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夏季天氣濕熱穀類食材、藥材放冰箱防黴菌

夏季天氣濕熱穀類食材、藥材放冰箱防黴菌

米或五穀雜糧看起來乾燥,似乎頗易保存,但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指出,在夏季氣溫偏高與潮濕的環境下,穀類食材、藥材最好密封後放冰箱,以免黴菌滋生,人體長久食進黃麴毒素,誘發肝臟病變或肝癌;儲存於攝氏12度以下的環境,食物即便長黴菌也不會產生毒素,黴菌危害風險相對較低。


部分民眾沒有病毒性肝炎或特殊危險因子、家族史,卻罹患肝病,林杰樑指出,部分原因可能與長期食用發黴、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有關。尤其在溫暖潮濕地區,農作物、食物容易引起黴菌污染,黃麴毒素(B1)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穀類食品,甚至是藥材,即使遭黃麴毒素汙染,由於常無特殊味道異常,民眾也未必能從氣味上辨別,醫師認為不宜單從色澤、味道、乾燥程度判定是否會發黴,剩餘食材立即冷藏較保險。


林杰樑醫師提醒,黃麴毒素黴菌最佳生長環境為相對溼度85%及溫度攝氏28度以上,溫度攝氏12度以下,雖仍可能長黴,但不會產生毒素。油逾黃麴毒素會抑制免疫力,引起急慢性肝炎,使肝細胞突變為癌細胞,加上酒精或病毒性肝炎的促進,發生肝癌。研究顯示,如果多吃新鮮綠色蔬菜,則可降低55%黃麴毒素染色體突變毒性。


同時,醫師林杰樑提醒,黃麴毒素都無法經由煮沸而破壞,經由更高溫烤熱後才能破壞20-40%毒素。台灣以花生、玉米、醃漬類的食物如鹹菜、醬類污染最嚴重。米、米粉、冬粉、麵粉、南北乾貨等,容易引起黴菌污染。所以醫師建議米、藥材、穀類,乾貨等採用真空密封包裝,開封後密封置於冰箱。


中醫師陳玫妃表示,由於台灣的濕度高,屬海島型氣候,在藥材的保存上面,要防蟲卵;防潮濕;以及防黴菌。若是茶包,打碎之後,更容易受潮、發黴,更要密封好,放入冰箱下保存;米的保存也要注意防黴,食用發霉穀物易損傷腸胃及肝機能。


陳玫妃表示,通常藥材有殘留的蟲卵孵化成蟲,會腐食藥材,引發藥材變質。因此在整理藥材時,要注意是否有蛀蟲。還有在防潮濕部分,像一些較貴重的藥材,如參類、冬蟲夏草、或者是比較潤性的藥材,如紅棗、枸杞、當歸、生地等,要儘量放到密封袋裡頭,用報紙包起來、綑綁。


有些藥材在室溫下容易長黴,通常藥材都是營養成分很高的食物,而且黴菌會破壞藥材的營養成分。因此藥材切記要拿出去室外曬太陽,以去除霉氣。若是茶包,打碎之後,更容易受潮、發黴,更要密封好,放入冰箱下保存。若是科學中藥,天氣潮熱時,容易結塊而變質,因為較滋陰、潤性的藥,要儘量避免受潮。


陳醫師表示,通常發現中藥材有霉味、變色、蟲蛀,或有油味時,都不宜食用。現在有真空包裝的藥劑包,建議平時要放在冰箱保存。要喝時,再拿出來隔水加熱,或剪開倒入微波爐中加熱。也提醒,若藥湯有少許的沈澱物,這是屬於正常的。但若發現有綿絮狀的懸浮物,或有異味、酸味時,就應該丟棄,不要食用。


另外,在米的保存防黴上,若天氣潮濕,不常服用,最好放在冷藏室,低溫、保鮮。放於冰箱冷藏,可存放較久,以防發黴。也提醒,若食用易發霉的穀物,易損傷腸胃及肝機能。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