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會說話,就是會換位思考
人和人的差距,你不去仔細琢磨,是沒法發現的。
你以為大家智商差不多,你隻是缺個機會,但有些時候,可能真的不是這樣子。假期我就遇見這麽一件事兒。
孩子一歲半了,一直是由嶽母照顧,國慶節我嶽母回老家休息,她電話問我們孩子照顧得怎樣,我們如實相告。通話的過程信號不好,電話斷了。這時候,在旁邊來找我玩的同學提醒我們說,你電話裏別說照顧得好,也別說照顧得差,要說你快回來吧,孩子不如平時好。我心說,和家人說話幹嘛還不照實際說呢,於是禮貌性地問了一句為啥,她接下來的話讓我很震驚。
她說:你說好,她除了為孩子高興外,會有挫敗感,因為她照顧得不如你們好啊。你說差,她會為這孩子著急,覺得我這回家真不是時候。你說不如平時,一來表示孩子沒事,二來表示你們不如她,這樣她來給你們帶孩子會很高興,很有主人翁的感覺。
我當時第一反應是我嶽母是屬於那種真心愛孩子的老人,所以這個方法不能照搬,也不適合我們。但是這不到30秒鍾發生的事情,卻讓我不得不思考一下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你別管別人是不是有心機,同學這個意識就是很牛逼。在我們看來,這事兒很小,都不會想怎麽說,說什麽,但是她的即時反應就跟我們不一樣。這其實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的典範,通常我們用這種換位思考產生同情心和理解別人,但是在這裏同學比這個理解別人又遞進了一步,她利用了這點。強化這個思維方法的首要的好處在於,一旦你有這種意識,就會有意識管住自己的嘴。
比如說,我自己說話直來直去,繞彎子比較少。這個算優點也算缺點,當你不是出於坦誠而是因為想得少的時候,這就是缺點。說話不從聽的人的反應出發,那就會毀掉很多交流的契機。換句話說,我自己並沒有把換位思考作為一種工具來頻繁使用。那麽意識到這一點,下一次講話的時候,我就要想一下我說的話會對聽的人產生何種影響,這個影響會不會帶來別人不好的反應,比如情緒變壞,或者由於語義的不明晰令人產生誤解呢,這都是值得考慮的事情。
當你說話不再隻是圖自己嘴巴的一時痛快,那用佛教徒的語言來說,不知道少造多少口業。我記得很久以前,聽人講佛教的時候,我產生了一個困惑,那時候聽說一些高僧大德會神通,對於普通人而言,這種東西是非常神奇的,因此我總是會問一些比我更了解佛教的人關於神通的問題。可是這種東西太超出一般人的經驗範疇了,因此當我問這些問題的時候,實際上聽眾之中必然會有人因為覺得這些事情離譜,從而對佛教徒產生誤解甚至排斥和嘲笑。而這一切隻是因為我不了解的情況下,談論了這種我沒有見識過的東西。我因為好奇而說話,反而可能使一部分人對一個宗教產生誤解,這罪過算是大了。
我們普通人雖然沒必要凡事都這麽謹慎地考慮,但是說話前過過腦子總是沒有錯。我們常聽一些前輩說:少說話,多做事;更老的前輩還說:三思而後行。都在告訴你要“慎言謹行”。
慎言的更高一層是巧言。雖然《論語》裏批評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但是可能我要表達的和這個還不太一樣。(曾國藩也說了,“事親以媚字為要”。從世俗的角度看,這樣說他們高興,幹嘛不這樣說呢?
所以,想到生活和工作上,你稍微在語言上注意下,聽的人立馬產生不一樣的反應,那快快樂樂讓自己獲益,讓別人感覺開心,也是件不錯的事情。同學這種意識,可以說關鍵時刻每一句話都不落空,人家不牛逼才怪啊。
而且當換位思考變成一種能力,你對很多事情的理解就不一樣了,也許可能會由一個自私的人,變成不那麽自私的人。這點轉變也許就讓你可能被人喜歡一點點,積少成多,最後真的會如老子所說“非以其無私耶,是以成其私”。你想一下,當你總是讓人感覺愉快的時候,誰還會給你不愉快呢?找工作,談朋友,做事情,幾乎無一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