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到底是為誰而活?

到底是為誰而活?

過年之後,房市好像更旺了,Walter遂找了仲介來賣屋。說真的,他一點也不想賣這棟房子,這間屋子2年前才花了300萬來裝璜。但是他已經決定要移民到美加,不賣屋又如何?

如果他早一點有移民的打算,當然不會花這筆大錢,不過2年前兒子Wayne還沒有入學,誰知道孩子上幼稚園之後,會不適應幼稚園的生活,逼使他放下眼前的一切,去一個陌生的異鄉重新開始?

Wayne原本就很活潑,活潑沒什麼不對吧,不然就不像孩子了。然而Wayne入學以後,似乎變成了班上的搗蛋份子,屢遭老師的注意。

有一天,媽媽去接孩子的時候,老師告訴媽媽,大家做好的機器人被Wayne弄倒了,請媽媽要注意一下。

注意什麼?老師特別告訴媽媽,言下之意應該是要媽媽「管教」一下。

回家的路上,媽媽和Wayne兩個人到Wayne常去玩的公園,坐下來,靜下1秒鐘後,媽媽問Wayne機器人的事,並且要Wayne好好的、據實以告。在能夠讓他放鬆做自己的公園裡,Wayne口氣裡一點也沒有膽怯,他告訴媽媽,機器人弄倒的時候,實習老師轉過頭來看到,隨即告訴班上的老師,機器人是他弄倒的,但是,「不~是~我」。

媽媽相信Wayne的話,沒有外在的壓力時,小孩子是不會也不需要說謊的。後來媽媽把她所了解的事情經過寫了一封E-mail給老師,老師再去調查這件事,也查明了究竟是哪一位小朋友弄倒的,確定不是Wayne。

在小班和中班的過程中,Wayne在班上常常會帶頭做一些特別的事,這些事如果用大人的話來說,就是「起鬨」吧,Wayne只是本性就是更活潑一點、更有創意一點、隨時想到可以玩的事情更多一點,班上的小朋友很自然就會跟著他玩鬧。

就只是如此而已,然而卻常常被老師認為「不妥」,有什麼事情發生了,似乎就會認為,一定是Wayne搞的鬼。

現在大班了,遇到的老師更是,怎麼說呢,比過去遇到的老師更是一板一眼,很明顯地,老師認為每個孩子都在一個框框裡,如果不在框框裡,就是 “trouble maker”(麻煩製造者)。很不幸地,Wayne就是超出框框最多的那個孩子。

由於有不少親朋好友已經移居美加,去年暑假,Walter帶Wayne去朋友家過暑假,也帶他去當地的幼稚園上學,沒有想到每天下課都看到Wayne燦爛的笑容,聽見老師對Wayne的稱讚,而且Wayne早上還迫不及待地去上學。

對孩子來說,不會英語是多麼的不重要,沒有框框的教育方式讓Wayne展現了好久不見的純真神采。

就是這樣,就是為了孩子,回到台灣之後,Walter和太太決定要辦移民。

為此,他勢必得要放棄一些事情,什麼樣的事情呢?Walter是一家被動元件買賣業者,公司規模很小,但憑著過去多年在大型被動元件公司做業務的經驗,和誠信做生意的態度,他把過去老事業夥伴自己前往大陸開工廠生產的元件,銷售給過去的買方(buyer),多年下來公司也都能穩定獲利,日子過得很不錯。

移民了之後呢?他希望公司能夠照原本的運作繼續經營,反正現在視訊會議、網路電話和e-mail這麼發達。但是老闆在地球的另一邊,公司是不是能夠像原本順利運行?他不知道。

否則呢,當地又不承認台灣的學歷,去考當地的執照吧,他也找時間K書,準備考試,但是這是一段重新開始的路程,即使考過之後呢?中年到異鄉,一切重頭開始、重新來過,那將是怎麼樣的局面?一切又充滿了未知數。

有的朋友最後採用『內在美』的辦法,自己單獨在台灣打拼,太太帶著孩子移民國外。然而,分隔兩地是他最不願意採用的模式,不管怎麼樣,自己辛苦一點,孩子還這麼小,家人全都在一起還是比較好。

是的,就只好自己辛苦一點吧。5年級生,普遍在傳統台灣教育體制下長大;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在上一代教育資源缺乏的時代背景之下,父母為生活努力打拼,孩子的學業成績往往是父母炫耀的焦點,父母把對未來的一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每次聯考的成績成為左鄰右舍親朋好友談論不休的主題。

接下來是就業,孩子在什麼地方工作也是長輩寒喧的焦點,在銀行,好!當老師,好!當醫師、律師、會計師三師更不用說了。近幾年隨著股市成為全民運動,孩子在電子業,父母也好光榮啊。當老闆,更是令人讚嘆!

過去的辛苦,換來了這些,包括Walter的5年級生,似乎頗有孔夫子「顯父母」的榮耀;如今,為了孩子,卻毅然做了移民的選擇。

許多時候,Walter忙碌的腳步稍停時,些許錯亂地感到時光走的速度是不是太快了,似乎在他的身邊,從上一代直接跳到了下一代,跳過了自己。為自己和家人不久前才精心打造的溫暖的家,都要賣掉了;Walter好想問,到底是為了誰而活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