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明與後金薩爾滸之戰

明與後金薩爾滸之戰

公元1619年發生的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後金政權在遼東地區進行的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會戰。在這次戰爭中,後金努爾哈赤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正確作戰指導,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從而根本的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態勢:明朝方面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縱觀明和後金在薩爾滸之戰中的戰略、戰術指導上的不同特點和戰爭的最終結果,可以充分體會到兵法中的“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的真切含義。
     努爾哈赤在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二月召集貝勒諸臣討論方略,具體制定了攻打明軍、兼并女真葉赫部、最後奪取遼東的戰略方針。爾後厲兵秣馬,擴充軍隊,刺探明軍軍情,積極從事戰爭準備。
經過認真準備和周密計划後,努爾哈赤便按既定計划開始了行動。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以“七大恨”誓師,歷數明廷對女真的七大罪狀,既表達了女真人對明朝民族壓迫政策的憤慨之情,又找到對明朝動武的政治借口。次日,努爾哈赤即率步騎兩萬攻打明軍。四月,後金兵兵臨撫順城下,明守將李永芳畏敵,開城投降。四月二十一日,後金軍擊敗明軍總兵張承蔭部的一萬援軍。五月,攻克明的撫安堡、花包沖堡、三岔兒堡等大小堡十一個。七月,後金軍攻入鴉鶻關,攻占清河堡。至此明撫順以東諸堡,大都為後金所占。
     明廷在遼左覆軍損將後,決定發動一場大規模的進攻後金的戰爭,企圖一舉消滅建立不久而勢力日盛的後金政權。明任楊鎬為遼東經略,調兵遣將,籌餉集糧,置械購馬,進行戰爭準備。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明各路大軍二十四萬(一說十一萬,一說四十七萬)云集遼沈。經略楊鎬制定了作戰方案,即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直搗後金政治中心赫圖阿拉,一舉圍殲後金軍。具體部署是:以總兵杜松為主力,出撫順關,從西南進攻﹔以總兵馬林合葉赫兵,出靖安堡攻其北﹔以總兵李如柏經清河堡,鴉鶻關,從南面進攻﹔總兵劉廷會合朝鮮兵,出寬甸攻其東﹔總兵秉忠率一部駐遼陽,作為機動﹔總兵李光榮率軍駐廣寧保障後方交通。楊鎬本人則坐鎮沈陽,居中指揮,限令四路明軍於三月初二會攻赫圖阿拉。但是明軍出動之前,“師期已泄”,使努爾哈赤得以從容作出決策。當時,後金的八旗兵力共六萬餘人,與明軍相比,處於劣勢, 正確分析判斷敵情,認為明軍東、南、北三路道路險遠,不能即至,遂決定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個擊破的作戰方針。他把六萬八旗兵集結於赫圖阿拉附近,準備首先給予孤立冒進的 明西路杜松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
     三月初一,明東路劉延軍正由寬甸向西開進:北路馬林軍由開原出發,葉赫軍尚未行動﹔南路李如柏雖已由清河堡出發,但行動遲緩﹔只有西路主力杜松部“違期先時出口”,進至薩爾滸。杜松分兵為二,以主力在薩爾滸扎營駐守,自率萬人攻打吉林崖,但為攻克。努爾哈赤針對
杜松分兵的情況,派遣大貝勒代善等率兩旗兵力增援吉林崖,截擊杜松,使杜松兩部不能互援﹔自己親率六旗兵力進攻薩爾滸的杜松軍主力。經過激烈的戰鬥,薩爾滸的明軍被擊潰,傷亡甚重。而後,努爾哈赤又馳兵與代善會師,擊破進攻吉林崖的杜松軍另一部。杜松在作戰中陣亡,明主力西路軍全軍覆沒。
     次日,努爾哈赤又揮師攻擊進至尚間崖的明北路馬林軍。當時馬林已知杜松被殲,遂在尚間崖一帶就地駐扎防禦。後金軍隊向馬林軍發起猛烈的進攻,奪占尚間崖。北路明軍主將馬林僅以身免,逃回開原。這樣北路明軍又告失敗。
     擊敗馬林後,努爾哈赤立即移兵南下,迎擊明東路劉廷軍。劉廷治軍素稱嚴整,行則成陣,止則成營,炮車火器齊備,裝備精良。努爾哈赤根據劉廷軍的這一特點,採取誘敵速進、設伏聚殲的打法,力求全殲劉廷軍。當時,劉廷軍不知西路、北路已經失利,正向距赫圖阿拉五十里的阿不達里岡行進。努爾哈赤自率四千兵守城,派遣主力在阿不達里岡設下埋伏,另以少數兵卒冒充明軍,持著杜松令箭,詐稱杜松已逼近赫圖阿拉,
要劉廷速進,與杜松會師攻城。劉廷中計,下令輕裝急進,當馳進到阿不達里岡時,遭到後金軍的伏擊,劉廷軍慘敗,劉廷本人陣亡。努爾哈赤乘勢迫降了協同劉廷作戰的朝鮮軍隊。
     楊鎬坐鎮沈陽,掌握著一支機動部隊,但對四路明軍,卻未能作出任何策應。及至三路喪師後,他才慌忙急檄南路李如柏軍撤兵。李如柏軍在回師途中,為小股後金哨探所騷擾,軍士驚恐逃奔,自相踩踏,死傷千餘人,最後總算是逃脫了被後金軍聚殲的悲慘命運。至此,薩爾滸之戰落下了帷幕。
     薩爾滸之戰,是明與後金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後金軍以劣勢的兵力,在五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十多萬人,繳獲大量的駝馬、甲杖和跑車等軍用物資,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努爾哈赤此戰的勝利,不但使後金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為日後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明軍自遭此殘敗,在戰場上完全陷入了被動,被迫採取守勢,遼東局勢日趨危急。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