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大俠賴布衣也難敵天意
賴布衣是江西定南風崗村人,父親賴澄山,是江西有名的地理師。賴布衣數十年在廣東沿海一帶“尋龍探穴”,人稱“堪輿大俠賴布衣”。當時廣東各縣名門大族,多請賴大師“看風水”,擇吉地殓葬其祖,關于他的身世,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據說賴布衣十一歲時,其祖父去世,其父賴澄山奔喪之際,曾對賴布衣說:“你可要用心讀書,他日妳祖父葬得好山,借風水之助,你定能有所造就。”
賴澄山守孝七七四十九日,遂離家而去,追龍尋脈,沿九峰山直達廣東北部。九峰山是廣東北部龍脈起點,也爲世人視作南蠻之地,少有地理師來此。賴澄山沿九峰山直到粵北樂平,只見這兒山清水秀,草繁木茂,天地浩然,他深信這附近必有寶地。他翻山越嶺,涉澗過溝,追尋龍脈。一天,一陣狂風驟雨,來勢猛烈,他慌不擇路,急急奔入附近山洞中,但衣服已被雨水淋透。
賴澄山正欲脫衣收拾,只見一只象鷹一般大的鸠鳥,自北飛來,在對面山窪間消失暸影子。他實在有些奇怪,哪有如此身長二丈、翅闊八九尺的斑鸠?不禁心內暗驚“莫非這斑鸠已成精了不成?
雨停之後,賴澄山疾步走嚮對面山窪。誰知,那兒不見有甚山洞或大樹可以藏匿那只大鸠鳥,只見四周平坦一片,了無蹤影。他正在奇怪間,偶一擡頭,隨即恍然大悟, 原來這山形十足地象一只大斑鸠。只見此山前面尖而短,後面瘦且稍長,中間肥起,活象一個蛋似的,兩旁各突出一塊尖地,形似鳥翼,簡直活脫脫的一只斑鸠形狀。且後面連接豐江,前面乃一片秀田,恰似一幅“斑鸠落田陽”的景象,實在是地形靈氣幻化,是風水形成的好地方。
賴澄山仔細推測,發覺如在此地埋葬先人,三年後必可出一宰相、一太師,並陸續將出‘一鬥’芝麻的狀元。這一鬥芝麻有數萬粒,此山堪稱百世不衰。賴澄山琢磨端詳間,天色已漸昏暗,正欲下山之際,忽見一輪明月自東方升起,正照著那“斑鸠落田陽”的山穴。見此他不覺歎道:“唉,原來這穴地正是犯師地。“
風水之道有所謂“犯師地”的說法,即舉凡山中有穴地洞府,如果嚮正東方日月出處,那這座山便是最先感受到日月的精華,這樣的地穴就叫犯師地。因爲如將先祖遺骸葬下此山,那這家必發,但那經手點葬的人,卻必定在三年之內發生不幸,重者夭亡,輕者也會成爲殘廢之身。
賴澄山雖然明知此地是“犯師地”,但心下尋思:到處尋龍覓穴,爲的是自己的父親,既然尋得這座難得的好山,雖屬犯師之地,但如果老父葬下,自己兒子即可發迹,雖對自己不利,但兒孫可以顯貴,爲賴家增光,自己也可含笑九泉暸。因此,他決定將父親葬于此處。
賴澄山回家後見暸兒子賴布衣,對他說:“鳳崗,你父現已尋點一處好穴,這座山就叫”斑鸠落田陽“,你祖父葬後三年,賴家一定會發迹。”賴布衣當時對于風水之學尚屬陌生,不知個中奧妙,對此十分愕然。
賴澄山沒有嚮賴布衣說明犯師地這一點,因爲布衣那時才只有十一二歲,要是點破,怕他不肯讓祖父葬在那裏,而且,做父親的也不忍心讓兒子幼年喪父,令其心理蒙上陰影。此時的賴布衣只有將信將疑,點頭稱是,心中卻仍不信這風水的所謂奧妙。
時間飛逝,五年彈指過去,賴布衣這時已經十七歲,在一次鄉試中,竟然得中舉人。賴澄山不禁暗喜,心想此時大可放心下葬了。因布衣已經自立,不用擔憂,何況三年之後便是秋闱試期,今年下葬剛好符合“斑鸠落田陽”佳穴應發之期。
于是,擇定吉日,叫家人及布衣,將他父親的骨骸掘起,買齊香燭紙帛,偕同家仆,一齊去往樂平。抵達樂平,澄山便指點各人一同登山去。走到山頂結穴的地方,拉正暸子午線,就要將棺椁葬下,但出人意料的是,正在下葬時,其中一個仆人內急,跑在後山地方撒尿去了。賴澄山此時已來不及制止,只得徒然長歎:“真是天意!真是天意!”
原來所點穴處正在斑鸠的頸部,下葬之時,是待斑鸠靜默時才進行的。誰想仆人在後山地方撒尿,無異驚醒斑鸠,且尿爲汙穢之物,一經射下,斑鸠即醒而嚮天高飛。說也稱奇,在仆人撒尿之後,即見全山震動,忽見飛沙走石。賴澄山急命各人伏地,狂風暴雨隨之而來,足有半個多時辰才停止。賴澄山急命個人收拾物件,垂頭喪氣下山返回江西老家。
回家後,布衣見父親整日愁眉苦臉,便詢問原因。賴澄山歎口氣:“鳳崗,這次點葬斑鸠落田陽,功虧一篑,沒料到下葬之時因仆人撒尿而將斑鸠驚醒,于是此山便失去不少靈氣,原本此山葬後三年可出一狀元、太師,現經此一變,靈氣損半,狀元固不可出,連太師也難以出了。我看這山,將來頂多也只可以出一個大師。”
布衣聞言追問:“難道沒有補救的辦法暸嗎?”父親歎口氣:“無法補救了,你將來的出路已無狀元之望,只能做一個天下知名的大師了。因此山實在很好,雖葬時失靈,仍可出一名人,將來你的名稱也可如狀元、太師一樣傳聞天下,只是不能大富大貴而已。況我不久于世,依我想法,你不妨從今日起,努力研究堪輿地理之術,好使日後成爲天下知名之師,那我的心也可告慰暸。”
賴布衣聽父親如此說,心內不免覺得奇怪,因爲以前父親常常囑咐他要努力學習文學,對堪輿之術不必染指,而現已中舉人,眼看將來狀元及第指日可待,現在卻因葬了一個人,父親便叫自己學習堪輿術,還說將來必不中,這究竟是何緣故?他表面上雖然唯唯應是,但心中仍是不信。
從那天起,賴澄山即將自己的滿腹學問盡傳于兒子,賴布衣也覺多學一門學識日後也許有用,故也沒有異議。三年後,賴布衣進京趕考,正如其父所說,名落孫山。于是他寄情山水,終學成名聞天下的尋龍探穴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