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明大約出現在公元前5千年,在約 前3100年埃及成為統一的國家,由法老統治,之後的埃及因此也稱為法老埃及。前332年時埃及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後被托勒密王朝(雖然也自稱法老)統治,古埃及時代結束。埃及學家通常把古埃及歷史劃分為 前王朝時期、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期、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第三中間期和古埃及後期等9個時期,其中前王朝時期是埃及統一之前的文明初期,早王朝時期是古埃及法老統治逐漸形成的時期,古、中、新王國時期則是國家統一,法老中央集權的文明繁榮時期,而第一、二、三中間期則是國家分裂,或被外族侵略,法老權利沒落的時期,最後的古埃及後期是埃及受到外族侵略和統治,逐漸被其他民族征服的時期。
古埃及歷史的分期 古埃及人曾將自己國家的歷史按王朝劃分,總計31個王朝,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前332年 ),埃及法老王朝終止 。19世紀西方史學界又進一步把這些王朝按統一、分裂的大勢分為早期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 、新王國 、後王朝7個階段,加上早期王朝之前還有一段奴隸制小國萌生發展的前王朝時期,總共8個階段 ,概括了古埃及文明發生 、發展、繁榮以至衰亡的歷史。
古埃及歷史-古埃及時期和王朝
古埃及歷史一般被劃分為8或9個時期,即前王朝時期、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期、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第三中間期和古埃及後期,這是後來埃及學家根據古埃及國家統一、繁榮以及中央政府權力等情況進行的劃分,而不是古埃及人自己的劃分標準。古埃及早期的埃及人似乎並不劃分歷史時期,例如巴勒莫石碑(都林王名表(Turin Kinglist,至少記錄至第二十王朝,但殘缺不全)。現代通用的30或31個埃及王朝則是由托勒密王朝早期古埃及祭祀曼涅托在《埃及史》(希臘文:Aegyptiaca)一書中提出的,由於《埃及史》原書已經遺失,其劃分王朝的標準現在不清楚。例如埃及第十八王朝第一任法老雅赫摩斯一世是埃及第十七王朝最後一任法老卡摩斯的弟弟,按說應該化為一個王朝中。而之後的圖特摩斯一世則不是雅赫摩斯一世的後代,卻被同歸入第十八王朝。埃及學家推測曼涅托的劃分標準是部分根據神話傳說、部分根據歷史事實、部分根據已有的劃分進行的,並不完全根據法老家族進行。例如上面的例子可以解釋為雅赫摩斯一世統一埃及,驅逐了外族侵略者,因此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王朝)。在第一王朝和第二王朝的劃分上,曼涅托可能根據神話和宗教標準,使兩個王朝都有9個法老,因為9這一數字在古埃及是神聖的。一些埃及學家試圖拋棄曼涅托的劃分,而重新進行更合理的劃分,但由於約定俗成的因素,大多數著作和學者都還一直沿用這一劃分。
古埃及歷史-前王朝時期
距今9000多年前,人們在尼羅河河谷定居,開始在岸邊建立房屋,並進行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活動。 公元前3100年左右,傳說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定都孟斐斯(今開羅西郊),成為古埃及第一個法老,古埃及從此開始了王朝時期。此時的埃及已經具備了文明的幾個基本特徵,比如有行政官員、士兵、宗教、文字等。
古埃及歷史-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和第一中間期
古埃及統一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是穩定的,這段時間經歷了從第一王朝到第六王朝共六個王朝,時間大約為前3100年到前2270年。古埃及歷史學家曼涅托將其稱為「古王國時期」。這是古埃及史上農業、手工業、商業、建築業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第一個偉大時代。確立了以官僚體制為基礎的、君主獨裁的專制統治,並且出現了金字塔。第六王朝以後,王權衰落,法老失去了對國家各地區的控制,國家開始分裂,史稱「第一中間時期」(前2270年-前2060年)。這種分裂形式到十一王朝重新統一。
古埃及歷史-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和新王國時期
之後埃及進入第二個政治隱定期即中王國時期(前2060年-前1785年)。埃及在十二王朝時遷都底比斯(今埃及盧克索),開始使用青銅器。此時期埃及與敘利亞、克里特的交往擴大。十三王朝時政權又瓦解,「第二中間時期」開始,此時期埃及第一次遭到外族的侵略,侵略者為駕車作戰的喜克索人,他們佔領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長達100多年的「太陽神不在的統治」(前1720年到前1570年)。埃及人在這期間學習了喜克索人的戰術和武器,十七王朝的阿赫摩斯一世於前1570年將喜克索人逐出國境,重新統一埃及,開始了第十八王朝,這之後被稱為新王國時期(前1570年-前1070年)。第十八王朝國力強盛,對外頻繁發動戰爭。十九王朝時埃及與赫梯帝國發生了卡迭石戰役,經過16年之久的戰爭,最後以拉美西斯二世與赫梯王哈圖西利斯簽訂和約告終。此時的埃及成為了一個大帝國,統治範圍北起敘利亞,南到尼羅河第四瀑布,橫跨北非和西亞。
古埃及歷史-第三中間時期、後期和結束
埃及到了二十王朝以後,一系列的奴隸起義導致國力衰竭,開始了跨越5個王朝的第三中間時期(前1070年-前664年),其間的王朝有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和二十五王朝。埃及自第二十六王朝進入古埃及後期,最終在前525年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所滅,古埃及時代結束了。波斯人在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七王朝和第三十一王朝,埃及二十六王朝後裔反抗波斯人成功和內戰,建立了短暫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和三十王朝。前332年埃及又被亞歷山大大帝所統治,亞歷山大死後,其部將托勒密一世佔領了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也被稱為法老,但當時的埃及已經是徹底在外族人的統治下了。
古朝時期(前3050-前2686)
第1王朝(公元前3050-2890年)
阿哈—美尼斯(Menes (Aha))
迪爾(Djer (Itit))
瑞內博(Wadj)
德聞(Den (Udimu))
安迪耶布(Anendjib)
瑟麼凱特(Semerkhet)
伽阿(Qa'a )
古埃及王朝-上下埃及之王--美尼斯
埃及第一王朝的開國國王。他統一了埃及,開啟了法老統治時代,建立了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長期而輝煌影響的王國。
時代背景
大約在1萬年前,非洲北部的居民遷至尼羅河兩岸。他們辛勤勞作,不斷提高耕作技術,從而將尼羅河谷地變成了古代著名的糧倉。公元前3500 年,埃及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發展起來。但當時埃及還沒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全境有十幾個部落,由於信仰不同,經常爭戰不休。這些部落被希臘人稱為「諾姆」(又譯為州),它們都有各自的名稱、都城、政權、軍隊,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的王國。在長期的兼併戰爭中,狹長的尼羅河流域被分成了北部和南部兩個獨立王國。北部為下埃及王朝,國王頭戴紅色王冠,以蛇為保護神,以蜜蜂為國徽。南部為上埃及王朝,國王頭戴白色王冠,以鷹為保護神,以白色百合花為國徽。多少世紀以來,上、下兩個埃及王國一直是分裂的,直到公元前3100 年左右,終於在美尼斯法老的領導下統一了。
生平紀事
美尼斯出生在上埃及的提尼斯城。最初他是提尼斯地區部落首領,後來成為上埃及王國的國王。他在統一了上埃及之後,不斷向外發動戰爭,約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個埃及初步統一成一個國家,開創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他運用靈活的手腕統治著埃及,並在尼羅河三角洲南端(今開羅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後來的孟斐斯城,作為埃及的首都。
美尼斯在統一上、下埃及後,曾向外發動征服戰爭。據歷史學家推斷,埃及著名的「納爾邁石板」中刻畫的征服者即是美尼斯。據說美尼斯在位時間達26年,他是在一次打獵中不幸身亡的。
政治韜略
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創建者,他最先完成了埃及歷史上的統一,對埃及國家的發展,對該地區文明的進步,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作為一個王朝的開創者,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締造者,美尼斯在北非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征服。一般地講,美尼斯的鼎盛時期在公元前3100年前後,因為據史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3100 年,美尼斯征服了埃及,完成了埃及最初的統一大業,這無疑是美尼斯一生中最偉大的功績。
美尼斯統一了上、下埃及之後,為穩固統治,他採取了較靈活的統治策略。由於下埃及較為富裕,下埃及的人民對於美尼斯的征服並非是沒有怨言的,所以美尼斯作出了一些讓步,以鞏固國家的長治久安。在王國統一前,上埃及的統治者頭戴白冠,以鷹為保護神,以白百合花為國家象徵;下埃及的統治者則戴紅冠,以蛇為保護神,以蜜蜂為國家象徵。兩個地區的這一差別使得美尼斯在實現統一後分別在上埃及、下埃及加冕,他宣稱自己是「上下埃及之王」。 ((下方會提到)) 自此,繼任的國王在十餘年間都沿用此王號,同時必須具有雙重身份,經過兩次加冕,舉行兩種不同的典禮。另外,美尼斯針對上埃及、下埃及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狀況,在上述兩個地區分別設立了國庫,實行各自獨立的財政管理。同時,在美尼斯統治時期,上埃及、下埃及分別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中心,設立聖城。這一切說明美尼斯在位時,埃及的統一隻是初步的,很不鞏固。
美尼斯還是一位傑出的統治者,他採取了一些措施來加強對下埃及的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在下埃及建立新都,將國家的政治、軍事中心放在下埃及,以達到由上制下的目的。於是在尼羅河三角洲(今開羅附近)他創建了新都城--白城。後來白城改稱為孟斐斯。孟斐斯又被稱為吉加普特,其意為「普塔神之宮」,埃及的希臘文名稱「埃及普托司」由此而來,這也是埃及國家名稱的來源。
由美尼斯開創的埃及第一王朝,共有8 個王,歷時250 年之久。其中至第五任國王時,埃及進入專制統治時期,社會發展到了全盛階段。這一時期的國王把土地視為自己的財產,把人民視為自己的奴僕,一切行政、軍事、司法權力集於自身。國王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對象。後來,埃及國王漸漸被稱為法老。法老在古埃及原意為「宮殿」,就像古代中國稱皇帝為「陛下」一樣。
人物評價
在美尼斯之前,他的前輩蠍王已開始了統一上下埃及的戰爭,不過成就不大。美尼斯在公元前3100年前後成為上埃及國王,他發動了大規模征服下埃及的戰爭。戰爭的慘烈場景和期間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已經湮沒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了,但其結果卻永恆地記錄在青史之中,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王國,成為第一個得到「上下埃及國王」稱號的君主。
為鞏固對下埃及的統治,美尼斯在河谷和三角洲的交界處,也就是原上下埃及的交界處建立了一座要塞城市--白城,被後來希臘人稱為孟斐斯,遺址就在現在的開羅附近。美尼斯還修了一條長堤壩以防止城市遭受尼羅河氾濫時淹沒。建這座城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下埃及的控制,防止來自三角洲地帶的反攻。
古埃及王朝-埃及第十八王朝
第十八王朝,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第一個王朝,也是古埃及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第十八王朝所處的時間大致是前16世紀至前13世紀(約前1575年-約前1308年),由阿赫摩斯繼位開始,到哈倫海布死後傳位給拉美西斯一世結束,共經歷了近300年和14位法老。
約前1575年,第十七王朝法老卡摩斯的弟弟阿赫摩斯繼位。阿赫摩斯在位期間成功驅逐了喜克索斯人,並統一了上下埃及,強大的第十八王朝建立了。其間埃及稱為帝國,在一個世紀時間內,勢力延伸深入亞洲,很多名義上獨立的國家都承認埃及為其領主國。位於非洲尼羅河上游第五瀑布的努比亞也歸附埃及。埃及人開始與北敘利亞和南部非洲進行頻繁的貿易。王朝前幾任法老還消滅了國內敵對的地方勢力,建立了法老對政治和軍事的中央集權。這一集權模式持續了幾乎500年未曾改變,並使埃及王朝度過了幾個危機,例如圖特摩斯一世政變,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攝政等。第十八王朝後期爭奪國家最高權力的鬥爭越來越激烈,宗教領袖的影響力變大,嚴重威脅了法老的權力和統治。由於宗教影響力的增加,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後改名為埃赫那頓)試圖更改埃及信仰稱為一神總教(僅崇拜太陽神阿頓),但他死後繼位的法老,特別是圖坦卡蒙,又恢復了埃及傳統的宗教和法老統治。約前1308年,任政府官員和大祭司拉美西斯一世繼承王位,建立了第十九王朝,第十八王朝結束。
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一位法老阿赫摩斯是埃及第十七王朝最後一位法老卡摩斯的弟弟(一說表弟)。約前1575年,卡摩斯在埃及與外族喜克索斯人的戰爭中戰死,阿赫摩斯繼位在繼位最初十年時間裡,控制南部上埃及的阿赫摩斯同控制著北部下埃及的喜克索斯人保持和平,但在之後的5年間,阿赫摩斯發動了驅逐喜克索斯人的戰爭並獲勝,重新將埃及全境統一在自己的獨一統治之下。
之後阿赫摩斯將反抗侵略的戰爭擴大為侵略戰爭,先後攻擊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努比亞,使埃及帝國的勢力範圍延伸到境外,向北到達白布羅斯(en:Byblos,今黎巴嫩境內),向南到達布衡(en:Buhen,位於尼羅河第二瀑布附近)。從此,埃及以軍事帝國的姿態傲視鄰國,古埃及歷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新王國時期。
阿赫摩斯死後由兒子阿蒙霍特普一世繼位,這位法老沒有頻繁的發動戰爭,而是更注重建造神殿。阿蒙霍特普一世死後,由於沒有兒子,王位歸於當時軍事統帥圖特摩斯,即圖特摩斯一世。圖特摩斯父母都不是王室親戚,為保持王室血統,迎娶了阿赫摩斯的女兒做妻子,但也有人認為其實此人是圖特摩斯一世自己的妹妹。 ((持懷疑態度)) 圖特摩斯一世剛剛登基,南部歸屬於埃及的努比亞就起兵叛亂,圖特摩斯一世親率軍隊出擊,親手殺死努比亞王,將其屍體抗回埃及首部底比斯。此後圖特摩斯一世又發動了對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努比亞的戰爭,將埃及疆域擴大南至尼羅河第四瀑布附近的那帕塔(en:Napata),北至今土耳其邊境附近。圖特摩斯一世帶回來的戰利品以及附屬國連年的進貢使當時的埃及前所未有的富庶,不過大部分財富都被圖特摩斯一世用來建造太陽神阿蒙•拉的神殿了。圖特摩斯一世死後被葬在新的陵墓--帝王谷中,之後三個王朝的法老均葬於此地。
圖特摩斯一世的兒子圖特摩斯二世是庶出(非正宮皇后所生),因此與具有王室血統的哈特謝普蘇特結婚。哈特謝普蘇特是圖特摩斯一世皇后所生,其王室血統是否傳於阿赫摩斯則由於其生母的血統而有爭議。圖特摩斯二世在位後期實際權力可能已經掌握在哈特謝普蘇特手中,圖特摩斯二世死後哈特謝普蘇特更是將幼年的圖特摩斯三世架空,自己做法老。
哈特謝普蘇特統治埃及期間,停止了其父親圖特摩斯一世的征戰,開始與鄰國通商,特別是據記載的出海聯絡龐特(en
unt)。此時的埃及十分繁華,哈特謝普蘇特同樣用大量財富建造神殿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是底比斯尼羅河西岸的停靈廟(en
eir el-Bahri)。但由於停止了戰爭,埃及對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控制權減弱了,致使女法老死後敘利亞巴勒斯坦就宣佈獨立了。
圖特摩斯三世幼年時,埃及的實權被後母哈特謝普蘇特掌握著。哈特謝普蘇特死後,圖特摩斯三世開始獨自統治埃及,他進行連續不斷的戰爭,平息了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叛亂,恢復了哈特謝普蘇特時代喪失的對該地區的統治。他在麥吉杜、卡迭石、卡爾赫美什等地取得一系列軍事勝利(以圍攻麥吉杜的戰役最為有名)。後來,圖特摩斯三世打敗了米坦尼國王,奪占米坦尼王國位於幼發拉底河西岸的土地。經過長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邊界被圖特摩斯三世擴展至尼羅河第四瀑布。他還使利比亞、亞述、巴比倫、赫梯及克里特島的統治者們都向他納貢。由於圖特摩斯三世的赫赫武功,一些歷史學家稱他為古埃及的拿破侖。
同時,圖特摩斯三世還對其歸屬國進行文治,他把各歸屬國的皇子帶到埃及,一方面作為人質,而更重要的是去教育他們永遠忠於埃及。這一政策十分成功,使得圖特摩斯三世的幾位繼任者不需要維持龐大的軍隊就可以維護埃及帝國對領國的控制和影響。為了避免皇后干政的「悲劇」重演,圖特摩斯三世執政後期將王位傳給了兒子阿蒙霍特普二世,兩人共同執政,傳位三年後圖特摩斯三世逝世。
下埃及-首都介紹
孟菲斯位於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南端,今開羅西南23公里的米特•拉辛納村。從公元前3100年前起就是埃及最古老的首都,定都且長達800年之久。據傳於公元前三千年為法老納爾邁(美尼斯)所建,城市以白色城牆圍繞,故當時名「白城」,後改稱孟菲斯。曾作為古王國(公元前二十七至前二十二世紀)的都城。公元前二千年代為底比斯所取代,但仍為埃及宗教、文化名城。公元七世紀被毀。當時是全世界最壯麗偉大的都市,現在只留下一個迷你博物館及花園中殘破的石雕供人憑弔。 孟菲斯的博物館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小的一個,因為裡面只有一尊躺著的拉穆斯二世(Ramesses II)和幾尊殘破的小石雕。這座雕像原約14公尺高,由整塊石灰岩雕成,相當精美。雖歷經3200年的歲月,但雕像上的象形文字都還清晰可見。在一場地震中,雕像的雙腿及左手折斷,因此現在讓雕像橫躺在博物館大廳的地上;如果要看個清楚,最好上二樓陽台繞行一圈。雕像的另一個孿生兄弟在開羅市區拉穆斯火車站的廣場上,非常壯觀。
孟菲斯的世俗建築富有新古典主義或浪漫主義的風格。孟菲斯古城的宗教建築眾多,有格拉卡教堂、胡安•巴蒂斯塔教堂、多卡爾莫教堂、內維斯教堂、聖本托教堂等。這些教堂均建於公元十六到十八世紀,內部裝飾華麗,繪畫精美,表現了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同外部聯繫也非常方便。古城內的主建築之間相互連接;街道曲曲折折,隨地形變化而自然起伏;由此而在街道匯合處和教堂前的空地上形成眾多的小廣場。古老的建築群掩映在繁密的棕櫚樹之中,讓這座城市愈發顯得婀娜多姿。
孟菲斯內最有名的宗教建築是主教教堂,它包括三座大殿。格拉卡教堂是十六到十七世紀興建的,胡安•巴蒂斯塔教堂是十七世紀建造的,內維斯教堂、多卡爾莫教堂和聖本托教堂都是18世紀修建的。這些教堂的相同點是內部裝飾豪華壯麗,繪畫精美,具有古典主義的藝術風格,這是歐洲基督教藝術在美洲地區的具體展現。現存的古代民用建築中有很多修建於十七到十九世紀。建造於二十世紀初的民用建築則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或新古典主義風格。
下埃及-統一混戰
由於氣候變化導致撒哈拉沙漠大規模擴張,使原本在埃及各地散居的部落都被迫遷移到尼羅河流域。幾千年後,尼羅河慷慨地饋贈使一些原始部落迅速發展,結果卻是應驗了 「有錢就變壞」 這句俗語。先富起來的部落為了獲取更多的資源不斷的侵略和掠奪,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混戰的結果是尼羅河流域最終出現了兩大王國,位於尼羅河中上游一帶的王國被稱為上埃及,從地圖上看就是今天埃及開羅以南的地區;而尼羅河下游三角洲一帶的王國被稱為下埃及,也就是今天開羅以北部直到地中海的這片地區。上下埃及交匯的地方大致在今天開羅西南的孟菲斯,這種混戰一直持續到公元前3100年才結束,埃及的秦始皇——美尼斯(Menes)登場了。
美尼斯是歷史與傳說相結合的英雄人物,他原本是上埃及的國王,他率領軍隊徹底打敗了下埃及,建立了古埃及的第一個王朝,美尼斯本人也被後人認定為古埃及的第一位法老。美尼斯統一埃及後為了控制下埃及,把埃及歷史上第一個都城就建在了孟菲斯,還頒布了統一的法典。在開羅的埃及博物館裡保留著一塊《納美爾(美尼斯的王銜名)記功石板》,用非常精美的浮雕記錄了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統一王國的歷史畫頁,這也是迄今為止埃及發現的最古老的石刻歷史記錄。從這一刻起,埃及進入了長達三千年法老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統治埃及的國王被稱為法老,所以古埃及的這個階段又被成為法老時代。
上埃及的勢力逐漸超過了下埃及。上埃及的國王美尼斯一看時機已到,便帶領大軍去攻打下埃及。美尼斯親自來到陣前督戰,鼓舞士氣。在陣陣吶喊聲中,雙方的軍旗交錯在一起。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下埃及軍隊終於因為兵力稍差而被擊潰了。下埃及國王帶領著殘存士兵跪在地上,並脫下紅色王冠,雙手獻給了美尼斯。為了紀念這次戰爭的勝利,美尼斯把決戰的地點命名為「白城」。白城就是統一後的古埃及王國首都——孟斐斯城。接受下埃及國王投降後,的第二天,美尼斯就在白城大宴功臣。從此,美尼斯自稱「上下埃及之王」,有時戴白冠,有時戴紅冠,有時兩冠合戴。上下埃及終於成了一個統一的奴隸制國家。
((承接上面所提到之部分..請對照政治韜略那部份))
美尼斯↓↓↓↓圖是自己網路擷取在上傳自己空間的
古朝時期(前3050-前2686)
第1王朝(公元前3050-2890年)
阿哈—美尼斯(Menes (Aha))
迪爾(Djer (Itit))
瑞內博(Wadj)
德聞(Den (Udimu))
安迪耶布(Anendjib)
瑟麼凱特(Semerkhet)
伽阿(Qa'a )
第2王朝(前2890-前2686)
赫特普塞凱姆威(Hetepsekhemwy (Hotepsekhemwy))
瓦迪耶
尼涅提耶爾(Ninetjer (Nynetjer))
塞尼德
泊西布森(Peribsen (Seth-Peribsen))
塞凱密佈
卡塞凱姆威(Khasekhemwy)
*古王國或孟斐斯帝國(前2686-前2135)
第3王朝(前2686-前2575)
尼布卡一世(Sanakhte (Nebka) 2650 - 2630)
左塞(Netjerykhet (Djoser) 2630 - 2611)
斯奈夫魯(Sekhemkhet (Djoser Teti) 2611 - 2603)
卡巴(Khaba 2603 - 2599)
胡尼(Huni 2599 - 2575)
第4王朝(前2575-前2465)
斯奈夫魯(Snofru 2575 - 2551)
胡夫(Khufu (Cheops) 2551 - 2528)
拉迪耶迪夫(Radjedef 2528 - 2520)
哈夫拉(Khafre (Chephren) 2520 - 2494)
尼布卡二世
門卡烏拉(Menkaure (Mycerinus) 2490 - 2472)
赦普塞卡夫斯奈夫魯(Shepseskaf 2472 - 2467)
第5王朝(前2465-前2323)
烏塞爾卡夫(Userkaf 2465 - 2458)
薩胡爾(Sahure 2458 - 2446)
尼夫裡爾卡爾(Neferirkare Kakai 2477-2467)
赦普塞斯卡爾(Shepseskare Ini 2426 - 2419)
尼夫日夫爾(Raneferef 2419 - 2416)
尼烏塞爾(Niuserre Izi 2416 - 2392)
門考胡爾(Menkauhor 2396 - 2388)
傑的卡爾(Djedkare Izezi 2388 - 2356)
烏納斯(Wenis 2356 - 2323 )
第6王朝(前2323-前2150)
特提(Teti 2323 - 2291)
佩皮 珀辟一世(Pepy I (Meryre) 2289 - 2255)
莫潤爾一世(Merenre Nemtyemzaf 2255 - 2246)
佩皮二世(Pepy II (Neferkare) 2246 - 2152 )
莫潤爾二世
尼托克麗絲王后
第7王朝、第8王朝(前2150-前2135)
伽卡爾(Djedkare)
尼夫考爾(Netrikare)
尼夫考胡爾(Neferkahor)
尼夫裡爾卡爾二世(Neferkare II)
*第一中間期(前2135-前1937)
第9王朝、第10王朝(前2135-前1986)
莫伊伯
科提(Kheti)
莫裡卡爾(Merikare)
伊提
第11王朝(前2134-前1937)
門圖霍特普一世
伊涅特夫一世(Inyotef I (Sehertawy) 2074 - 2064)
伊涅特夫二世(Inyotef II (Wahankh) 2064 - 2015)
伊涅特夫三世(Inyotef III (Nakhtnebtepnefer) 2015 - 2007)
尼布赫泊特爾
門圖霍特普二世(Montuhotep II (Nebhepetre) 1986 - 1956)
門圖霍特普三世(Montuhotep III (Sankhkare) 1956 - 1944)
門圖霍特普四世(Montuhotep IV (Nebtawyre) 1944 - 1937 )
*中王國或底比斯第一帝國(前1937-前1668)
第12王朝(前1937-前1784)
阿門內姆哈特一世(Amenemhet I (Sehetepibre) 1937 - 1908)
森烏塞特一世(Senwosret I (Kheperkare) 1917 - 1872)
阿門內姆哈特二世(Amenemhet II (Nubkaure) 1875 - 1840)
森烏塞特二世(Senwosret II (Khakheperre) 1842 - 1836)
森烏塞特三世(Senwosret III (Khakaure) 1836 - 1817)
阿門內姆哈特三世(Amenemhet III (Nimaatre) 1817 - 1772)
阿門內姆哈特四世(Amenemhet IV (Maakherure) 1772 - 1763)
塞布科尼夫露王后(Neferusobek (Sobekkare) 1763 - 1759)
第13王朝(前1784-前1668)
116年裡65位國王在世
*第二中間期(前1668-前1560)
第14王朝、第15王朝、第16王朝(前1720-前1565)
約有40位法老,其中有幾位名叫塞貝霍特普。一些法老同時在埃及的北部、中部和南部統治。 從公元前1730年開始,這些國王不過是喜克索法老的封臣。
威格夫(Wegaf)
安特夫四世(Antef IV)
郝(Hor)
叟伯克侯特普二世(Sobekhotep II)
汗傑(Khendjer)
叟伯克侯特普三世(Sobekhotep III)
耐夫侯特普一世(Neferhotep I)
叟伯克侯特普四世(Sobekhotep IV)
艾(Ay)
耐夫侯特普二世(Neferhotep II)
塞斯(Sheshi)
亞庫赫(Yakubher)
基安(Khyan)
阿波比一世(Apopi I)
阿波比二世(Apopi II)
艾納斯(Anather)
亞考班(Yakobaam)
第17王朝(前1668-前1570)
14位法老統治底比斯及其周圍地區。他們是喜克索的封臣。最後3位法老塔阿 (Taa)一世、二世和卡莫西斯( Kamosis),開始與北方的 喜克索人鬥爭。
叟伯克沙夫(Sobekemsaf)
安特夫七世(Antef VII)
塔阿一世(Taa I)
塔阿二世(Taa II)
卡莫西斯( Kamosis)
*新王國或底比斯第二帝國 (前1560-前1070)
第18王朝(前1570-前1293)
阿赫摩斯一世(Ahmose (Nebpehtyre) 1539 - 1514)
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 I (Djeserkare) 1514 - 1493)
圖特摩斯一世(Thutmose I (Akheperkare) 1493 - 1481)
圖特摩斯二世(Thutmose II (Akheperenre) 1481 - 1479)
哈特謝普蘇特(Hatshepsut (Maatkare) 1473 - 1458)
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 (Menkheperre) 1479 - 1425)
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 II (Akheperure) 1427 - 1392)
圖特摩斯四世(Thutmose IV (Menkheperure) 1392 - 1382)
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 (Nebmaatre) 1382 - 1344)
埃赫那吞(Amenhotep IV / Akhenaten 1352 - 1336)
斯門卡爾上(Smenkhkare (Ankhkheperure) 1337 - 1336)
圖坦卡門(Tutankhamun (Nebkheperure) 1336 - 1327)
阿伊(Ay (Kheperkheperure) 1325 - 1321)
荷倫希布(Horemheb (Djeserkheperure) 1323 - 1295 )
第19王朝 (前1293-前1185)
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 I (Menpehtyre) 1295 - 1294)
塞蒂一世(Sety I (Menmaatre) 1394 - 1279)
拉美西斯二世(Rameses II (Usermaatresetepenre) 1279 - 1213)
莫尼普塔(Merenptah (Baenrehotephirmaat) 1213 - 1203)
阿門麥遂(Amenmesse (Menmire) 1203 - 1200)
塞蒂二世(Seti II (Userkheperuresetepenre) 1200 - 1194)
斯普塔(Siptah (Akhenresetepenre) 1194 - 1188)
塔沃斯塔王后(Tausert (Sitremeritamun) 1188 - 1186)
第20王朝(前1185-前1070)
塞塔克特(Setakht (Userkhauremeryamun) 1186 - 1184)
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 (Usermaatremeryamun) 1184 - 1153)
拉美西斯四世(Ramesses IV (Hekamaatresetepenamun) 1153 - 1147)
拉美西斯五世(Ramesses V (Usermaatresekheperenre) 1147 - 1143)
拉美西斯六世(Ramesses VI (Nebmaatremeryamun) 1143 - 1136)
拉美西斯七世(Ramesses VII (Usermaatresetepenre) 1136 - 1129)
拉美西斯八世(Ramesses VIII (Usermaatreakhenamun) 1129 - 1126)
拉美西斯九世(Ramesses IX (Neferkaresetepenre) 1126 - 1108)
拉美西斯十世(Ramesses X (Khepermaatresetepenre) 1108 - 1099)
拉美西斯十一世(Ramesses XI (Menmaatresetepenptah) 1099 - 1069)
*第三中間期(前1070-前767)
第21王朝、第22王朝、第23王朝、第24王朝(公元前1070-前767)
塔尼斯和底比斯的君王們包括斯孟迪斯(Smedes)、蘇森尼斯(Psusennes)、朔申克一世
利比亞統治者,共12位法老,捨松契(Sheshonq)一世至五世、奧索爾孔(Osorkon)一世至四世、塔克羅特(Takelot)一世至三世。
底比斯僧侶王
小王國
*伊索比亞和薩伊斯的復興(前767-前525)
第25王朝(公元前767-前656)
匹耶
沙巴闊(Shebaka 712-698)
攝比特庫(Shebitku 698-690)
塔哈卡(Taharqa 690-664)
坦沃塔瑪尼(Tantamani 664-657)
第26王朝(公元前672-前525)
薩姆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 (Psam-tik) 664-610)
尼科二世
阿瑪西斯(Amasis 570-526)
薩姆提克二世(Psammetichus II 610-595)
*波斯王朝(前525-前332)
第27王朝、第28王朝、第29王朝、第30王朝(前525-前332)
岡比西斯(Cambyses 525-522)
大流士一世(Darius I 521-486)
薛西斯(Xerxes I 486-466)
阿爾塔薛西斯(Artaxerxes I 465-424)
大流士二世(Darius II 424-404)
阿米爾泰烏斯(Amyrtaios 404-399 )
哈克裡斯(Hakoris 393-380)
奈科坦尼布一世(Nectanebo I 380-362)
傑德霍爾(Teos 365-360)
奈科坦尼布二世(Nectanebo II 360-343)
阿爾塔薛西斯三世(Ochus (Artaxerxes III) 343-338)
阿爾塞斯(Arses 338-336)
大流士三世(Darius III Codomannus 335-332 )
*希臘王朝(前332-前30)
馬其頓王朝(前332-前323)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332-323)
菲利普(Philip Arrhidaeus 323-316)
阿黑大由斯(Arrhidaeus)
亞歷山大四世(Alexander IV 316-304)
托勒密王朝(前323-前30)
托勒密(Ptolemy)一世到托勒密十一世
克利奧帕特拉(Cleopatra)二世
托勒密十二世
尼歐斯·狄奧尼索斯(Neos Dionysos 80-58 55-51)
伯利尼斯四世王后(Berenice IV 58-55)
托勒密十三世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艷後)(Cleopatra VII)
托勒密十四世(愷撒裡安)
*羅馬王朝(公元前30-公元395)
公元前30年,渥大維(Octave) 征服埃及。不過從公元前59年開始, 埃及其實已是羅馬的保護國。
*公元641年,阿拉伯人佔領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