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薪時代
忘記過去吧!薪水不再一如過往的每年調升,還開始調降,薪資不再有固定行情,同儕所得可以差距百倍。減薪年代來了,你是薪水階級的甲級貧戶?還是富足生涯的主人?
「只要找得到工作,多少錢我都願意做!」剛從政大社會系畢業的李子雲(化名)說。早在畢業前,她就學好一身求職必殺技,從美美的履歷、得體的穿著到談吐,但從5月至今,卻連「面試」這張入場券都拿不到。
根據學姐的指點,往年起薪行情約是28000元,「我以為景氣不好、自動降到25000元,工作並不難找,」李子雲開始動員親戚幫忙介紹,「即使薪水只有22000元,我都可以接受了。」22歲的她,求職天空裡滿布陰霾。
36歲的王開屏,曾經在網際網路狂潮中爭得一席軟體公司總經理位置,當網路變成票房毒藥時,他也被浪頭打下來,「時機歹歹」,王開屏正準備從月薪3萬塊的軟體工程師重新做起。
今年從美國回台工作的劉明鑫,擁有MBA學歷又有美國財務工作經驗,回台灣之後,找他面試的工作很多,但有回應的卻很少。「我已經將美國薪水打折,只要求月薪8萬元,保障年薪14個月,卻沒半個人接受,」劉明鑫略帶頹喪地說,朋友們勸他,現在景氣不好,「已經沒有這麼好康的事」,後來他將薪資條件降到6到7折,終於進入遠傳電信,朋友羨慕地戲謔他「狗屎運」。
減薪時代來臨
還記得上一次調薪是什麼時候嗎?
從經濟起飛的60年代開始,每年7月的「調薪」似乎已經是上班族習以為常的年度慶典,軍公教人員每年4%至10%的薪水調幅,民間企業也慣例跟進,但這「薪水每年自動增加」的「鐵律」,正逐漸崩解。
根據104人力銀行每年對企業所做的調查,1998、1999兩年,台灣企業的調薪幅度分別是5.32%與5.10%,到了2001年滑落到1.8%,6成的企業沒有調薪。到今年,薪資行情更加緊俏,根據104的另一項調查(針對上萬名找到工作的求職者的問卷),在21類職務當中,有14類薪資水平低於去年,而且無論男女性別,平均薪資都比去年降低5.4%。
這真是台灣30年來破天荒第一遭!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從民國62年以來,台灣受僱員工的薪資只有增加、從未減少(即使石油危機或金融風暴時期),但就在2001年,台灣工業受僱員工的平均月薪,比2000年減少507元(加計服務業之後,全體僅僅增加87元)。
減薪年代來了!
「不景氣,是主要催化劑,」美商惠悅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副總經理王伯松表示。前年以來,經濟局勢不明,許多企業都以減薪做為因應,從高階主管減薪開始,後來幾乎是全面性凍結薪資,甚至以裁員來對應。
股票、分紅代替固定薪資
不景氣直接衝擊上班族的薪資,間接地,也讓企業的薪資制度更加績效導向。
王伯松從惠悅每年所做的人力資源調查中發現,1996年以前,企業每年會針對固定薪資做調整,近幾年,企業傾向給員工更多變動性薪資,像是紅利、股票等,至於基本薪資,「沒有減薪就算不錯了,」王伯松說。
另一方面,分紅制度也有助於企業的稅務規劃。王伯松分析,當公司有獲利,多發給員工薪水,公司獲利會被稀釋,但如果改以股票發放,在稅務上,依照公司法規定,企業增資或分紅都有優惠,「比起發現金,公司當然可以給股票時就盡量給,」王伯松笑著說。更何況股票還會漲價,勞資雙方皆蒙其利。
當薪資連結到資本市場,減薪年代的第二個效應是,薪資差距正逐漸加大。
在過往的年代裡,上班族的薪資因行業而有差距,但起薪都有大致的行情,無論是秘書、業務或是工程師,不同職務或不同公司差距不超過三、五千元,但當企業經營績效反應到薪資結構,有的企業原地踏步甚或向下調降,有的企業繼續調升、外加紅利配股,以往「均富(或者均貧)」的台灣上班族,從此開始「命運大不同」的生涯現實。
「當企業主以股票代替薪水時,薪資差距可以差到10倍以上,」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表示,當薪資連接到股票市場時,「股價高低加上每年配股,財富差距也拉大,所以有那麼多人想進高科技產業。」楊基寬說。
同班同學,命運大不同
63年次的羅亦台(化名),是人人稱羨的聯發科工程師。頂著台大電機所光環,剛退伍即進入股價高達180元的明基工作,最近整個研發團隊被聯電旗下某關係企業挖角,輾轉來到聯發科技。
希望能在35歲賺到5000萬和一棟在台北的房子的羅亦台,每天的生活是「別人6點下班,我們還要再6個小時才能下班」,年薪遠超過百萬的他,按理說是眾人羨慕的對象,但羅亦台心中卻有所不平。
羅亦台有2位要好的大學同學,他和另一位同學考上研究所,另一個同學沒考上,退伍之後就直接進入一家當時籍籍無名的小公司--聯發科。當羅亦台研究所畢業、服完兵役後,他選擇了明基,而另一位則進入瑞昱半導體。前後不到4年,現在他才剛要進聯發科,而那位在聯發科草創早期加入的同學,已在今年年初離開聯發科,帶著4億身價全家移民澳洲。「現在看來,我跟在瑞昱的同學身價差10倍,而瑞昱的又差那個聯發科10倍,所以,我跟聯發科的同學,足足差了100倍。」羅亦台講起這段故事不勝感慨,雖然他的所得極可能已經是許多上班族的10倍。
這不只會發生在不同的企業,在某IC設計公司,同樣擔任工程師,研發工程師一年可以領30張股票,客戶服務部門的工程師每人只配到半張。
同班同學卻有百倍身價差異,這樣的情節將會在每一個同學會和辦公室上演。於是,有一天你發現,薪資存款戶裡的數字,跟去年一樣,或者更少,可是卻聽到周遭朋友今天又發季獎金,明天又發股票,然後驚覺:「我是薪水階級裡的甲級貧戶嗎?」
於是,減薪年代的第三個效應於焉產生。「上班族每天心裡想的是:要換一個好工作,或是老想著為什麼沒有調薪?」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憂心地說。
創辦台灣第一個求職網站、撮合無數求職者的楊基寬,從到104的求職者身上看到,年輕工作者往往每2年就換一個工作,想要獲得一個更好的待遇,卻不去想如何幫公司創造效益,老覺得是公司虧欠他,焦急的心情,讓工作者無法累積與創造。
認同差距、認同自己
無論如何,均富時代已經結束,上班族要學習的共同課題是如何跟現實共處、找到生涯與社會趨勢的均衡點。
生涯專家的建議多半都是如此:了解自己→充分掌握資訊→選擇自己所要追求的→堅持、心甘情願,用平常心看待和別人的差異→創造自己的價值,說來並不深奧,只是需要和「真正的自己」溝通、達成協議。
薪水不會是每個人人生唯一的追求。剛從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畢業的張期臨,今年申請到台積電服國防役,可是他卻拒絕這個月薪10萬的機會。「每天要從早上10點工作到半夜1點,」張期臨笑著表示:「不想變成台積電的長工,其他工作也許可以學到更多吧!」人生計畫的落實,不一定爭先,也可以從容、舒緩。遠東大聯投信投資管理部的副總經理黃靜中,原本打算跟老公存夠錢,就要回家專心「生小孩」,但是眼看經濟狀況短期無法好轉,只好把計畫往後延,「每年投資報酬率只會剩下7%左右,我跟我老公決定再多工作幾年囉,」星期五下午一身牛仔輕裝的黃靜中,更顯得輕鬆自在。
更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堅持與組織、社會的需求連結,產生獨特的附加價值。投資理財專家呂宗耀5年前離開服務11年的國泰人壽,所有存款全部賠進股市,兩手空空的他,反省過往過於聽信市場消息的投資行為,沈潛後復出,轉而專注在第一線公司拜訪,成為法人圈內的「田野調查專家」,現在,帶領8人團隊親自拜訪公司的呂宗耀,充實快樂。「今年光是興櫃公司就有100多家,看都看不完,」才剛從越南看完電池生產廠的呂宗耀,隨即又要南下台中看一家窗簾工廠,眼神中閃著如獲至寶的光亮。
從某種角度來看,減薪年代代表著就業市場「價格差異」的時代來臨,這意味著我們必須以更多元的價值觀看待薪資這件事、與看待自己。你可以選擇做個高薪族群,也可以選擇做個心靈富足的工作者,當然,也可以兩者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