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機器人下田去

機器人下田去

■澳洲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積極研發農業機器人,其科技目前在全球屬相當先進的,而澳洲料將在全球糧食安全上扮演要角。

■Australia is one of the leaders in the field of developing robots in agriculture.

「螳螂」和「蝦」這兩位澳洲農業新手小心翼翼地在一排蘋果樹間穿梭著,檢視果實是否已成熟、土壤溼度是否充足或是否須再施肥。

其實,「螳螂」和「蝦」是兩具農業機器人,尚處測試階段,意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與提升農業生產力。

澳洲基本工資為每小時15.96澳元(新台幣447元),而國內勞動力有限,再加上農業是澳洲經濟支柱之一(去年出口值396億澳元),因此澳洲努力研發農業機器人。

澳洲外銷農產品瞄準經濟快速成長的亞洲鄰國,當地中產階級不斷擴張,對品質佳的多樣化食物如藍莓、牛肉,有更大的需求。澳洲聯邦銀行商品策略師馬修茲(Luke Matthews)表示,澳洲為維持農業競爭力,勢必採納新科技,否則要成為亞洲最主要糧食供應源的雄心壯志難以實現。

精算肥料用量

澳洲農業產值目前雖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2%,但澳洲政府估此一比率可望最遲於2050年增至5%。且時逢澳洲礦業產值放緩增長之際,農業擴張尤為重要。

澳洲是全球第2大小麥輸出國,而澳洲小麥農已開始採用專門技術來提升耕作效率,比如運用人造衛星定位軟體繪出耕地及土壤,用以判定最適合的生產投入。

根據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研究,運用科技將肥料使用量最適化,可使栽種穀物的獲利提升14%。

儘管目前技術距離機器人可輕易採收水果的目標尚遠,但多項較簡單事務如澆水等,可望在不久後有能力做到。

前述兩架農業機器人「螳螂」和「蝦」係由雪梨大學機器人科技與智慧型系統教授蘇卡利耶(Salah Sukkarieh)所研發。他表示,農業機器人下個發展階段旨在讓機器人做更為複雜的工作,而最終目標是採收。蘇卡利耶教授在「螳螂」和「蝦」身上安裝多個感測器、視覺裝置、雷射、雷達、導電度感測器(如GPS、溫度感測器),其中包括16個色彩感測器,可分辨12種顏色,用以判斷果實成熟與否。

力拚全自動化

澳洲園藝業(澳洲農業第3大部門)由於成本固定,所以可能因上述機器人科技受惠最多。蘇卡利耶教授研發的機器人和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已在維多利亞省一處杏仁田通過實地測試,他預測澳洲園藝業能於10年內達成完全自動化。

澳洲農民向來依賴臨時工幫忙採收蔬果,對於將來由高科技協助採收,自然表示歡迎。藍莓農狄克森(Allan Dixon)表示,由機器人採收藍莓的難度很高,但如果成功,可為他省下不少錢。

但心存懷疑者也不少。蘋果園經理吉布列特指出,蘋果容易碰傷,一定要手採,目前沒有農業機器人發揮的餘地,即使是剪枝機器人,應用範圍仍極為有限。

不過根據穀物研究與發展公司的調查,2011年澳洲受訪對象當中有67%運用自動導向技術來操作收割機、噴灑機等機械,高於2008年的47%。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