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美國“哈姆”反輻射飛彈系列

美國“哈姆”反輻射飛彈系列

在這次美國和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繼2001 年底到2002 年初​​轟炸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動後再次大量使用了GPS/INS 導引彈藥(首次實戰使用則是在“聯盟力量”行動中),這些彈藥包括“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增強型“寶石路”III(EGBU-27、EGBU-28)這兩大系列導引炸彈和“戰斧”III遠程巡航飛彈。英國皇家空軍也首次實戰使用了中段有GPS/INS 導引的“風暴陰影”中程巡航飛彈。美國軍方宣稱儘管伊拉克利用俄羅斯製造的GPS 干擾裝置對GPS 信號進行了干擾,但美國的轟炸行動並沒有受到任何影響,反而在3 月24 日和25 日的轟炸中用F-117A 摧毀了6個GPS 干擾源,而摧毀干擾源的武器甚至包括一枚GPS/INS 導引彈藥。

認為GPS 信號容易受到干擾是美軍的致命弱點之一是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實際上,美國很早就開始重視提高GPS 的抗干擾能力和發展打擊GPS 信號干擾源的手段。我們這裡要介紹的就是一種在90 年代初期便已具有打擊GPS 信號干擾源能力的武器——“哈姆”反輻射飛彈。

“哈姆”前傳——“百靈鳥”和“標準”

“哈姆”的研製始於70 ​​年代,在此之前,美國已經擁有兩種反輻射飛彈:在“麻雀”III空對空飛彈基礎上發展的AGM-45“百靈鳥”(Shrike)系列和在“標準”艦對空飛彈發展的AGM-78“標準”(Standard)系列,她們分別屬於第一、二代反輻射飛彈。


AGM-45 雙聯掛載

“百靈鳥”最初是針對蘇聯在古巴設置的防空體係而發展的,主承包商是德州儀器(現在屬雷錫恩),1964 年10 月開始服役,到1981 年停產時已經發展成包括20 多種改型的大系列,累計生產數量超過17,000 枚,平均單價約26,500 美元,除裝備了美國空軍和海軍外還出口到英國、以色列和伊朗,並曾先後在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美軍1986 年空襲利比亞的“黃金峽谷”等作戰行動中實戰使用。

作為第一代反輻射飛彈,“百靈鳥”有以下明顯缺點:

導引頭覆蓋頻段太窄:雖然“百靈鳥”所有型號都採用通用的、可將天下尺寸降低到目標雷達波長1/4 以下的等角四臂平面螺旋天線,但導引頭覆蓋頻段太窄,為了對付工作在不同頻段的雷達不得不研製許多導引頭,並在出擊前根據已知情報選用。“百靈鳥”早期型號依靠多達18 種導引頭才覆蓋了D~J 波段(1~20 吉赫茲),後期型在這方面改進也不顯著,這是導致她的型號特別多的最重要原因。

導引方式單一:“百靈鳥”系列只能沿著雷達發出的電磁波飛向目標,一旦對方雷達採用關機等措施,飛彈將失去導引信息來源而無法命中目標。在越南戰爭中,北越軍隊曾多次採用關機、多部雷達交替開機、大角度甩擺雷達天線等措施“戲​​弄”該飛彈,加上針對導引頭缺陷採用的迅速改變雷達工作頻率等措施,使“百靈鳥”的命中率在1970 年下降到3%~6%。

導引精度低、彈頭威力不足:即使對方沒有採用對抗措施,實戰中的“百靈鳥”多數的落點離目標的距離也超過20米,而她的彈頭對無裝甲防護的軟目標破壞半徑只有5~15 米。這說明“百靈鳥”需要提高導引頭測向精度和彈頭威力。

“標準”是針對“百靈鳥”的缺陷和新的威脅研製的,主承包商是通用動力,1968 年開始服役,到1978 年停產時累計生產了1,300 多枚,平均單價約164,000 美元。她包括A~D 型,曾在越南戰爭、以色列1982 年攻擊貝卡谷地等作戰行動中實戰使用。


掛載在F-4 翼下的“標準”與“百靈鳥”

與“百靈鳥”相比,“標準”的主要改進是:

大幅度提高了導引頭的頻段覆蓋範圍、靈敏度和視場:“標準”導引頭的天線與“百靈鳥”相同,但覆蓋頻段寬得多,只用兩種導引頭就覆蓋了當時蘇聯主要防空雷達的頻率範圍;導引頭靈敏度提高,能利用信號強度弱的雷達旁瓣波束導引,而“百靈鳥”必須從信號最強的雷達主波束進入,容易被敵方發現並採取對抗措施;導引頭天線安裝在陀螺環架上,跟踪視場達到+/-25°,擴大了載機搜索和攻擊目標的飛行包線,而“百靈鳥”的固定天線視場只有8°,載機必須朝目標俯衝才能發射飛彈。

導引方式更靈活:“標準”的導引系統有目標頻率和目標位置記憶裝置,在敵方雷達關機時能按照關機前記憶的目標位置攻擊,一旦目標雷達再次開機,又可以通過目標頻率記憶裝置對它進行重新捕獲和攻擊。

增大了彈頭威力:在導引頭精度得到提高的同時,“標準”的彈頭對雷達天線的破壞半徑也增加到了25~30 米。

儘管“標準”的性能比“百靈鳥”有很大提高,但是她的平均單價是“百靈鳥”的6 倍、重量是“百靈鳥”的3 倍多,只能裝備有限的載機,載機的載彈量也受到限制。同時實戰證明:儘管採用了目標位置和目標頻率記憶裝置,“標準”仍然不能很好地對付突然關機的雷達

“哈姆”的發展歷程

1972 年4 月,針對“百​​靈鳥”和“標準”系列的缺點,美國空軍和海軍展開了“高速反輻射飛彈”(High-speed Anti-Radiation Missile,HARM)的研製,根據英語縮寫的音譯叫她“哈姆”。“哈姆”的承包商是德州儀器,美國軍方編號AGM-88。

“哈姆”在1975 年8 月開始飛行試驗,1980 年11 月基本型AGM-88A 投入小批生產,1983 年3 月批准投入全速率生產階段(生產率每個月210 枚),同年5 月開始服役,到1993 年早期型停產時總數量約19,400 枚,1999 年AGM-88C 停產時總產量約21,300 枚,平均單價約288,000 美元。


AGM-88A,載機F-16

“哈姆”自投產後就不斷進行改進,基本型AGM-88A 涵蓋了全速率生產階段的第一、二批次(Block 1 和Block 2,後者改進了製導裝置和引信),其餘批次都是改進型。她的主要改型有:

1.AGM-88B:被稱為“哈姆”第三批次(HARM Block 3),早在1982 年就開始在AGM-88A Block 2 的基礎上改進發展,1989 年正式服役,1993 年停產。她通過更換A 型的導引頭內的插件式硬件模塊,獲得了一個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導引頭。導引系統數字處理機內的軟件進行了改進,不僅能在地面進行預編程或重編程,還能在載機飛行過程中進行重編程,這樣就有可能匹配出航前沒有充分掌握信息的敵方雷達目標信號特徵,然後跟踪、摧毀它。


AGM-88B

美軍在“沙漠風暴”空襲中曾遇到的情況是對AGM-88B 這種“在線重編程”能力實戰價值的最好說明——當時伊拉克使用的部分防空雷達來自歐洲國家,雖然工作頻段已知,但AGM-88A 不能識別和處理它們的信號特徵,也就無法對它們進行攻擊。儘管可以採用先定位,然後使用其它武器的方法摧毀這些雷達,但如果使用AGM-88B,就有可能近實時地摧毀這些雷達,節省作戰時間並提高載機的生存能力。

AGM-88B 在1999 年又進行了Block 3A 改進,通過更換新軟體適應新的雷達威脅,改進的軟體在1999 年8 月完成了在AGM-88B 上的測試。這種改型出口到德國和意大利,基本相當於美國自用的AGM-88C Block 5。

2.AGM-88C:被稱為“哈姆”第四批次(HARM Block 4),80 年代末開始在AGM-88B 基礎上改進,1990 年投產,1998 年停產。她的主要改進是:採用了更新型的導引頭,可攻擊採用頻率捷變(Frequency Agile,FA)技術的雷達和GPS 信號干擾源;採用新型戰鬥部,對目標的破壞威力也比AGM- 88B 增大了一倍,能摧毀堅固的目標。1999 年又進行了Block 5 改進,進一步提高了導引精度、導引頭覆蓋頻段和抗干擾能力。


AGM-88C,載機F-4G

3. AGM-88D:又稱“精確導航更新”(Precision Navigation Update,PNU)計劃,由美國雷錫恩、意大利阿萊尼亞-馬可尼(今歐洲飛彈集團MBDA)、德國博登湖儀器( BGT)從1998 年開始聯合進行,內容是在現有的AGM-88C Block 4/5(美國)和AGM-88B Block 3A(德國、意大利)上加裝GPS/INS 導引裝置,同時將軟體升級到Block 6 級別。她採用“先進反輻射飛彈”計劃中發展、驗證的GPS/INS 導引裝置,設計評審在2000 年12 月開始,2001 年初通過。美國將進行該改進後的飛彈稱為“哈姆”第六批次(HARM Block 6),編號AGM-88D,主要裝備海軍的F/A-18;德國和意大利則將分別裝備其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空軍的“狂風”ECR 戰鬥機,並稱之為AGM-88B Block 3B。美國、德國和意大利預計在2003~2007 年間分別將1,000 枚、1,000 枚、350 枚“哈姆”改進為AGM-88D 或AGM-88B Block 3B。

採用GPS/INS 導引裝置可以大幅度提高“哈姆”的使用靈活性,首先在打擊固定雷達目標時可以裝入其坐標信息,這樣即使對方採用關機或其它欺騙措施,飛彈也能依靠GPS/INS導引飛向預定坐標;其次它使“哈姆”具有了對多種目標的打擊能力,這種情況下雖然被動雷達導引頭系統不能使用,但多一種選擇總能在戰場上提供更大的靈活性。

4.AGM-88 Block 7:原來計劃的一種改進,目標是為“哈姆”換裝被動雷達/紅外成像雙模導引頭,但從現有資料看該計劃不會進行下去,取代她的是“先進反輻射飛彈”計劃。

技術特點和使用方式

“哈姆”的基本數據是:最大射程低空25 千米,高空(約9,144 米高​​度)最大射程80 千米,最大速度馬赫數2.9,最大使用高度12.2 千米,全彈重366 千克(“標準”重626 千克),尺寸(長×最大直徑×翼展)4,148×254×1,130 毫米。

“哈姆”的氣動佈局為“鴨”式,彈體中部佈置4片雙三角形的切尖控制舵,尾部有4 片前緣後掠的梯形尾翼。飛彈從頭部開始依次佈置導引頭艙、彈頭、飛行控制艙與發動機艙。導引頭艙內有寬頻帶被動雷達導引頭,它包括1 個天線陣列、10 個微波集成電路插件和1 個射頻信號數字處理機組成。固定式的天線陣列足以覆蓋大多數防空雷達的工作頻段,而數字處理機的軟件可以進行重新編程。

“哈姆”的彈頭是高爆炸藥預製破片殺傷型,是在“百靈鳥”彈頭的基礎上改進發展的,重約66 千克。裝藥由FMU-111 雷射近炸引信引爆在計算確定的最佳高度上引爆彈頭(還備有觸發引信),破片的飛散方向圖是特別針對雷達目標設計的。

飛行控制系統包括捷聯式慣性導航裝置、數字式自動駕駛儀和機電控制舵機。由於採用了慣導裝置,即使在飛行過程中如果敵方雷達關機,“哈姆”仍然能夠按計算的飛行彈道,採用比例導引的方式飛向目標。飛彈的動力裝置是無菸、高速、雙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全重127 千克,採用高能量密度的無鋁HTPB 推進劑。

與“百靈鳥”和“標準”相比,“哈姆”的顯著優點是:

導引頭覆蓋頻段很寬:“哈姆”只有一個寬帶被動雷達導引頭,但頻率覆蓋範圍達到0.8~20 吉赫茲(C~J 波段),是目前所有反輻射飛彈中最高的。其導引頭的覆蓋頻段佔據了當時蘇聯97% 以上防空雷達的工作頻段。

導引頭靈敏度很高:除了能像“標準”那樣從敵方雷達旁瓣進行攻擊外,“哈姆”甚至能從輻射最弱的尾部進行攻擊,這使她更難被對方發現、識別和誘騙。

通過採用捷聯慣導裝置,理論上具有了真正對抗敵方雷達突然關機的能力。

採用了可編程技術,使導彈能夠鎖定、攻擊包括連續波雷達在內的多種體制雷達,並可能只通過軟體改進就能對付新的威脅。

“哈姆”可以採用三種攻擊方式:

1.自衛方式:這是“哈姆”的基本攻擊方式。載機上的雷達告警接收機探測到輻射源信號後,由機載發射指令計算機對輻射源目標進行分類、威脅判斷和攻擊排序,然後向飛彈發出數字指令,將確定的重點目標的有關參數裝入飛彈並顯示給飛行員,只要目標進入飛彈射程就可以發射飛彈(不管目標是否在飛彈導引頭視場內),飛彈在數字式自動駕駛儀控制下按預定的彈道飛行,確保飛彈導引頭能截獲目標。這種方式屬於“發射後鎖定”(Lock On After Launch,LOAL)方式。

2.預置方式:向已知輻射源目標的位置發射飛彈,也是一種“發射後鎖定”方式。飛彈導引頭按照預定程序搜索、識別、分類探測到的所有輻射源,自動鎖定到預先確定的目標上,並對其進行跟踪直至摧毀。如果飛彈無法命中目標,飛彈彈頭內的自毀裝置將使飛彈自炸以實現保密。

3.隨遇方式:載機飛行過程中飛彈導引頭處於工作狀態,利用它比一般雷達告警接收機高得多的靈敏度對輻射源進行探測、定位和識別,並向飛行員顯示相關信息,由飛行員瞄準威脅最大的目標並發射飛彈。這種方式屬於“發射前鎖定”(Lock On Before Launch,LOBL)方式,這種方式下發現目標的機會受到導引頭視場限制。

雷達告警接收機是使用“哈姆”以自衛方式作戰的關鍵設備。美國海空軍的現役的F/A-18、F-15、F-16 各自的ALR-67、ALR-56、ALR-69 雷達告警接收機都能與“哈姆”配合。有報導說這些雷達告警接收機的精度使它們可以直接為“哈姆”提供火控數據,這應該與“哈姆”的實際使用射程通常很短有關,在這個距離內雷達告警接收機的測向精度能夠滿足“哈姆”的導引精度要求。如果要在較遠的射程上保證對輻射源目標有高的命中精度(使用反輻射飛彈或其它精確導引彈藥),對這些第三代戰鬥機來說還是需要發展專用的目標定位裝置(根據有關資料,F/A-22 上的ALR-94 雷達告警接收機的精度可能允許直接對遠射程反輻射飛彈提供火控數據)。美國空軍的F-15E 從1996 年8 月28 日開始驗證用於與“哈姆”配合的“精確定向系統”(Precision Direction Finding System,PDFS),1999 年又為F-16CJ 發展了新型的“哈姆瞄準系統”(HARM Targeting System,HTS),HTS 編號ASQ-213,通常掛在F-16CJ 的進氣道前下方右側掛架。由於具有較高的探測精度,ASQ-213 為“哈姆”提供火控數據自然不在話下,它還可以為高空最大投射射程超過113 千米的“傑索”(JSOW)導引滑翔炸彈提供火控數據。

“哈姆”飛彈除裝備各種美製作戰飛機外,還裝備英國的“狂風”GR.1、GR.4、德國和意大利的“狂風”ECR 等作戰飛機。訂購該飛彈的國家還有希臘、南韓、西班牙和土耳其。有報導說芬蘭、澳大利亞對該飛彈也有興趣(其中皇家澳大利亞空軍的F-111C 早在1988 年就完成了與“哈姆”綜合的初始飛行試驗)。近年來已知的“哈姆”最新一批生產訂單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它為自己選擇的F-16 Block 60(也稱F-16U)戰鬥機訂購了159 枚AGM-88C,並已在2001 年獲得批准。

“哈姆”在美軍1986 年3 月的“草原烈火”、4 月的“黃金峽谷”兩次對利比亞的攻擊行動中由美國海軍首次實戰使用,至少擊毀了利比亞5 部防空雷達;在1991 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哈姆”發射了2,000 多枚,壓制/摧毀了伊拉克幾乎所有開機的地面雷達,為多國部隊奪取伊拉克上空的制空權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1998 年12 月17 日到20 日的“沙漠之狐”行動中,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戰鬥機又對伊拉克發射了超過80 枚“哈姆”;在1999 年3 月24 日到6 月10 日轟炸科索沃的“聯盟力量”行動中“哈姆”也多次使用,幾年來還多次隨機“懲罰”伊拉克雷達對“禁飛區”上空美軍戰鬥機的挑釁。“哈姆”在這次美國和伊拉克的戰爭中也投入使用,但這次最著名的“戰績”卻是3 月24 日一架美國的F-16 在被本國的“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的改進型MPQ-53 雷達鎖定時,立刻發射“哈姆”摧毀了該雷達(大概是因為飛行員害怕“愛國者”飛彈象3 月23 日擊落英國皇家空軍“狂風”GR.4 一樣擊落自己) 。

“哈姆”也有一些缺點,除了單價明顯太高之外,還有一個缺點是它主要依靠被動雷達導引頭,通常只能炸毀雷達天線和波導管,而這些只不過是防空雷達系統中很小的一部分,敵方只要換上預備的天線或進行修復就能繼續執行防空任務,因此只依靠“哈姆”難以完成摧毀整個雷達系統的任務(當然,摧毀敵方雷達天線和波導管通常都能為己方贏得寶貴的時間)。

“哈姆”的真正弱點還是她不能有效對付突然關機的雷達。美國海軍和空軍都曾表示只要敵方雷達突然關機,“哈姆”就基本上無法命中和摧毀目標(筆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慣導的精度不夠高,即使是後來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 JDAM 和“風修正彈藥布撒器”WCMD,美國對它們使用慣導的命中精度要求也是30 米),所以為了確保在一定時間內摧毀對方雷達,必須連續發射大量的“哈姆”以期望形成一個覆蓋對方工作時刻的“飛彈流”,於是在“聯盟力量”行動中出現了這樣的戰例:北約戰鬥機對一個南聯盟雷達目標發射約100 枚“哈姆”都未能將它摧毀,最後該雷達卻被一枚英國的“阿拉姆”(ALARM,“空射反雷達飛彈”的英語縮寫)摧毀,因為該飛彈投射後可以打開自帶的降落傘,在空中先等待敵方雷達開機。


“狂風”發射ALARM 飛彈

“哈姆”的未來

目前美國正在進行兩項旨在大幅度提高“哈姆”作戰性能和為新型反輻射導彈提供技術儲備的研究計劃:“先進反輻射飛彈”計劃和“更高速反輻射飛彈”計劃。

“先進反輻射飛彈”計劃

“百靈鳥”、“標準”和“哈姆”都是美國海軍和空軍聯合發展的反輻射飛彈,美國海軍還自己發展過一種供海軍戰鬥機和海軍陸戰隊攻擊直升機使用的型號——AGM- 122“響尾蛇反輻射飛彈”(Side ARM)。該飛彈從1981 年開始在採用半主動雷達導引的AIM-9C“響尾蛇”空對空導飛彈的基礎上研製,主要承包商是摩托羅拉公司。本來美國空軍也有參與,但該飛彈沒有全部滿足空軍對短期過渡性機載自衛武器的戰術技術要求,美國空軍在1984 年年中退出研製計劃,飛彈由美國海軍繼續研製,在1987 年開始服役, 1990 年停產,累計只生產了700 多枚,平均單價約98,800 美元。AGM-122 包括A、B 兩型,B 型是在90 年代中期在A 型的基礎上改進的(沒有新生產),採用了全新的被動雷達導引頭。


AIM-122 攻擊目標

1990年,美國海軍陸戰隊提出發展一種射程15千米的新型反輻射飛彈作為AGM-122的後繼,美國海軍在進行相關的“先期技術演示”(ATD)後,正式開展了“先進反輻射飛彈”(Advance Anti-Radiation Guided Missile,AARGM)研製計劃。1997年美國海軍發布了該計劃的新細節,使它轉變成由美國海軍武器中心(NWC)領導,由位於加州聖迭戈的科學與應用技術公司(Science and Applied Technology,SAT Inc.)和大西洋研究公司(ARC)分別發展多模式導引頭和沖壓發動機技術,以用於“哈姆”的進一步改進和後繼反輻射飛彈研製的“先期概念技術演示”(ACTD)項目“先期技術演示”和“先期概念技術演示”是美國先進技術發展中的兩個不同階段,前者屬於預研階段後期,著眼點是發展技術儲備,屬於原理驗證性質的技術演示,一般在非作戰環境中進行;後者則是選擇前者中比較成熟的、有希望立項的項目,進行面向新系統的概念設計(方案),是在前者基礎上初步的系統綜合工作,要求盡可能在逼真的作戰環境中進行演示,目的是使作戰人員儘早參與武器採辦的全過程,協調部隊用戶與科研部門意見,加速將“先期技術演示”中獲得的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實用裝備。。該項目首先開展的是多模式導引頭的研製,目前已經基本完成;沖壓發動機的研製工作目前也已經開始,其成果將用到“高速反輻射驗證”計劃中



AARGM 計劃具有高度優先的地位,截至2000 財年美國海軍在該項目上的投資已超過12,000 萬美元,2001、2002 財年又分別追加了2,000 萬、4,500 萬美元。2000 年3 月底在加州中國湖海軍空戰中心靶場進行了首次AARGM 發射試驗,試射彈稱為“控制測試飛行器”(Control Test Vehicle ,CTV),代號CTV-1,由一架F/A-18發射,主要驗證了新型GPS/INS 中段導引裝置的性能,並在做出一系列包含最大機動性測試的預定飛行動作之後準確命中了兩輛車之間的預定點,隨後CTV-2 在5 月進行了同樣的試驗。這兩次試驗成功驗證了反輻射飛彈採用GPS/INS 導引裝置的效果,經過驗證GPS/INS 導引裝置將在前述三國“精確導航更新”計劃中用於“哈姆”的改進。

從2001 年初秋開始,AARGM 連續進行了4 次“導引飛行器”(Guided Test Vehicle,GTV)發射試驗(試驗彈代號分別是GTV-1、GTV-2、GTV-3、GTV-4),其中GTV -1 首次試驗了多模式末段導引頭,她由F/A-18 從中國湖靶場上空發射,成功捕獲、識別並命中了模擬的雷達目標。4 次GTV 發射試驗在2001 年財年已經全部成功結束,飛彈預計將在2003 財年投產,2004 財年開始服役。由於對AARGM 能進入投產階段很有信心,科學與應用技術公司在2000 年5 月起就開始自籌資金準備AARGM 的生產。

AARGM 採用“哈姆”的彈體,以GPS/INS 進行中段導引,末段則採用由毫米波主動雷達和進一步改進的寬頻帶被動雷達組成的雙模導引頭。目前關於該飛彈作戰方式的描述是:發射後飛彈沿曲線彈道飛行,將寬頻帶被動雷達導引頭快速轉向目標以進行被動三角測量,如果目標雷達關機,飛彈先在GPS/INS 引導下靠近目標,然後啟動毫米波主動雷達導引頭,尋找雷達天線或者是飛彈金屬發射架的強回波以進行攻擊。由此可見AARGM 將能有效地摧毀關機雷達,不需要像“哈姆”那樣為防止敵方雷達關機而發射“飛彈流”,可以節約打擊成本、增強打擊效果。科學與應用技術公司的負責人還宣稱AARGM 在交付時,導引頭將採用與飛彈頭部共形的天線陣列,並將具有“自動目標識別”(ATR)能力,這樣AARGM 將還能用來打擊敵方彈道飛彈發射架、指揮控制中心、雷達電源車等目標。

AARGM 的研製是美國空中力量從“對敵防空壓制”(SEAD)到“對敵防空摧毀”(DEAD)作戰模式轉變的重要標誌之一。由於採用了GPS/INS 導引裝置,AARGM 可以在發射前裝入已知的敵方雷達坐標,這樣不管該雷達是否開機都能進行打擊,而早先的“哈姆”必須首先有敵方雷達開機才能起作用(AARGM 自然也保留了這種攻擊方式);採用毫米波主動雷達可以提高導引精度和增加目標識別能力,這樣AARGM 有可能摧毀防空系統中的指揮控制車等關鍵設備,而不是僅僅摧毀可以更換的雷達天線和波導管;GPS/INS 導引裝置和主動毫米波雷達的採用又使AARGM 能夠對多種類型的高價值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另外,毫米波主動雷達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又是目前在大氣環境下對付超高速目標的唯一手段,這就使AARGM 能有效對抗現有的各種誘騙措施,並能與正在發展的新型超視距空對空飛彈和新型對空飛彈實現導引頭的通用化,提高它的可靠性和降低生產成本。因此AARGM 不僅顯示出反輻射飛彈的特殊性(寬頻帶被動雷達導引頭),還表明在DEAD 作戰模式下,反輻射飛彈的技術特點和功能已經與其它精確導引彈藥日趨接近。

AARGM 下一步將作為另一個“先期概念技術演示”項目的試驗彈——該項目被稱為“快弩”(Quick Bolt,又譯“快速閃電”),目標是為AARGM 提供一種加密的“武器毀傷評估”發射機。飛彈在命中目標前通過這個發射機將彈著點位置和對目標跟踪、瞄準的信息發送給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再由國家安全局轉發給戰場指揮控制中心,從而提供近實時的目標毀傷評估。“快弩”計劃已經在2000 年啟動,主承包商是阿連特技術系統公司(常稱為ATK 公司),2002 年10 月15 日該計劃在加州中國湖進行了首次成功的實彈試驗,裝有保密發射機的AARGM 由一架F/A-18 發射後,首先成功地識別、跟踪並攻擊了一個模擬的敵方防空雷達。儘管該雷達採用了關機戰術,但飛彈仍然落在距離目標小於殺傷半徑之內。AARGM 上的毀傷評估發射機成功地把跟踪、瞄準數據傳輸給了國家安全局,然後由後者轉化後中繼傳輸到了中國湖的“快弩”項目人員進行評估。今年上半年“快弩”還將進行兩次驗證試射。如果一切進展順利,“快弩”計劃發展的技術將在2005~2006 年部署,屆時AARGM 將成為“網絡中心戰”(NCW)模式下的一個信息源點,能提高作戰網絡對戰場態勢的感知能力和對目標打擊的靈活性。

“更高速反輻射飛彈”計劃

在GPS/INS 制導裝置和多模式導引頭研製取得成果後,AARGM 計劃的第二部分——沖壓發動機的研製工作也已經展開。採用這種發動機後,“哈姆”將具有更高的飛行速度、更大的射程和更好的末段機動性。美國海軍要求大西洋研究公司的這種新型發動機至少能將“哈姆”的射程增加到約129 千米。海軍還要求為採用這種發動機的“哈姆”發展可供F-35 內部彈艙使用的改型,並要求這種改型的射程能進一步增加到約161 千米,速度也進一步提高。根據最新資料,大西洋研究公司研製的將是“變流量涵道式發動機”,也就是沖壓發動機工作時流量可調節的整體式固體火箭沖壓發動機。考慮到AIM-120C“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的進一步改進型也打算採用這種發動機,因此這項技術可能將是通用的。

美國海軍也已經著手準備將AARGM 計劃中研製的先進導引系統和沖壓發動機進行綜合演示驗證的工作。在AARGM“導引飛行器”試驗獲得成功之後,美國海軍在2001 年11 月1 日公佈了為採用先進導引系統的“哈姆”綜合AARGM 計劃中正在研製的新型發動機的要求,以準備為價值3,000 萬美元的“高速反輻射驗證”(High Speed​​ Anti Radiation Demonstration,HSAD)項目進行招標。通過招標,美國海軍將選擇一家能將AARGM 計劃發展的先進技術綜合的承包商。2002 年初​​,美國海軍正式授予科學與應用技術公司提供用於HSAD 演示驗證的前彈體(也就是帶有AARGM 先進導引系統的“哈姆”前段)的合同,後段將採用大西洋研究公司新研製的發動機。如果HSAD 計劃獲得成功,它將轉入型號項目研製的“系統發展與演示”(SDD)階段,以將AARGM 計劃發展的先進技術全部綜合到“哈姆”中去。這樣改進後的“哈姆”將被稱為“哈薩姆”——這是“更高速反輻射飛彈”(Higher Speed​​ Anti Radiation Missile,HSARM)英語縮寫的音譯。“哈薩姆”除了綜合AARGM 計劃發展的先進技術外,還可能綜合RIM-162“改進海麻雀飛彈”(ESSM)使用的尾部操縱技術,大幅度降低雷達散射截面積(RCS)的技術也在研究中。美國海軍要求“哈薩姆”能與F/A-18 兼容(目前要求她的彈體直徑與“哈姆”相同,但以後可能改變),速度不低於馬赫數4.0、射程不低於100海浬(約185 千米),全程飛行時間不超過“哈姆”的80%,但平均單價要求不超過235,000 美元。

目前雷錫恩、波音等都已決定參加HSAD 計劃的投標,按照原定計劃,美國海軍應該在2002 財年啟動為期4 年的研製計劃,2005 財年開始自由飛行試驗,2007 財年投入生產, 2010 年左右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美國海軍計劃將1,350 枚“哈姆”改進成“哈薩姆”。

雖然改進後的“哈姆”可能編號為AGM-88E Block 7,但她實際上將是一種全新的第四代多功能​​反輻射飛彈,正如“響尾蛇”空對空飛彈系列中的AIM-9X 一樣。目前已知在研製類似飛彈的只有德國——它正在研製“阿米格”(Armiger,是“具有智能導引和延伸射程的反輻射飛彈”的英語縮寫),預計將使用寬頻帶被動雷達導引頭和紅外凝視焦平面成像雙模導引(中段也採用GPS/INS),同時採用整體式固體火箭沖壓發動機。“阿米格”可能比AARGM 更容易實現智能化的自主目標識別,因為用於紅外凝視成像導引頭的自主目標識別技術已經在美國和歐洲的新型中程空射巡航飛彈上得到實際應用。該飛彈的射程也不會低於“哈薩姆”,並且在動力裝置等方面很可能將與正在研製的“流星”(Meteor)超視距空對空飛彈實現通用。預計“阿米格”在性能上將與“哈薩姆”不相上下,主要的劣勢是該飛彈預計要到2012 年開始才能開始服役,取代德國裝備的AGM-88B Block 3B。

結語

觀察美國等現代空中力量的歷次作戰行動,可以看到SEAD 作戰任務通常在空中力量的作戰使用中佔有較大比例,在海灣戰爭的“沙漠風暴”空襲中SEAD 任務出動架次佔聯軍飛機作戰出動(包括直接對地攻擊、SEAD、空中優勢任務)架次的比例是11.6%,而在“聯盟力量”行動中這個數字是18.3%。美國在總結“聯盟力量”行動中一架F-117A 隱形攻擊機被南​​聯盟擊落的教訓時,認為執行SEAD 任務的EA-6B“徘徊者”(Prowler)電子干擾機由於任務吃重導致支援不到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由此可見,SEAD 任務的完成效果對直接對地攻擊、爭奪空中優勢任務的進行有很大的影響,它的繁重也不言而喻。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