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vs. Facebook:劃定戰線
Google和Facebook的竄起,其中心都有一種源自「駭客文化」的必要的混亂:在能量飲料和披薩的陪伴下,不斷拼湊許多東西,直到成功為止;持續修改和改善,除非有競爭者出現,並作出更好的東西;如果因為某種原因行不通,就全部重新來過。不論從外部或內部來看,都是非常混亂。
舉例來說,Google的搜尋演算法每年都要修改數百次,Facebook首頁也經常改版。Google本週宣布取消一度備受矚目的社交整合計畫Wave,而Facebook的「Gift Shop」功能也在上月終止。這種不斷變動、毀滅再生的態度,對內對外皆同。但這些相對較小的產品和策略轉換,逐漸顯露一個更大的趨勢:這兩家公司,經過數月的猜測和預測,終於要開始真正對戰了。
目前的情勢,可謂Facebook佔據社交網路,而Google主導其他所有東西。Google想奪取Facebook對社交媒體的掌控,Facebook也準備利用廣大的人際溝通網路,或多或少地跨入其他的網路領域。Google是個具有明顯致命弱點的巨人,而Facebook是靈巧的敵手,能夠對準Google的痛處,發動有效的攻擊。
從Wave、Buzz、Google Friend Connect,到OpenSocial應用程式平台,和最近的Google.Me,Google對社交領域的進擊,換來一連串的羞辱。現在,Google似乎決定從旁下手,破壞讓Facebook得以如此成功的夥伴關係。
用1億美元投資社交網路遊戲商Zynga即是一例。Zynga為Facebook帶來龐大流量,也是其最大的廣告買主,但該公司與Facebook的關係時好時壞。而據報,Google又在本週完全收購了另一家Facebook平台上非常成功的遊戲商Slide。
Facebook的反擊
但Facebook也擬定了一套專門攻擊Google痛處的策略。上個月,Facebook正式推出Facebook Questions,一個鼓勵使用者提出任何問題,然後熱誠回應的產品。(Google早已取消其問答服務Google Answers)Facebook Questions的構想大膽。首先,它是完全公開,其次,該服務最初的設計就是讓搜尋引擎無法將其內容編入索引。
一開始,為了登上Google搜尋結果的首頁,Facebook讓會員選擇將個人簡介頁面被搜尋引擎列出,開創了最近矽谷興起的「搜人」概念,也為Google創造不少廣告收益。但Facebook這次決定保留公共的問答服務內容,應是表態的成份居多:擁有5億經常性會員的Facebook,已經不需要搜尋引擎(Google)來幫忙衝流量。此外,Facebook Questions也可能是該社交網站自己扮演搜尋提供者的開端。
當Google與蘋果在行動領域鬧翻後,Google利用蘋果一直以來的保密和專有技術文化,成功將自己塑造成「開放的一方」。但Facebook沒有那麼好對付,不僅兩家公司在社交媒體隱私防護上都備受抨擊,Google佔不了便宜,這場戰爭的代價將是被Google視為生存核心的廣告收益。開放的高調在這裡不管用。
據報,Facebook已經買下競爭者Friendster的18項社交網路專利。若Facebook選擇行使這些專利權,不僅該公司對社交網路的掌控將更強大,連競爭者,包括Google,都可能被迫對其產品實行類似的作法。然而,Facebook若在行使權利上操作不慎,Google或許又能再次發揮開放對抗封閉的效應。(陳智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