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壓力大悶鍋 易患廣泛性焦慮症

壓力大悶鍋 易患廣泛性焦慮症

更新日期:2010/07/25 04:11
文/曾冠喬


您是否容易感到緊張,以至於肌肉經常感到痠痛?不斷地看醫師,但卻找不出原因。接著晚上變得難以入眠,白天精神不濟,工作效率變差,肌肉疼痛症狀更加嚴重。如果有上述的情形,也許您已罹患廣泛性焦慮症。


◎什麼是廣泛性焦慮症呢?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科診斷準則,首先是核心症狀:常常對很多事情都容易感到過度擔心、這樣的擔心已經持續至少6個月。若再合併以下症狀要特別留心。


●每天生活都過得戰戰兢兢的。


●容易感到易怒或是不耐煩。


●不容易專心。


●睡不好。


●肌肉痠緊。


●容易感到疲倦。


如果您有以上至少3個症狀,這些症狀也已嚴重到足以影響您的生活,再排除其他生理原因或是其他精神科診斷,您就已符合廣泛焦慮症的診斷。


在精神科的門診裡,很多主訴是失眠的病患,經過仔細的評估之後才發現,原來他們已患廣泛焦慮症好一陣子,但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患廣泛性焦慮症的病人,會到精神科就診。有超過一半以上廣泛性焦慮症的病人從來沒有到精神科就診,而是因為其他身體的症狀,在其他科就醫。


因為生理檢查常找不出病因,因此病患經常不斷地換醫師,或是長期服用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症狀也未見好轉。


目前對廣泛性焦慮症的藥物治療,還是以抗憂鬱劑為主,鎮定劑或是安眠藥物為輔。抗憂鬱劑的治療,至少需要等待4到6週,藥物的療效才會出來,然後鎮定劑或是安眠藥物可以慢慢減少,甚至停止使用。


一般而言,廣泛性焦慮症的病人對事情要求完美,一旦事情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就會對所謂的不確定性感到極度的焦慮。另外,也有很多病人對情緒會有很強烈的壓抑。對於外在環境的不滿或是憤怒,常常不知道如何適當地表達出來,久而久之,這樣的症狀就轉成身體的症狀。


因此認知行為治療教導病人如何輕鬆看待外在壓力、利用呼吸訓練促進生理的放鬆,進而帶動心理的平靜。


另外,尋求情緒的支持對象,適度的抒發情緒也很重要。


(作者為台安醫院身心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