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寺的建築特色
菩薩顯靈,保佑淡水居民平安無事,事後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頒賜「慈航普度」匾額感謝神恩。
龍山寺的建築特色
傳統建築空間,往往面積越大,即表徵地位越具崇高性。淡水龍山寺正殿屋宇最高,三川殿次高,最後為左右過水廊及近年所建的拜亭,從中顯示其最尊之空間地位。
淡水龍山寺,坐西朝東,是一座風格古樸造型簡潔的三開間兩殿兩廊式建築。前殿正脊三段構成,正面裝修全用觀音山石材,光緒二年所立的龍柱,龍首張口但左含珠、右不含,形成一特色。另一個較特別的是淡水龍山寺位於老市場內,沿街面連幢住商混合「街屋」區,主要形成原因多因市街形成初期,沿街面土地分割界限所造成的模式。多呈前後進深長而面窄的情況,並兩側有鄰房緊臨,甚至成為共同壁。寺的東面入口與南面清水街側壁,長久以來都已為固定攤販所據,使原本路寬狹小的清水街,成為攤販彙集的市場,而各攤位都各自設遮陽避雨蓬一路緊連相接,使清水街猶如不見天日的「暗街仔」,雖對當地環境衛生造成部份影響,但此種「暗街仔」特殊街道景象在台灣已不多見。
綜觀台灣這幾座龍山寺,平面格局不盡相同,材料亦有別,且與祖廟安海龍山寺也不同,呈現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及不同地區背景影響,給予每一座寺廟獨特風貌。然而不同風貌中,仍突顯泉州派匠師的共同特色,即木結構及斗拱技巧成熟,用料較細,瓜筒較長。另一個共同點,即是初建時都選擇在市街的邊緣或郊區,如台南龍山寺則在東門外,艋舺龍山寺在新店頭街南郊,鹿港龍山寺在五福大街的南郊,鳳山龍山寺則在面臨出東門的下橫街尾,這些地理位置似乎反映屬於佛教的龍山寺,有性喜幽靜的傾向。但較為特殊的是位居鬧市之中的淡水龍山寺,非常值得我們去觀察、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