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的保育類動物白鼻心,棲息地遭人為工程的破壞,卻又不得不涉險穿越道路覓食、求偶或遷徙,而不幸常成為輪下亡魂;為了降低白鼻心的死亡率,高公局在國道三號嘉義民雄路段,設計了一條地下通道供動物行走,白鼻心的死亡率遽降了七成五。
如何降低公路衝擊生態,使分割零碎的棲息地重新恢復連結,已是先進國家重視的生命課題,高公局也在2009年委託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進行一項為期3年的「動物穿越傷亡大調查」,除了發現國道常出現貓、狗、鳥、龜、蛇等動物,甚至還有白鼻心、穿山甲等保育類動物。
高公局特別注意到,沿山興建的國道三號破壞了動物的棲息地,在白鼻心最活躍的4到8月,民雄路段更常出現牠們血肉模糊的屍體。高公局為了降低牠們的死亡率,即利用國道下方已有的涵管與車行涵道,設計出一條「動物地下道」,更在白鼻心出沒的「熱點」,在護欄邊設了約1公里的塑膠網,引導牠們進入涵洞,並架設紅外線攝影機觀察牠們的活動情形。
白鼻心也很聰明,發現了這條動物通道,高公局指出,去年白鼻心車禍24小時內死亡事件,已由4隻驟降到1隻;今年高公局預定再找出其他路段,設計符合動物習性的通道,以降低穿越國道造成的傷亡。
高公局尊重生命的做法獲得好評,而其實台灣第一個「生態廊道」系統,是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早在2004年即完成5條生態廊道,這是耗時10年、累積上萬筆資料,並分析經常發生事故的熱點後的成果,並且經過長期監測,顯示確能有效降低動物車禍的發生。
這5條生態廊道,設置了綠色誘導網,引導動物進入,經過馬路下方的涵洞到另一頭的棲息地,陽明山國家公園並拍攝成影片「生命的走廊」,從中可看見生態廊道興建前後野生動物習性的變化,動物屍體和廊道裡的生命對比,希望與野生動物共享土地的人類,能對美麗的山林生命付出最大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