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上路
|
1#
大 中
小 發表於 2010-7-23 09:51 只看該作者
帝王的龍袍
金鑾殿上,英姿煥發的皇帝端坐上位。
龍袍上的金龍栩栩如生地露出炯炯目光、伸出有力五爪,似要凌空飛舞而出!
您知道嗎?這樣的天子形象,卻是在明清兩朝才建立起來,龍袍也成為清朝帝王最具特色的服飾了。
黃色是五色之一,《易經》上說「天玄而地黃」,在古代陰陽五行的學說中,將五色與五方和五行相配,土居中,故黃色為中央正色。黃色袍服成了皇帝的專用服裝,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帶兵在外,諸將乘機擁他為帝,把黃袍加在他的身上,成了北宋的第一任皇帝,黃色與皇帝聯繫在一起了。。
龍袍加身 承天命以德治天下
根據史料,中國人對「龍」的重視與喜愛亙古綿延,在早期甲骨文裡就有許多龍字圖文,《詩經》中也記載了相關的字眼「龍旗」。史上帝王禮服最早出現龍紋的,是周代的「袞衣」及虞舜時的「十二服章」。周禮中記載,帝王每年祭拜先王時,身上要穿有龍紋的禮服,也就是「袞服」。至於十二服章,則規定了禮服上要繡、繪十二種圖案,其中就包括龍紋。
龍袍始於明清
當時帝王禮服上雖繡有龍紋,卻還不是所謂的龍袍,因為東漢以前正式的禮服為上衣下裳,到了東漢明帝永平二年時,才改定袍為朝服。宋代開始明文規定龍紋在服裝上的使用,據《宋史輿服志》記載,皇帝使用五爪龍、親王四爪龍,低於親王者不得使用。而龍紋加袍服的組合真正被皇帝大量使用,則要到明、清兩朝。
為什麼皇帝的正式服飾上要繡龍紋呢?學者們認為,帝王必須有德,其「識、智、機警」必須異於常人,能在平常人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因人、因事、因時、因地,面對種種事物的變化,適應自如,正與「龍德」的內涵「神、明、變」相符。因此,自古以來習以「龍德」來象徵帝王,龍紋自然就成為帝王服裝的圖案了。
十二章紋至高無上
十二章紋也是帝王服飾上的專屬圖案,分別是: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粉米、火、黼、黻,各有涵義。例如日是一隻三足鳥,象徵光明、生命之源;華蟲是錦雉,有文采華美、文治教化昌隆之意;黻像個缺口的「亞」,有臣民背惡向善,君臣離合無常,惟德是親的涵義。十二個圖案時時提示著萬人之上的帝王:上天賦予至高無上的地位,必須具備高標準的德性來達成使命,治理好國家,方不辱命。
皇帝─九五之尊 雄冠天下
據《大清會典》等史書記載:清代皇帝穿的龍袍,以明黃色為主,領、袖用石青色金緣鑲緄。繡九條金龍,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彩,下幅八寶立水(有綿延不斷的吉祥含義,隱喻「一統山河、萬世昇平」)。九條金龍還分正龍、行龍,有一定的分佈順序。從龍袍的正面或背面看過去,剛好看到的都是五條,這與帝王為九五之尊的說法恰好吻合。
按照清朝禮儀,皇帝龍袍屬於吉服,在一般慶典、公務活動時穿著。而在重要大典、祭祀壇廟、納後大婚時,皇帝穿更高一等的朝服。搭配朝服穿戴的飾物從頭到腳包括了朝冠、朝帶、朝珠、披領與朝靴。不同的服裝名稱,穿著場合也不同,在當時是有嚴格區別的。皇帝的服裝還有兩類,一種是常服,可在非正式場合穿著;另一種則是行服,出外行旅、打獵所穿。
皇后─五榖豐登 母儀八方
根據清代制度規定,皇后著禮服出席的有萬壽、元旦、冬至三大節、先蠶壇饗祀儀以及冊封皇后等內廷典禮,並不是所有祭典都能參加。朝褂是皇后穿在最外面的禮服,圓領、對襟、無袖、長與袍稱,上面繡有龍紋,大清會典中也明文規定其樣式。朝褂內是朝袍,為圓領、披領、大襟右衽、馬蹄袖、身長過膝的形式。依規定也繡有特定形式的龍紋。朝袍內還有一件貼身的朝裙,雖然穿在裡邊,外面看不出來,但每次參加慶典時都不得馬虎,必須裡外穿著整齊。
特別的是,一般貴婦禮服上佩帶的彩帨,唯有皇后才會有燈、榖子、靈芝等圖案,意味「五榖豐登」。據研究中國古代婚禮服飾的鄭惠美老師說,古時娶媳婦並非個人行為,而被視為延續宗廟的行為,具有承傳後代的責任。因此,母儀天下的皇后也承負國家興衰的使命,而被要求具備很高的智慧與德性。看起來雍容華貴的皇后冬禮服,算起來可重達十五公斤,恐怕不是一般人穿得起的呢!
王宮大臣─階層分明 共承天運
皇帝吉服袍上繡龍紋,而王公大臣按規定只能繡四爪的蟒,稱「蟒袍」,蟒與龍形近,但比龍少一爪。袍色與蟒紋也依官等有不同規定。袍外套石青色的「褂」,胸前、背後均繡「補子」。貝子以上的宗室用圓補,其餘是方補。補子依官別、官等有分別,如文官飾以禽,武官用獸,一品文官是仙鶴,三品繡孔雀,武官一品則繡麒麟。補子的圖案應取自不同鳥獸的象徵精神,如勇猛、機警、威嚴等,以此勉勵官員。
常看清朝古裝劇的人,可能都注意到官員的帽子上有根長長的羽毛(翎枝)拖在腦後,但您知道這上面也有一番學問嗎?帽子上綴有頂珠與翎枝,雖為裝飾物,但實質上則有區分官吏品級的作用。如帽子上的頂珠,文武一品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等。當官員觸犯法律,被判「革去頂戴」,帽子上的頂珠就必須取下,意思就是不在其位了,服飾也必須一致,以符合禮教規範。禮帽上插的翎枝,以三眼花翎(有三圈鮮豔斑紋的孔雀翎)最貴重,只有宗室的貝子可戴,往下依等級戴二眼、單眼花翎、再到藍翎(鶡羽所製,無眼)。
綜觀看來,清朝宮廷服飾制度不但造型典雅、莊重,也繼承了中國傳統思想「順陰陽、明教化」,要求順應天象運行的規律與合乎禮節,如龍紋、十二章紋提醒著皇帝要法天地、順四時,修德於天下。而皇后、王宮大臣、以至庶民的服飾都有不同的圖案、不同的形式,意謂不同的人生角色。而當全國上下都能盡到本分時,天下會富而太平、五穀豐收,就像帝后服飾上繪的八寶立水、五色雲、五榖豐登的吉祥涵義。一件燦爛的龍袍,繡著上天的使命,繡著黎民百姓的希望!康、雍、乾三帝的龍袍,不論質料、作工均獨冠於整個大清歷史,而他們的勤儉愛民、勵精圖治的精神,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
黃色,在唐代之後,就成了帝王的專有色彩,不僅平民百姓不准穿黃色的衣服,即使位居高官重位的文臣武將也不能僭越,否則就是「犯上」的滔天大罪。黃色貴為天子們所獨享,那麼能夠穿著黃色服裝,就代表了至高無上的尊崇和權力。清朝時期,當大臣們為帝國立下卓著功勳時,皇帝為了表示對臣子的寵信和獎勵,就會將象徵崇高地位的黃馬褂賞賜給他們,而受賜者自然也因此身價倍增,感到無上榮耀。
黃裳的意思就是你有一個很居中的位置,就是一個身份,但是你這個身份要當裳,就是要當裡面,外面還要穿一件衣服,外面穿的那個衣是什麼呢?絕對不能是黃色的,我們看很多連續劇,皇帝微服出巡,他會不會把他龍袍穿出去,不會,他一定穿平民的衣服,這個平民的衣服叫做衣,他裡面那個叫黃裳,黃裳是藏在裡面的,然後皇帝必要的時候才顯出來,要人家救的時候才顯出來我是皇帝,平常的時候絕對是沒有的,所以這黃裳就元吉,如果你這黃裳顯出來的話你這皇帝就當不成了,可能回不了宮了,這是黃裳元吉的道理。所以你只要黃裳就有元吉,那為什麼是黃裳呢?因為你居中,什麼叫居中,五為什麼是中,五在河圖洛書裏是中間的那個數,那中間為什麼就好?這個大家要懂,為什麼中間好,四周圍就不好,因為我們這宇宙有平面有立體,當立體的時候是怎麼立體的?是從中心對上任何一個東西。因為宇宙是圓周的運轉,不是直線運轉,是曲線運轉,而曲線中都是形成一個圓的軌道,不是圓的軌道,也是橢圓的軌道,所以它的形狀是這樣的轉,所以它的中間一定有個中心,也只有這個中心可以通到另外一個中心,所以當人要修道的時候,要從這個境界到另外一個境界,你不管要去哪一個境界,都要先回到中間,你只有回到那個中間,才能回到那個境界。
袞龍袍
唐太宗銘黃龍袍姿態 袞龍袍是中國隋代之後皇帝、皇太子、親王、郡王,朝鮮國王、王世子、大韓帝國皇帝、皇太子、親王,越南皇帝、皇太子,琉球國王所穿,綉著龍形圖案之圓領袍,穿時配翼善冠。皇帝所穿的又稱袞服、袞衣、龍袍、黃袍、吉服,與冕服合稱袞冕。
袞服最早不是黃色的。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開始穿黃袍的皇帝,《讀通鑑論》:「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袍遂為皇室專用之服。
清代皇帝穿的龍袍,以明黃色為主,領、袖用石青色金緣鑲緄。龍袍上繡有九條龍,其中有一條龍是繡在衣襟裡面,《清通志·器服略》謂:「皇帝龍袍,色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列十二章,間以五色雲,領前後正龍各一,左右及交襟處行龍各一,袖端正龍各一,下幅八寶立水裾左右開。」《清史稿·志七十八·輿服二》亦載︰「龍袍,色用明黃。領、袖俱石青,片金緣。繡文金龍九。」北宋戲曲有《打龍袍》。
在京劇中,戲衣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五爪龍只能用在象徵皇家的黃色龍袍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