色,跪下來撿起破碎的奏折就回去了。回到家後,趙普將奏折細心補好,次日帶上它再一次面諫宋太祖。宋太祖見趙普如此執著,這才醒悟,終於任用了趙普力薦的臣子。而後來得事實也證明了趙普的眼光。
  趙普當了十年宰相,權力很大,不少人都想走他的門路。開寶六年(973),吳越王錢俶致書趙普,問候之餘,還捎帶了十瓶吳越的“海味”。趙普把這些瓶子放堂前,還沒來得及拆信閱讀,剛好宋太祖到了。宋太祖看見廳堂前有十個瓶子,非常好奇,就問趙普是瓶子裏面什麽東西。趙普如實回答說:“是吳越送來的海產。”宋太祖笑著說:“既然是吳越送來的海產,海味必佳,把它打開來看看吧!”趙普便吩咐人打開瓶子,結果在場的人全都傻了眼。原來瓶子裏放的不是什麽海產,竟是一粒粒瓜子形狀的金子。宋太祖向來痛恨大臣接受賄賂,濫用權力,臉色當即就沈了下來。趙普驚恐萬分,滿頭大汗地向宋太祖請罪,說:“臣還沒有看信,實在不知道瓶子裏面是什麽東西,請陛下恕罪。”宋太祖說:“你不妨直接收下吧!”但心中卻很不痛快,在他看來,趙普此舉不僅是收受賄賂,還觸及了皇權的尊嚴。
  此後,宋太祖對趙普多少開始猜疑,再也沒有之前那種絕對的信任感了。不久,又有大臣告發趙普違反禁令,販運木料。當時朝廷禁止私自販運秦、隴(今陜西、甘肅一帶)大木。趙普卻違反禁令,派遣親信到秦隴採運大木,聯筏運至京師,好為自己造住宅。結果,他的親信趁機多運了一批大木,到京城販賣牟利。結果被三司使趙妣查出,上奏宋太祖。因為這件事牽扯到趙普,宋太祖大怒,立即命翰林學士擬旨,打算下詔驅逐趙普。太子太師王溥竭力求情,宋太祖怒氣稍平,才改變了主意。
  趙普的黴運並沒有就此結束。翰林學士盧多遜與趙普不和,攻擊趙普聯姻大臣(趙普子趙承宗違反宰輔大臣間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樞密使李崇矩之女為妻),經營邸店謀利,排擠大臣,為政專斷。由於這一系列公忠其表、謀私其內的問題,趙普終於失去了皇帝的信任與恩寵,宋太祖設副相與趙普分掌權力,並監督相權。
  其實早在宋太祖設副相之前,已經開始採取措施降低宰相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宰相為百官領袖,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秦漢時,宰相身份尊貴,皇帝任命宰相稱“拜相”。宰相可以佩帶著寶劍上殿,見到皇帝也不必下跪,皇帝反而要起身致意在朝堂上,宰相還可以與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叩拜。如果皇帝和宰相在路上相遇,皇帝也要下車向宰相致意。到了隋唐,群臣朝見,宰相得有座位,皇帝還得給宰相賜茶。宰相可以與皇帝坐談國家大事,即所謂的“三公坐而論道”。宋太祖即位後,宰相奏事開始還是沿用舊制。但後來的某一天早朝,宋太祖突然對當時的宰相王溥、範質說:“我眼睛有些昏花,把你們的奏疏送上前來。”於是王溥、範質二人從椅子上站起來,走上前去遞奏疏。就在二位宰相離座遞疏時,早已經得到指示的宮廷侍衛乘機將宰相的座位搬走。自此以後,宰相便只能站在皇帝面前奏事,於是成為定制,宰相的地位由此大大下降。
  宋太祖通過在宰相下參知政事若干人,又設置樞密使,以此來分宰相的軍政大權;再設置三司使,以分宰相的財政大權。如此,大大削弱了趙普的權力。顯然,這不光是針對趙普本人,也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盡管趙普的權力大大被分散,宋太祖似乎還是不能原諒這位患難之交的種種過錯,開寶六年(973)八月,貶趙普為河陽三城節度使。然而,以宋太祖之忠厚,這不大合情理,背後一定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趙普被貶後很不服氣,上書自訴說:“有人說我趙普與皇弟趙光義不和,經常在背後議論趙光義,趙光義忠孝全德,哪裏有什麽可以讓人說三道四的地方?”趙普的上書,這份自訴相當值得玩味,很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趙普竭力辯解與趙光義並無嫌隙,反而說明他之前與趙光義矛盾極深。就連趙光義後來也公開宣稱:“趙普先前與我關系不好,這是大家共知的。”趙光義身為皇帝親弟,地位和權勢熏天。趙普則精通權術,深諳為官之道,他這樣一個聰明人竟然敢公然與皇弟爭鋒,這只能說明他背後一定有比趙光義更大的靠山。而這靠山顯然別無他人,只能是宋太祖趙匡胤。
  此時趙普已經被貶出京師,卻為何突然要上書為自己申辯,還特意強調杜太后臨終遺命時他也在場?以趙普之權變,他走這一招棋一定是有目的的,並非自訴那麽簡單。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趙普也看出以宋太祖之寬厚,一定不忍心廢除杜太后遺命,趙光義繼承皇帝位是勢在必行,他上此書,無非是想將來在趙光義面前邀擁立之功,作為東山再起的憑據。
  趙普上書後不久,趙光義就被封為晉王。而對於長子趙德昭,宋太祖只給了“貴州團練使同平章事”的職務,名義是相位,卻沒有宰相的權力。按照皇室慣例,皇子成年,都要封王,然而終宋太祖一世,趙德昭和趙德芳兄弟都未封王,這是宋太祖親厚弟弟趙光義的另一個有力證據。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盡管宋太祖出於種種考慮,有過動搖,想將皇位改傳給自己的兒子,但最後他還是決定要遵從母親的遺命,要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只不過,他一直沒有明確宣布趙光義是皇位繼承人。這自然讓趙光義感到了難以名狀的壓力。由此也可以推斷出,金匱誓言之故事確實值得懷疑。不然,趙光義該高枕無憂才對。
  有一件事更加深了趙光義的憂慮。當時有青州人到開封來料理產業,隨身帶著一名十幾歲的小姑娘。小姑娘天真爛漫,秀美出眾。趙光義偶然看到她後,十分喜歡,派人去向青州人買小姑娘。青州人不願意。趙光義手下有個叫安習的,自告奮勇願辦成此事。趙光義便給了安習兩錠銀子,命他速去辦理。安習為人貪婪,先用刀將銀子截取了一二兩留下,然後用手段強行買到了小姑娘,偷偷送入了開封府。後來宋太祖知道了此事,下令追捕安習。趙光義只好將安習藏在自己府中,直到他後來做了皇帝,安習才敢拋頭露面。
  這雖然只是一件小事,由此卻可以看出,宋太祖對趙光義的兄弟之情已經由熱烈逐漸轉為冷靜。趙光義機巧通變,遠在其兄之上,他不能不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因而,一系列針對皇位的陰謀便開始暗中進行。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