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雷諾FT-17坦克

雷諾FT-17坦克

雷諾FT-17,是一款法國輕型坦克。它於一戰時由法國研發,是世界上第一款安裝旋轉炮塔的坦克。[4]截至一戰結束時,一共生產了3187輛。甚至在二戰爆發時,還有1800輛FT-17坦克在法國軍隊中服役。

在一戰後,雷諾FT-17曾經出口到至少27個國家中。

服役

雷諾FT-17坦克最初於1918年5月31日的雷斯森林戰役中投入使用。當日,法軍派出了21輛雷諾FT-17坦克,配合步兵佔領了德軍的部分陣地。但是在德軍的反擊下,截止到當日傍晚,僅有3輛雷諾FT-17坦克還能繼續作戰。最初,雷諾FT-17坦克的損失比較慘重,但隨著乘員們的經驗的累積,損失也隨之減小。在作戰中,甚至近程的步槍射擊都可以撕裂FT-17坦克表面的裝甲,而被剝落下來的碎片可能會讓車內的乘員受傷,甚至被弄瞎。其最大速度僅有7.7公里/小時,被認為太慢,特別是在重機槍的攻擊下。

1940年法國戰役爆發時,法軍有6個戰車營(每個營裝備63輛)及部分獨立裝甲連裝備共1300輛雷諾FT-17坦克。後來,這批FT-17一部分被德軍繳獲。次年(1941年)在法屬印度支那,法軍在對抗泰國的入侵時,使用過FT-17坦克。



性能/設計
雷諾FT-17由兩名乘員操作,駕駛員坐在車體的前部,而車長則坐在車體的中部,半個身子伸進炮塔中。駕駛員有三個觀察窗,同時,也可以打開艙門進行駕駛。在炮塔後方安裝有逃生門,便於乘員在緊急情況下逃離。裝甲方面,其裝甲值最薄處為6mm,最厚處22mm。火力方面,雷諾在旋轉炮塔上FT-17坦克安裝一門37mm戰車炮或8mm機槍。其37mm戰車炮是肩扛式的,而裝填方式則與單發式的步槍相似。其炮塔可以通過轉動一個炮塔內的手柄來進行旋轉。機動方面,雷諾FT-17坦克的35匹汽油機能提供7.7公里/時的最大速度。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均安裝在坦克的後部。其可以爬上27度以下的坡道,並能跨越1.8m的壕溝。其懸掛裝置有4個輪軸架。第一個輪軸架裝有3個小直徑負重輪,後面的三個輪軸架則只安裝有2個小直徑負重輪。因誘導輪較主動輪大,所以履帶的上半部分前部高於後部。因履帶僅有橫向突起,所以其防滑能力較差。其接地壓力為60千帕。有趣的是,雷諾FT-17坦克沒有底盤,車體直接承受坦克的重量。

中華民國曾是FT-17的使用國

在1919年,法國曾經派出了一批FT-17到海參崴參加對蘇俄的作戰。後來,這批坦克由奉系軍閥張作霖獲得。後來,為準備與直系軍閥作戰,張作霖之後又向英國、法國、美國購買了一批坦克,其中就包括36輛雷諾FT-17。這批FT-17坦克分為裝備機槍和37mm戰車炮的兩種型號。其中,第一批共10輛FT-17在1924年運抵大連。並用於其與直系軍閥吳佩孚勢力的戰鬥中。之後,在1928年,為對抗蔣介石所發起的二次北伐,這批FT-17坦克隨東北軍的戰車隊被派往河南,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有六輛FT-17坦克被擊毀。在東北軍戰敗後,這批坦克又隨戰車隊回到了東北。在東北易幟之後,這批坦克隨東北軍一起併入了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中。在中東路事件中,它們還曾經被運往前線,但是在它們抵達之前,蘇軍就已得勝。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它們大部分均被拋棄在東北,大部分被日軍所擄獲,並被編入了滿洲國軍中。而有兩輛FT-17則被帶入關內,並由張學良贈送給蔣介石。

1927年,國民革命軍中央軍在北伐戰爭中曾經擄獲東北軍的一輛FT-17坦克。在停於浦口車站時候,軍民均上前圍觀。在場的軍人稱其為「鐵牛」。

影響
雷諾FT-17坦克這樣的駕駛室位於車體前方,戰鬥室位於車體中部,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位於車體後方,將主炮安裝在一個可360度迴旋的炮塔上的佈局方式,對後來的坦克佈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直到今天,這種模式仍然是主流的戰車佈局模式。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