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白血病標靶用藥長期控制得宜 未來有機會停藥
「醫生,我們來交換Line,這樣我出去玩就可以給你傳張漂亮的風景照!」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劉奶奶笑嘻嘻說。年屆77歲的劉奶奶,正向且樂觀面對疾病的態度與一般患者不同,「很多人說,那些治療都是多做的,只是折磨自己而已!可是治療如果可以讓我看到更多風景,這樣不是更好!」相信自己、相信醫師、定期追蹤、按時服藥,這讓77歲的劉奶奶成為醫師眼中的「模範生」。
台中榮民總醫院輸血醫學科主任林增熙醫師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因為人體第9、22對染色體互換,形成致癌基因BCR-ABL而造成。由於症狀難以辨識,部分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都是透過健檢抽血才發現;部分因腹脹、倦怠而就醫;少數進展到加速期、急性期,出現盜汗、發燒以及造血機能下降才發現。
過去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以化療、干擾素或骨髓移植為主,但約莫五、六年,疾病進展到加速期,往往因無法控制病情或無適合骨髓移植,致病人生命就此結束!隨著口服標靶藥物問世,部分病人能達到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依病人特性、醫師經驗及治療目標,目前有一代、二代標靶藥物可選擇。
林增熙醫師指出,2013年歐洲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建議,治療3到6個月,為評估預後和存活率的關鍵期,若治療效果不佳,像是治療3個月後,病患體內癌症基因的含量未下降至國際標準值10%以下或部分染色體緩解(PCyR)、半年未下降至國際標準值1%以下或完全染色體緩解(CCyR)或因副作用嚴重影響生活,此時就要與醫師討論,考慮更換治療方式。而目前最理想的治療反應,則是能到達國際標準值0.0032%,也就是所謂的MR4.5,目前亦由臨床試驗觀察發現,達到MR4.5能顯著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若CML長期維持在最理想的治療反應,未來或許有機會停止藥物治療,但林增熙醫師強調,這仍需要進一步的臨床試驗證實其可行性,所以在此之前,務必要遵從醫囑按時服藥。
林增熙醫師說,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看不到、摸不到的疾病,當病情穩定時,千萬勿自行調整藥量、甚至停藥,這樣容易增加復發和治療失敗的風險,像劉奶奶服藥順從性高,且相當關心自身病情,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因病情需要,醫師建議改用二代標靶藥物,報告數字如溜滑梯,一路往下降,顯示病情控制非常理想。這邊再次呼籲病友,定期追蹤、按時服藥絕對是控制好病情的最佳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