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納甘(俄文:Винтовка Мосина、法文:Mosin-Nagant)步槍是由設計者俄國陸軍上校莫辛和比利時槍械設計師納甘共同命名的手動步槍,在俄國也被稱為莫辛步槍(Винтовка Мосина),多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在俄羅斯帝國軍隊以及蘇聯紅軍作為制式武器服役,各種型號的莫辛-納甘步槍在日俄戰爭至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有投入使用,越南戰爭甚至阿富汗戰爭皆有出現。至今仍是民用步槍常見之型號。

莫辛-納甘步槍在中華民國成立以前早已有零星引入,在一戰後則是以過期軍火或是跑單幫的軍火商引進。當時中國的莫辛-納甘步槍又名為「水連珠」。當時對新式彈倉式步槍稱為「連珠槍」,至於莫辛-納甘步槍稱為「水連珠」的由來輾轉流傳後已經很難找出確切出處。一般的說法是中國最初接觸到這支槍時,配發的是俄國的水兵部隊,故得此名。另一方面說法是,它屬於第一代使用無菸藥槍彈的步槍。而此前使用老式黑火藥槍彈的步槍發射時槍聲沉悶,硝煙經久不散,而相比之下“ 水連珠” 不僅煙霧少,而且槍聲清脆,特別是供彈、發射動作乾脆利落,連續發射時如同水珠濺落,故得此名。



莫辛-納甘M1891步槍


莫辛-納甘M1891龍騎兵步槍

“ 水連珠” 的緣起與變化

“ 水連珠” 誕生於100 多年前的俄國,正式名稱是莫辛· 納甘1891 式步槍。1886 年法國率先採用了使用無菸藥槍彈的M1886 勒伯爾步槍,歐洲國家群起效仿,沙俄也決定設計一種類似的新型連發步槍,來代替老式伯丹單發步槍。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 伊万諾維奇· 莫辛設計出一種7.62mm 樣槍,和比利時設計師列昂· 納甘設計的8.89mm 樣槍一起成為候選方案。經試驗,徵選委員會決定取兩者所長,以莫辛的方案為基礎,但供彈系統改用納甘的設計,最後方案被稱為莫辛· 納甘步槍。同時設計的還有7.62×54mm 圓頭槍彈,後者與勒伯爾槍彈一樣採用凸緣式彈殼,優點是定位簡單,1908 年又改進為尖頭槍彈,並一直沿用至今。雖然新槍已經定型,但俄國兵工廠卻沒有足夠能力立即投入生產,因此首批產品是次年由法國夏特洛爾國營武器工廠製造的,在本國投產則已是1894 年。由於沙俄工業基礎薄弱,到1904 年日俄戰爭爆發為止,尚沒有足夠新槍來全面替換伯丹步槍,兩種武器仍在混合裝備。甚至一戰期間,俄軍仍苦於步槍短缺,派住前線的步兵師只有一半按標準配齊了武器,被迫再次由向國外發包生產莫辛· 納甘步槍,美國的雷明頓和威斯汀豪斯兩家公司承攬了155 萬支的生產合同。當交付首批5 萬支後,1917 年十月革命爆發,蘇維埃政權中止了合同,美國政府買下了大部分剩餘產品,提供給遠東的白俄軍隊,其餘的改為向民間銷售。


各型莫辛-納甘步槍


早期生產的採用六邊形機匣的莫辛· 納甘1891 式步槍


1908 年以前生產的莫辛· 納甘步槍槍機、供彈機構部分結構圖。該槍的槍機結構與毛瑟步槍總體安排類似,但細節上有許多不同。由於採用單排彈倉,因此彈倉底部突出在槍身之外

“ 水連珠” 步槍包括一個完整的系列,同時由於生產時間長,改進和變型也很多。最初的變化是1894 年起增加了上護木。1908 年後,由於尖頭彈的使用而改進了表尺,前托增加凹槽以利挾持,頭箍、背帶環也有變化,這種型號稱為1891/10 ,是一戰中俄軍的主要裝備。1891 式騎槍和“ 哥薩克” 步槍是騎兵使用的型號,比標準型全長減少了72mm ,因哥薩克使用馬刀,後者不配刺刀。1907 式是工兵、砲兵使用的卡賓型號,全長縮短了290mm ,減重近1 公斤,同樣不配刺刀。1930 年,新式的1891/30 定型,全長與1891 式騎槍相同,但改用公製表尺,準星和刺刀座有所改進,原有型號隨之停產。早期1891/30 採用舊式六邊形機匣,1938 年後改為簡化的圓形機匣,其它方面基本相同,但戰爭期間的產品因為前線急需的原因,加工比較粗糙,槍托還一度使用膠合板等代用品。在衛國戰爭中屢立戰功的莫辛· 納甘狙擊步槍實際上在戰前即開始裝備,它們是從量產的1891/30 中挑選出的一些精度較好的產品,機柄被改為向下彎曲的式樣,以免與瞄準鏡衝突。1931 年生產的PE 型使用4 倍瞄準鏡,1937 至1939 年間開始服役的PEM 型採用簡化的PEM 瞄準鏡。1891/30 PU 型狙擊步槍於1942 年底出現,裝有原為SVT38 步槍研製的PU 瞄準鏡,支架同樣安裝在機匣左側,但鏡體一般不取下,該槍後來一直沿用到1960 年代。1938 式卡賓槍是以1907 式為基礎設計的,但加上了1891/30 的各項改進,而且表尺射程較短,該槍在1950 年代初仍有使用。二戰末期,又有一種1944 式卡賓槍定型,它結合了1891/30 步槍可以拼刺和1938 式短小的特點,槍口右側裝有折疊式刺刀,刺刀打開後全長1327mm ,不過時值戰爭臨近結束,其產量和裝備量都不大。最後一款莫辛· 納甘步槍是1891/59 卡 ​​賓槍,它是二戰後為國內保安部隊和邊境巡邏隊生產的,是1944 式的改型,全長縮短到了1010mm 。


1904-1905 年日俄戰爭中的沙俄軍隊。從步槍與持槍者的身高比例中可以看出帶刺刀的“ 水連珠” 的長度

在莫辛· 納甘步槍近60 年的生產過程中,俄國本土的生產廠只有3 家,分別是伊熱夫斯克、圖拉和謝斯特羅列茨克。其中伊熱夫斯克產量最大,僅二戰期間就生產了超過2000 萬支的1891/30 。它和圖拉在戰後得以保留並進一步發展,而謝斯特羅列茨克戰爭期間疏散後沒有重建。在出現了SKS45 、AK47 等更先進的武器後,莫辛· 納甘步槍於1948 年停產。但該槍在國外的影響仍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匈牙利、波蘭、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東德、古巴、北韓、越南和土耳其等國都先後裝備或生產過這種步槍。芬蘭不僅裝備了1891/10 ,還根據其改進出M27 、M28 步槍。在上世紀90 年代的前南斯拉夫地區內戰以及車臣戰爭中,百年高齡的莫辛· 納甘步槍仍然活躍在戰場上。目前雖然軍隊中已不再裝備該槍,但阿富汗等國的儀仗隊中仍有少量保留,圖拉兵工廠也在生產和銷售該槍的民用狩獵、運動型號。


衛國戰爭期間蘇軍砲兵使用的莫辛· 納甘1938 式卡賓槍。該槍全長1020mm ,重3.45 公斤


衛國戰爭期間老式的莫辛· 納甘1891/10 式步槍廣泛裝備“ 工人師” 等民兵和二線部隊。蘇軍步兵裝備的主要是1891/30 式步槍


“ 水連珠” 全槍部件分解圖

“ 水連珠” 屬於旋轉後拉式槍機的手動步槍,以前常常被認為是一支笨重、落後的武器,其實並不盡然。與後期的毛瑟Kar98k 等比較,它自然有些落伍,但在同時代武器中卻屬於佼佼者。與同屬於無菸火藥時代首批步槍的“ 老套筒”—— 德國1888 式相比,“ 水連珠” 在外形、長短、重量上都與前者相仿,而且兩者彈艙均為外露式。它們都是以黑火藥手動步槍為基礎改進而成,這種改進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槍機和彈艙,但在具體結構上,兩者又不盡相同。1891 式槍機由可以手工分解的6 個機件組成,而1888 式是8 個部件,擊發部分1891 式是4 ​​個零件,1888 式則是5 個。在槍機構造細節上,1891 式擊針座直接擰在擊針尾上,由一個連接板與機頭相結合,擊針座後拉左旋即可實現保險,不易因磨損而失效,而且擊針突出量可以調整,即使磨損也不會造成整個擊針報廢,拉殼鉤是固定式的,不易丟失。而1888 式槍機結構要複雜得多,其保險桿容易因磨損和變形而失去保險功能,拉殼鉤則是一個獨立部件,在分解槍機時不小心即會脫落丟失。至於彈艙部分的設計,顯然1891 式所用的橋夾裝填方式比1888 式的漏夾更加方便實用,也利於保養。所以,雖然“ 水連珠” 只比“ 老套筒” 晚誕生3 年,但無論從工藝性和維護的簡便性上,還是從各項細節設計上,都要明顯高出一籌。


“ 水連珠” 槍機尾部特寫

莫辛· 納甘步槍的外型很有特點,除槍機後端突出的擊針尾座和外露式彈倉外,槍托和護木輪廓弧線比較明顯,槍托底部略呈上寬下窄的倒三角形,而且1908 年以後的產品,槍背帶兩頭直接穿入槍托和護木。該槍的另一特點是使用四棱刺刀,1891 、1891/10 和1891/30 式均為可卸套筒式,使用前通過套筒聯接在槍口上,後期的1944 式改為折疊式設計,但刀型基本相同。這種刺刀雖然功能單一,但穿刺力很強,殺傷效果好,加上1891 式超過1300mm 的全槍長,使得該槍在白刃戰中一點不輸於以拼刺見長的日本三八式步槍。不過,在二戰這樣的戰場環境下,莫辛· 納甘的長度就顯得太長了,在工事、戰壕中出入不便,而且重量也偏大,因此槍托只能使用較輕的樺木製造。同時,與毛瑟98 、李· 恩菲爾德等其他非自動步槍相比,莫辛· 納甘的槍機設計稍顯粗糙和復雜,同時其彈容量有限,發射速度也較低,在火力為主的時代,被淘汰的最終命運顯然不可避免。


標準型“ 水連珠” 的標尺分劃為1-20 。該槍和同時代的步槍一樣,都是以追求大威力、遠射程為主要目的


槍機上方細節

莫辛· 納甘的最大優點在於易於生產和簡單可靠—— 這非常符合俄國工業化程度低、士兵受教育程度低的實情。前者能適應戰爭時期的簡陋生產條件,在同樣時間內可以生產盡可能多的產品以供應前線。而對只經過短期訓練就補充到部隊的成批新兵來說,簡單的莫辛· 納甘往往比精細的半自動步槍更容易掌握,在缺乏保養和維修的戰場條件下更容易操作,同時能有效地避免浪費子彈。這也是為什麼在出現了SVT 等優秀的自動武器之後,莫辛· 納甘還能基本保持其原有地位的原因。

“ 水連珠” 的“ 中國之緣”

莫辛· 納甘步槍中最主要的幾種型號,如1891 式、1891/10 式、1891/30 式、1938 式和1944 式,在國內都可以見到,“ 水連珠” 與中國的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1900 年入侵中國東北的沙俄軍隊。左側者手持莫辛· 納甘1891 式騎槍

“ 水連珠” 進入中國的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 年“ 庚子之亂” 期間,當時俄國派出18 萬大軍進占東北,並和清軍及抗俄義勇軍多次作戰。4 年後,東北又成為日俄爭奪遠東霸權的 ​​主戰場。其間相當數量的“ 水連珠” 遺失在戰場上,這是國人接觸這種武器的開始。十月革命後,逃亡中國的白俄帶來了不少俄式步槍,其中一些被轉賣到各路軍閥手中。1924 年,國父孫中山在廣東建立革命政府,積極準備北伐。根據協定,當年10 月,蘇聯“ 沃羅夫斯基” 號輪船抵達廣州,送來8000 支“ 水連珠” ,每支配彈500 發,用於武裝黃埔軍校的學生軍。而西北軍閥馮玉祥在退出北京後,轉道赴蘇聯考察,爭取到蘇聯提供的包括大批“ 水連珠” 在內的可裝備10 萬人的軍火,經外蒙古運至國內,馮得以在五原誓師並投 ​​入北伐。埃德加·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還提到了輾轉流落到陝北紅軍手中的這批“ 水連珠” 。而從廣東輸入的那批“ 水連珠” 中,一部分後來由國民革命軍第20 軍、11 軍使用。


上世紀20 年代國內的各路軍閥部隊。中間持“ 水連珠” 者為馮玉祥所部憲兵

到1920年代末,國內通過各種渠道得到的“ 水連珠” 已有相當數量,使用範圍也很廣,因此上海兵工廠於民國16年開始生產俄式槍彈,以供給國內所需。但“ 水連珠” 卻未能像德、日產品一樣,成為國內步槍的主流,主要原因是因為俄式步槍到1920 年代中後期才成批地流入中國,而民國18年對華軍火禁運完全解除,國民政府從民國18至民國20年,從德、英、日、法及意大利、比利時等國進口了價值2100 萬元的軍火,而出於政治因素,蘇聯卻不能成為軍火採購對象。受國內兵工生產與軍火貿易的雙重製約,國內已有的“ 水連珠” 因為子彈缺乏或零件來源斷絕,到抗戰前正規軍中已很少有使用。

“ 水連珠” 第二次成批進入中國是在抗戰之初。此時由於德、日合流,中國逐步喪失了從德國購進裝備的可能,只能轉而求助蘇聯。民國26年8 月起,蘇聯根據《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向中國提供經濟貸款和軍事援助。到民國30年停止時為止,共提供“ 水連珠”50000 支、步機槍彈1.2 億發。這些武器,對維持從淞滬抗戰到武漢會戰正面戰場的戰力起了積極作用。另外,蘇聯還曾為新疆軍閥盛世才提供過一批步槍。雖然國內金陵、漢陽及後來的第20 兵工廠均製造過俄式槍彈,但數量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當時部隊中仍以7.92mm 口徑步槍為主,很多“ 水連珠” 都用來裝備游擊隊和地方部隊。李同偉所著《台兒莊大戰目睹記》中提到過中外記者採訪當地四縣邊聯教導隊時的細節:“ 塔斯社記者見隊員中持有俄國造水連珠步槍數枝,要過來看了又看,高興地對其他記者說' 俄國造的,俄國造的!' 我說:' 此槍射程遠,威力大,只是缺少子彈。' 他說:' 舊槍了,蘇聯紅軍已不用了。'” 由此可見,當時地方武裝中還有少量老式1891 步槍。待到抗戰後期及戰後,由於美、日武器和國內自產步槍的廣泛使用,“ 水連珠” 基本上都退居二線,但在局部有少量使用。


抗戰期間出征緬甸的中國遠征軍戰士,手中的武器仍是“ 水連珠” 步槍


韓戰中,美軍陸戰1 師5 團2 營F 連突襲15 號高地繳獲的“ 水連珠”

在越戰後至現在,一些小型衝突及較落後的地區中仍然有莫辛-納甘步槍被使用,而在民用市場中,因所配用的槍彈還是制式彈藥很便宜而容易取得,莫辛-納甘步槍亦是不少收藏家及射擊愛好者的首選。

而俄羅斯境內的的一些準軍事部隊(如:鐵路警察)至今仍有採用莫辛-納甘作制式步槍及狙擊步槍。

生產歷史
研發者        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
(Sergei Ivanovich Mosin)、
李昂·納甘(Léon Nagant)
研發日期        1891年
生產日期        1891年-1965年
製造數量        約37,000,000(俄羅斯/蘇聯)

基本規格
總重        4.22公斤(空槍),各型號不同
全長        1306毫米,各型號不同
槍管長度        800毫米,各型號不同

彈藥        7.62×54毫米R槍彈
口徑        7.62毫米
槍機種類        旋轉後拉式槍機
槍口初速        615米/秒(M1891);
860米/秒(M1891/30)
有效射程        548.64米(600碼)
最大射程        1828.8米(2000碼)
供彈方式        5發彈匣、內置彈艙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