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篩檢,您不可輕忽的症狀
56歲女性患者,先前並無任何症狀,經社區活動的大腸直腸癌篩檢,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後經大腸鏡檢查為大腸癌前期,目前轉診至其他醫院開刀治療,目前情況良好。
在臺灣,大腸癌位居95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第三名。民國95年,臺北市結腸直腸癌死亡人數達532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5年度共完成大腸直腸癌篩檢30,539人,其中有952人篩檢結果為陽性。陽性個案當中490人已完成大腸鏡檢查,共發現大腸瘜肉症250人、大腸癌34人。
大腸癌的定義及好發年齡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龔士傑說,消化系統的最低部份叫做結腸,結腸最末六吋又稱直腸。食物消化後的殘渣最終通過結腸直腸(俗稱大腸)排出體外,生長在這個部位的癌就叫做大腸癌(或結腸、直腸癌)。百分之九十的患者都在50歲以上。
大腸癌的預後情況
他表示,早期的大腸癌病人,也就是包括還未產生症狀時,便早期接受治療的病人,五年的存活率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一旦癌細胞擴散到鄰近器官或淋巴結,五年的存活率則降至65%。如果癌細胞已有遠端轉移,同時也擴散到肝臟及肺,五年存活率只有8%。
大腸直腸癌高危險群
年齡在50歲以上,曾經罹患大腸癌、有家族性瘜肉症病史,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Crohn’s disease)的患者,有大腸癌家族史、有家族性瘜肉症,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尤其脂肪來源多屬動物性脂肪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酒過量,抽菸。請至醫院與醫師討論疾病的診斷及後續追蹤。
大腸癌常見的症狀
大便帶血、排泄黏液,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或兩者皆有),糞便形狀發生改變,腹痛,大便排不乾淨的感覺或是有便意卻排不出來,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貧血症狀,如頭暈、走路會喘,腹部腫塊,食慾不振。
篩檢方法
糞便潛血檢查:透過糞便檢查,可將癌症所造成肉眼看不出來的流血篩檢出來。肛門指診:直腸癌患者一半以上可以摸到硬塊。乙狀結腸鏡:位於直腸(大腸末端)的癌症,可由乙狀結腸鏡檢查出來。大腸鏡:可以看到完整的大腸。大腸鋇劑攝影:主要利用鋇劑和空氣灌腸進行大腸X光檢查。腫瘤胚胎抗原(CEA):一部分大腸癌病患其腫瘤胚胎抗原會增加,可透過抽血檢查出來,亦可用於追蹤。正子攝影:可利用核醫檢查可偵測出各種癌症。
目前篩檢方式
糞便潛血反應是及早發現大腸直腸癌的普遍篩檢工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配合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動50-69歲民眾大腸直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所謂潛血反應,是指偵測肉眼看不出的大便出血現象),這是目前最安全又簡便的篩檢方法,在家中就可採檢。
國民健康局為了防治大腸直腸癌,自93年起補助50至69歲的危險族群進行糞便潛血篩檢,以期早日發現發現,但過去常用的化學法糞便潛血試驗,偽陽性較高,如果攝取含有動物血液或含鐵的食物,或是有嘴破、腸胃道發炎、腹部出血、痔瘡等情況時,就會影響到檢查結果。
龔士傑說,目前本市衛生局採用的是免疫法糞便潛血試驗(EIA),較不受食物及藥物的影響,不只敏感度較高,也可大大降低偽陽性的問題。
篩檢結果追蹤
臺北市50至69歲市民,可至市立聯合醫院或轄區健康服務中心接受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免疫檢查,報告約三週郵寄至所填寫的地址,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將另以電話先行通知。若檢查結果為陽性,則建議至醫院採全大腸鏡檢查,或乙狀結腸鏡檢加大腸鋇劑攝影檢查作為確診。
預防方式
定期篩檢:50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均衡飲食、飲食避免乳製品、含咖啡因飲料、烘烤食物、脂肪類食品、人造奶油、臘腸和肉食品,多攝取高纖維和低脂肪的食物,還有規律運動:盡可能每天運動三十分鐘以上,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抽菸、喝酒。
轉貼自:整合輔助醫療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