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三角及其反思
溫室效應讓地殼及海洋溫度升高,使地殼膨脹擠壓,所以地震不僅愈來愈頻繁,規模也愈來愈大,無論何處都可能難逃地震的傷害。有鑑於此,世界上最有經驗的救援組織──美國國際救援小組﹝A.R.T.I.﹞的首席救援者,道格‧庫普﹝Doug Copp﹞將來分享自1985年至今,救災經驗所給予他的啟發──生命三角的重要性。
認識生命三角
什麼是「生命三角」呢?簡單地說,當建築物倒塌、落在物體或家具上的屋頂重力會撞擊到這些物體,使得靠近它們的地方留下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生命三角」。物體愈大,愈堅固,它被擠壓的餘地就愈小;而物體被擠壓得愈小,這個空間就愈大。於是,能適當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
活用生命三角
但,常人要怎麼判別生命三角所在處,好能在地震發生後即時應變呢?以下舉幾項日常實例說明:
一、如晚上發生地震,而你正在床上,你只要簡單地滾下床,床的周圍便是一個安全的空間。
二、如地震發生,你正在看電視,不能迅速地從門或窗口逃離,那就在靠近沙發,或椅子的旁邊躺下,然後蜷縮起來。
三、儘量靠近建築物的外牆或離開建築物。靠近牆的外側遠比內側要好。你愈靠近建築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徑被阻擋的可能性就愈大。
四、地震時,在車內的人會被路邊墜落的物體砸傷,應立即離開車輛,靠近車輛坐下,或躺在車邊。所有被壓垮的車輛旁邊都有一個3英呎高的空間,除非車輛是被物體垂直落下。
五、在報社或辦公室裡堆有很多報紙的地方,通常會好些,因為報紙不受擠壓。你在紙堆旁可找到一個比較大的空間。
生命三角非萬能
不過,對於道格‧庫普(Doug Copp)的「生命三角說」,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陳技正表示,各個地區房屋的建築結構不同,應先考慮建物的結構、形式,而國內新式建築都有一定的耐震度;因此,「生命三角」的自救方法並非都適用於各類型的地震。
所以,當地震發生時,民眾應保持冷靜,儘速到空曠處避難;若住在較高的樓層,還是建議找堅固家具掩護以自救,才能盡量避免被掉落的家具砸傷。
面對地震 因地制宜 隨機應變
然而,地震來時,要怎麼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判別最適當的躲避方式?
其實,要躲避震災,首先要避免遭到掉落的物品砸傷,以及被破碎的玻璃劃傷。此時,躲在堅固的桌下才能避免此種傷害。至於其他空間,如辦公室裡或是家裡,則因傢俱擺設、裝潢使用的材質不同,避難方式應因地制宜。但原則就是找一個比自己高的物體(採取低姿勢),能夠擋住如櫃子之類的大型家具,避免壓傷,保護人身安全。
畢竟,網路資訊究有幾成可信,仍待商榷。茲處亦僅提供幾個面向參考,其內容只能做為避難的參考原則,而非必須遵循的守則;實際避難,仍須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才是真正防範災害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