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臣
伊尹名摯,一說名伊,又稱阿衡,保衡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詳。《墨子‧尚賢》稱:「伊尹為有莘氏女師僕。」師僕就是奴隸主貴族子弟的家庭教師。這可以和古希臘教育史上以教僕身份任奴隸主子弟的家庭教師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湯)和伊尹並祀的記載。可以說伊尹是中國第一個見之於甲骨文記載的教師。
伊尹生於伊洛流域古有莘國的空桑澗(今洛陽市嵩縣莘樂溝),奴隸出身。因後被商湯封官為尹(相當於宰相)。故以伊尹之名傳世。傳說,他的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之上採桑養蠶的奴隸。他母親生他之前夢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第二天,她果然發現臼內水如泉湧。這個善良的採桑女趕緊通知四鄰向東逃奔20里,回頭看時,那裡的村落成為一片汪洋。因為她違背了神人的告誡,所以身子化為空桑。巧遇有莘氏採桑女發現空桑中有一嬰兒,便帶回獻給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隸廚師撫養他。這一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為伊,而他的母親就是那個採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於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僕」。由於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於使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在今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幾的小山,就是世傳商湯聘請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溝龍頭村的「元聖祠」右廂房則專修有三聘台以供後人憑弔。由於有莘王並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於是,伊摯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王身邊。
《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又是中國第一個帝王之師。伊尹教給商湯一些什麼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其實就是教給商湯謀劃滅夏的方略和治國馭民之道。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於洛河流域的元妃妹喜相交,通過妹喜瞭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為了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尹勸說商湯,決定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結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夏桀的指揮,就獻計商湯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同時積極準備攻夏。
大約在公元前1711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王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人孤立無援的困境。伊尹看到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戰敗南逃,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後,揮師西進,很快攻佔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伊洛流域的斟尋,並進而定都西亳,夏朝滅亡。斟尋在洛陽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師二里頭村與四角樓村、圪擋頭村之間。西亳在今洛陽市偃師屍鄉溝。此戰是伊尹教給商湯伐夏戰略的勝利,也是伊尹助湯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
商朝建立後,商湯便封伊摯為尹。《史記‧殷本紀》皇甫謐注云:「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範天下。《尚書‧君爽》引周公語說「伊尹格於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話就等於天意,所以,可以說伊尹是太上教師。他曾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並自稱:「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子覺之而誰也?」(《孟子‧萬章》)。伊尹以先知先覺自居,把自己的話視為最高教義用以教育人民,大有捨我豈誰的派頭。可見伊尹是全國擁有最高師權的人物。
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傳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官,並著《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尹創設的特定教育環境中,太甲守桐宮三年,追思成湯的功業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處仁遷義」,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了自己的過錯,悔過反善。當太甲有了改惡從善的表現後,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將王權交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復位後「勤政修德」,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現。商朝的政治又出現了清明的局面。《史記》稱「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於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鹹有一德》一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
《竹書紀年》說伊尹放太甲是自立為天子,以後太甲潛出桐宮,殺了伊尹。這個說法是不可信的。因為在商代的卜辭中屢見致祭伊尹的記載,其地位之尊介於殷先王與先公之間,而且還有大乙(成湯)、伊尹並祀的卜辭。直到春秋時叔夷還說:「伊少(小)臣佳輔,鹹有九州,處(土禹)(禹)之堵(土)」(《叔夷鍾》銘),讚揚伊小臣(即伊尹)輔佐商湯取得天下。這同《尚書》、《詩經》稱頌伊尹「左右商王」的功業是一致的。可見,伊尹不僅授成湯以帝王之術,輔佐成湯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對「顛覆湯之刑」(《孟子‧萬章》)、不守成湯法度,胡作非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見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稱典範。
據說伊尹活了一百多歲,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時,他才死去。死後葬在西亳。今偃師縣西10里,漢田橫墓東,離湯塚7里有商阿衡伊尹墓。1983年春,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洛陽市偃師縣西洛河北岸屍鄉溝一帶發掘的商城宮殿遺址證明此處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後葬於西亳亦無可疑。在今嵩縣城南沙溝龍頭村,明代曾重修過的「元聖祠」,是作為紀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對聯說:「志耕莘野三春雨,樂讀尼山一卷書」。上聯說的是伊尹事耕桑於莘野(今嵩縣莘樂溝),下聯是說孔丘著書於尼山。可見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齊觀的,一個是元聖,一個是至聖。伊尹當了商朝幾個國王的相,為商王朝延續600多年奠定了堅定的政治基礎,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的賢相。後人所以尊他為聖人,就是因為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由於商代有關伊尹的文獻極缺,所以伊尹在做「師僕」時如何對奴隸主貴族子弟施教,在被封為尹後,又是怎樣中宮廷施教,很難勾畫出一個像樣的輪廊。但他的哲學思想、教育思想,還可以從《尚書》、《孟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中找出一些零星的記載。
「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點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點。伊尹就是被稱為「格於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稱「格人」,是人和天之間的媒介。商代「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體現就是巫教。說伊尹是太上老師,就是因為他是「格於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師。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傳天意,在《伊訓》中,伊尹告誡太甲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傳意,說明老天爺要用降百祥獎勵作善者,降百殃懲罰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禍福對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設教思想的體現。
雖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覺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給君權塗上神授的色彩,以統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從天意,天必警以禍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別是帝王的道德修養。在《太甲》篇中,伊尹通過太甲反省的認識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逃)」。這句話強調的是自我修養的重要作用。伊尹還申誥太甲說:「惟天無親,克敬惟親。」意思是說,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誠,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親。他還說:「天難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說老天爺是難以相信的,命運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於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則統治九州的權利就要失去。如果輕漫祖先和神靈,虐殺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純一之德。雖然伊尹的整個思想體系是為神權政治服務的唯心主義,但其更重視個人道德修養,以「眷求一德」,以求天祐,以求民歸於一德的思想,在當時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張「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做國王的要「惟親厥德,終始維一,時乃日新」。就是說要始終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養,不斷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識,使自己「時乃日新」,處於時時追求新的的狀態中。他還強調「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主張尊賢、用賢,用人適當。他強調「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對天子負責,下保庶民安定。並視此為大臣之職。
在教育上,伊尹認為「習於性成」。就是說人的性格、品質是在日常生活行為的習慣培養中形成的。他還說過「慎終於始」的話,可以推知他在做「師僕」時一定是十分重視幼兒的起始教育的。從他放太甲於桐宮,並著訓詞以促太甲覺醒的教育實踐看,他已經懂得並自覺地創設特殊環境教育太甲。這說明,他已看到了環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惡從善,伊尹立即親自到桐宮迎太甲還朝當政,並著書加以褒揚,這一教育實踐,至少說明伊尹對太甲的激勵是適時的。這叫懲惡於前,獎善於後。正確運用獎懲實施教育,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對於道德教育是尤為重視的。這從太甲改惡從善後向伊尹作反省檢討的話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稽首檢討說:「我小子不明於德,自己的根底很不像我爺爺成湯。結構是欲敗度,縱敗禮,敗壞了爺爺的法典,很快使災難降於我身。老天爺作孽還可以補救,自己作孽可就沒有了逃路。我過去違背師保您的教訓,……只是由於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稱王要善始善終。」伊尹向太甲回拜時繼續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協天下」。在《鹹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滅亡是因為「夏王弗克庸德」,商湯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於湯王「眷求一德」的歷史事實教育太甲。告訴太甲,商朝所以稱王天下,不是蒼天偏愛商王,而是老天爺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於老百姓,而是老百姓願意歸順有德之王。在伊尹看來,失德則失天下,求於一德,則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關乎國家存亡興衰的大事,所以處處強調「惟新厥德,終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強調「居上克明,居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就是說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誠克明,明斷是非;居下的臣民對君上要克誠盡忠。修身的原則是不求全責備他人,對自己則要經常檢點不及他人處,做到自我完善。「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這種道德修養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義。運用歷史的經驗教訓,教育當代的人,這是伊尹在進行道德教育中的一個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張「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就是說誰能積眾善之德,誰就可以為師。對於德和政的關係,伊尹說:「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意思是說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眾善以一貫之的程度,這要從萬民是否悅服今王和後世是尊祀七廟上得到驗證。可見伊尹是主張德政的。
伊尹的一生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過卓越貢獻。《漢書‧刑律志》伊、呂並書,稱讚其治國和軍事才能。杜甫詩云:「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也是從這個角度評價伊尹的;蘇東坡著《伊尹論》則更從政治角度稱讚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節者」。誇讚他不以私利動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臨大事而不亂」。當代的教育史家毛禮銳、沈灌群等稱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稱典範,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縣元聖祠題詩云:「五穀豐登時不鹼,億萬斯年存古跡」。伊尹的名字和他對歷史的貢獻將繼續留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