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x吳三桂降清之謎

x吳三桂降清之謎

吳三桂與陳圓圓
     明末清初的吳梅村一句「慟哭三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圓圓曲》),似乎為吳三桂降清這段歷史和吳三桂的抉擇主因定下了結論。究竟吳三桂降清,是否主要為了陳圓圓呢?
(一)  陳圓圓被奪只是導火線
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所佔(或言為李自成所佔)。陳圓圓,武進人,家道貧寒,流落蘇州為妓,後被崇禎田貴妃的父親田畹(田弘遇)去南海普陀山進香期間,由其婿汪起先從蘇州掠去,後田畹病死。陳圓圓被吳三桂以重金購得,為吳之愛妾。田畹家美姬如雲,最受田畹喜愛的是歌妓陳圓圓,生得鬢髮如雲,美顏如玉,芳體如蘭,巧舌如簧,琴棋書畫,俱臻巧妙。為了討好吳三桂,乃命陳圓圓導諸美舞蹈於前,殷情敬酒。吳三桂見了此女,不覺神志移蕩,神魂顛倒,顧謂田畹道:「此女何名?」田畹說道:「歌妓陳圓圓也。」吳三桂說道:「此女聲藝名冠天下,吾慕其名,齎千金往聘之,不意先為都督(田畹為左都督)所得,今日相見,甚慰平生。」田畹見吳三桂迷戀陳圓圓,遂忍痛割愛,笑向吳三桂說道:「將軍既愛圓圓,老夫願將此女相贈,設闖王攻入北京,將軍如之奈何?」吳三桂說道:「都督公能以圓圓相贈,終身感激,我將竭力捍衛京城,公無恙,國亦無恙也。」田畹大喜,以圓圓相贈。吳三桂既得圓圓,大喜過望,拜辭田畹,攜圓圓出,笑問她道:「卿在田畹家,快樂嗎?」陳圓圓說道:「紅拂女尚不樂越公(隋朝大臣楊素),私奔李靖(唐朝大將),我深居田府,何樂之有。」吳三桂聽後,更是愛戀。                 
     吳三桂難捨陳圓圓,欲載她同歸山海關,其父吳襄恐崇禎帝聞之見責,囑留陳圓圓暫居京城。
    不料闖王李自成迅速攻破北京,生擒吳襄,命他寫信招引吳三桂歸附。吳三桂想念陳圓圓,有意歸順闖王,引兵西來,到達灤州時,聞圓圓已被闖王愛將劉宗敏搶去。
    在吳三桂面對國亡家破,父親遭難的緊要關頭,驟然得知愛妾被劉劫奪,感情上再一次受到強烈刺傷,深感恥辱,進而暴怒,一變而為復仇。於是瞬間,陳圓圓被劫一事在他的感情及行動上起到了促進、激憤的作用,加速和堅定了向清朝靠攏與李自成血戰的決心。吳三桂立即回師,引清兵入關,殺進北京城。     
     李自成殺了吳襄,退出北京城,率兵西逃。陳圓圓乘亂藏於民舍,吳三桂攻進北京,復得陳圓圓。
(二) 吳三桂降清有更重要的原因吳三桂,明朝將領,字長伯,祖籍江蘇高郵。吳三桂為武舉出身,隨軍征戰,遼東總兵祖大壽是他的舅父,故吳氏父子都是遼東世族祖氏(祖大壽、祖大弼、祖大樂)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曾任遊擊、副將等職。洪承疇總督薊遼時,奏升三桂為遼東團練總兵官,年僅28歲。崇禎十四年辛巳(1642)年秋,松錦之戰明軍大敗,洪承疇、祖大壽被俘降清。錦州淪陷。滿清拔除了南進中原兩個巨大障礙之一的錦州,消滅了明朝北部主辦,招降了祖大壽、洪承疇,給明朝以沉重打擊。為此,守關外唯一重鎮寧遠之任便落在了吳三桂肩上。此時,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正以破竹之勢席捲豫、陝,北京防衛空虛。崇禎手詔賜封吳為「平西伯」,把大明帝國的命運寄託在吳三桂身上。三月初六,山西全境淪陷,昌平兵變。崇禎帝下令棄寧遠,火速率兵入衛。 吳三桂奉詔後遲遲不行,因為他出身遼東,他的士兵也多屬遼東人,由於與清兵的仇殺,遼東人民和士兵家屬不願意留在遼東,所以他把寧遠附近的兵民五十萬人,全部遷徙入關,每日只行數十里,十六日到達山海關,二十日到達豐潤(一說玉田),農民軍已於十九日進入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吳三桂聞變後,停止了進軍。                  
作為平西伯的吳三桂在此之前並未考慮降清,仍然忠於明室。形勢突然變化,明朝滅亡已成定局,擺在吳三桂面前只有兩條路,投李自成或投關外清兵。      
     第一條路是投降李自成。因為宣府、大同、居庸關、密雲等地的明軍守將都投降了李自成,其中也包括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這些人,過去都是農民軍的死敵,對農民軍是恨之入骨的,為什麼一下子變得這麼快呢?並不是他們真想棄舊圖新,而是形勢變了,大明王的失敗已成定局,李自成的勝利已成事實,大順王朝將取代明朝成為中國新的主宰。只要儘快的投效新的王朝,才能保護自己,或者還可以借投效之功,再有一番飛黃騰達。這是過去每一個新王朝興起、舊王朝瓦解過程中,出現的普遍現象,對吳三桂來說,當然也不例外。
第二條路是率兵出關投降清朝,步洪承疇和祖大壽的後塵。這一條路也是暢通的,也是清軍所求之不得的。但投降清朝和投降李自成有很大的不同。在清朝進關一切,投降清朝者,除一些失意文人和官吏外,絕大多數是在遼東戰場上兵敗俘虜或處於絕境時被迫投降的。祖大壽第一次在大凌河之役(崇禎四年1631)投降後,又設計逃脫了,復為明守。洪承疇在松山城破被擒之初,也曾有「延頸承刃,始終不屈,故拘鎖北館,而只給菽水」的事。祖大壽第二次在錦州投降後,曾私派人到寧遠勸妻子投降,被妻子大義凜然地拒絕了。松山之役後,皇太極多次給吳三桂寫信,招其投降,又讓大凌河降將張存仁、祖可法,裴國珍、吳三桂的哥哥吳三風給吳寫信,最後又讓祖大壽致函,勸吳投降,吳「答書不從」。另外,寧遠副總兵白廣恩之子白良弼被清軍所俘,清朝讓白良弼給他父親寫信勸降,都未成功。後白廣恩在陝西投降了李自成。在清兵入關以前,明將並不認為清朝是一條出路,這與入關以後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吳三桂徙寧遠兵民五十萬入關,這一行動本身就說明吳當初本無降清之意。以當時的形勢而言,北方都歸順了李自成,南方聲息不通,孤立無援,山海關的官吏也非走即逃,歸順了李自成。吳三桂率兵入關,軍至永平,已經進入了李自成的勢力範圍。所以當李自成派人召降吳三桂時,吳三桂原是投降了李自成的。《吳三桂紀略》引述江川縣學諭金大印,原在寧遠為吳三桂的部下,說吳三桂決計投降李自成是,曾「從關上至永平,大張告示,本鎮率所部朝見新主(指李自成),所過秋毫無犯,爾民不必驚恐等語」。而且「江川前知縣李某,永平人,言信見告示云」。所以吳三桂投降李自成當是事實。寧遠古城從南門望去的明代一條街,前面的建築分別是祖大壽石坊和祖大樂石坊
     據此,我們可以說吳三桂最初是投降了李自成的,李自成已得知吳三桂投降的意願。正由於這樣,李自成才在北京大膽放心地搞起籌備登基大典,當接到吳三桂復叛回軍山海關的消息以後,卻又手忙腳亂,把北京的財寶加速運向西安,準備一旦失利,逃回西安。
    吳三桂權衡利弊,起初選擇了投降李自成農民軍。吳三桂將山海關交唐通守禦,自率所部進京謁見李自成。然而,途中卻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吳三桂從一度降李轉向聯清請兵攻打李自成。
吳三桂轉變的因素
    促使吳三桂轉變有多種因素,主要之一即李自成及其部將劉宗敏採取的派餉追贓的錯誤政策。李自成率農民軍一進入北京就採取了重大行動,其中就有對京中各級官吏實行派餉追贓。農民軍為瞭解決軍餉,不分區別地把明朝官員統統認定為贓官,明官吏「被刑拷」,追贓銀。京中原明朝各官凡受此刑者,很少有活命的,弄得人人自危。
     原因之二是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未倖免。李自成為要脅吳三桂就範,把三桂一家作為人質收繫押,同被拘禁於劉宗敏寓所。雖說對吳襄的被拷索餉說法不一,但據三桂派往京中密探消息的人證實,他的父親被刑拷,追贓銀。吳襄密派旗鼓官傅海山向吳三桂密報「受闖賊刑法將死」。吳三桂面對這種慘局,其結果可想而知。
吳三桂率自己所部精兵四萬,其中三千餘人是吳氏的子弟兵,以明朝將領的身份、大明臣子的名義,請求清軍助其雪恥,鎮壓農民起義軍,恢復明王朝的統治,明朝報以土地和財物。吳三桂之舉正中清多爾袞下懷,多爾袞抓住了這一黃金機會,采納了內樞密院大學士範文程的建議,接受了「為明君報仇」的口號,招降了吳三桂,把維護明朝統治的官紳百姓都爭取到自己這方面來,把矛頭指向農民起義軍,打出義師之名:「不忍萬姓沉溺於水火之中,命將興師,以定禍亂。...... 此本朝(清朝)之為明報怨雪恥,大有造於明者也。」(《大義覺迷錄》)自此,清兵採取了順應歷史朝流的一系列政治主張。吳三桂開關迎接清軍,給清朝提供了一個意外的方便和幫助,改變了清兵入關的路線,加快了清兵入關的進程,一舉擊破了農民軍,很快進入北京建立了清王朝。所以吳三桂之開關降清給這次軍事行動提供了一個意外的方便條件,改變了清軍入關的路線,加快了清兵入關的進程。清兵不是吳三桂請來的,在吳三桂派人去請清兵之前,清兵不但已準備好了,而且已經出發七八日了。
吳三桂之降清是當時形勢急劇變化促成的      
     吳三桂之降李與降清,都不是預定的,是當時形勢急劇變化促成的。正像清兵入關以後,許多已先投降了李自成的明朝將領都紛紛降清一樣,形勢的變化,各方面力量的消長,使得這些明朝將領,惶惶不可終日,朝秦暮楚。對吳三桂來說,降清與降李都是一樣的,並無高下之分,都是為了自保和惟利是圖。多爾袞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招降了他,使之成為清王朝的一隻鷹犬。那種認為吳三桂為了陳圓圓一人或早有預謀要投降清朝,以此來說明吳三桂是民族的罪人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