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媒體與公眾人物「控制」了我們的眼睛與耳朵?

媒體與公眾人物「控制」了我們的眼睛與耳朵?

最近好萊塢新片<控制>由於口碑奇佳,在台灣票房逆勢上揚,第二周甚至比第一周還好。卻也由於劇情實在太過驚悚,被人稱為「年度最佳分手電影」。還有人呼籲情侶間最好不要輕易嘗試此片,以免對於愛情的未來失去信心。

這部片裡頭恰巧談到有關於媒體與民眾之間的關係。在這個時代,一方是只顧追求「大家想看的新聞」,往往大事一出,即不停地進行獵巫式追逐;一邊是「傻傻地看著當事者說話,就算一切都是包裝、設計出來的,也傻傻地相信了」。如同中文片名,當我們看著電視節目、看著人物專訪時,看到受訪者對著鏡頭侃侃而談,事實上,我們不也都被媒體播映所呈現出來的形象所「控制」。

媒體也有權力決定新聞詮釋的角度、報導的方向;這一切也許來自收視率,也許來自於電視公司高層的立場。加上台灣的新聞台24小時當中,非重播時段大約佔了2/3以上,需求量非常龐大,因此當某些新聞持續佔領新聞台重要時段時,呈現的往往是每家新聞台都在報導類似的消息。以這陣子來說,先有食安議題,後來香港佔中消息又出來「佔領新聞台」幾天。過沒多久,頂新魏家再度成為「救援投手」。而食安話題才把魏應充抓去關,又冒出九把刀劈腿讓記者追逐。民眾的情緒也都會因為這些即時新聞的變化而受「高潮連連」。但是,當每個人因為媒體操作而產生的喜怒哀樂各種反應,若都是因為有一個操控情緒的主宰在背後,那麼,我們的生命,又有多少是真正被自己控制、不受外界影響的?

有多少閱聽大眾能夠不被媒體報導的角度所影響?包括選舉時,也許跑線記者對於某些候選人有所偏好,媒體高層為了未來關係而進行「押寶」,如果收看者相信了,就等於是被媒體所影響了。如果媒體老闆與某家企業是「死對頭」,當這個死對頭出了事,新聞是不是真的能夠持平報導呢?閱聽者能夠不因媒體的報導而患了偏聽嗎?又有多少的真相,如同電影一般,其實是被蒙蔽的呢?會不會如同電影裡頭,某些和樂融融的場景,不過就是場「表面的和平」呢?那些在政論節目高聲激辯的來賓、那些在立法院扭打爭吵的委員,是不是只為了增加收視率、爭取曝光率,捕捉觀眾的「眼球集中率」,以求節目廣告好賣,對選區選民有交待呢?

電影表面上是探討男女之間的感情、猜忌與掙扎,但對於媒體在近代的影響力也做了不少著墨。有能力上電視的人,能夠利用媒體的影響力,型塑個人公關形象。可鄙可棄之人,也許可因媒體報導而獲取同情、博得掌聲,但這種利用媒體操作自我形象,往往也禁不起後續的錯誤。就好像最近頂新高層曾說要做食安的終身義工,保證不再犯,誰知道原來惡質作為已經是慣性一般長久,那些媒體上的信誓旦旦,好像不過是在求「頭過身就過」。想要「控制」媒體記者的目光,「控制住」大眾的信任。當潘朵拉盒子被打開,恐怕,真相只能說是醜陋不堪!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