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腫、陰證外敷改善 粉劑調藥有別
傳統中醫使用粉劑外敷瘡腫,但粉劑需要加入汁液或蜜等調成糊狀才容易附著。三軍總醫院中醫部林高士醫師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傳統上紅腫熱證多使用菊花汁、銀花露或冷茶汁調和;對於陰證則用酒、醋調和。
林高士醫師表示,絲瓜葉汁、菊花汁、銀花露都有清涼解毒的作用,所以熱腫要用清熱的汁液來調藥較為妥適。用醋則能散瘀解毒,加酒調則助藥力循環,多半用於陰寒的外傷。如果用油類調和,則多用於潤澤皮膚。
菊花汁除了飲用外,也能用於調藥,而絲瓜除了可上餐桌外,絲瓜葉汁或絲瓜藤萃取液或水煮液常用於輔助改善皮膚問題。顯見絲瓜各部位均有養生的效果。
對於氣溫稍升高便覺煩躁的民眾,飲食可選性味偏於清涼退火的蔬菜五穀類,其中絲瓜便是很好的選擇,並可搭配冬瓜、白蘿蔔、大白菜、綠豆、薏仁等,有助於清解體內火氣與濕氣。不過,偏向虛寒體質則不宜吃太多。
此外,可泡絲瓜茶,以絲瓜;茶葉。絲瓜洗淨去皮,切成兩公分厚片,加熱煮,再加入茶葉。功效有滋陰生津,解煩渴。
中醫也常見使用絲瓜絡的美白方,例如就有驗方以絲瓜絡、白茯苓、白菊花、玫瑰花、紅棗,每日煎成濃縮成汁,飯後食用。或是以冬瓜仁、蓮子粉、薏仁粉,合研為末,每日飯後用開水沖服。
紅腫熱痛,中醫視為陽證的表現之一,外敷藥需選擇寒涼藥。林高士醫師指出,金黃散對腫而有結塊的熱證慢性發炎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對於急性發炎經控制後的慢性、遷延性的發炎,金黃散更為適用。例如筋骨損傷初期多見無菌的急性發炎,中醫敷貼藥膏多以金黃散為主成分,該藥有清熱、去濕作用,可消炎、改善局部組織液滲出。
醫師建議損傷最好在一周內徹底治療,若拖過兩周不處理,有些病人的不適症狀會長期遷延不退,甚至還有一些扭傷病人出現關節沾黏。金黃散有大黃、黃柏等消炎藥,也有蒼朮、厚朴、天南星等去濕、燥濕的中藥,可以改善局部組織液滲出的現象。
然而筋骨損傷分為初期與中後期,中醫用的敷貼膏藥也有差異。損傷中期則是發炎程度稍退,但尚未完全退去,貼敷的藥膏則酌量減少清熱成份中藥,以免影響日後氣血的流暢,並開始加上疏筋活絡成份的中藥,目的在讓傷後經絡氣血通暢。
損傷後期多氣血運行不暢,中醫師多另加入活血、通絡的成分,有時還會搭配藥液薰蒸與內服藥。經常應用的活血化瘀中藥有桃仁、紅花、三七、乳香、沒藥、三稜、莪朮;還有通絡藥如劉寄奴、海桐皮等。桂枝有時也會在後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