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當彗星不再是彗星

當彗星不再是彗星

  根據羅賽達號太空船(Rosetta)和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的觀測,天文學家確認2顆闖禍的天體,它們都在錯的時間出現在錯的位置,闖禍之後留下一道長長的碎屑餘跡(debris trail),還害它們被分發到錯誤的家族。P/2010 A2這顆天體,從編號來看可知這個天體最先被鑑定為「彗星」,但後來發現它其實是2顆小行星撞擊的結果。

  P/2010 A2是在2010年1月由LINEAR計畫的自動望遠鏡發現。它具有彗尾的特徵,因此發現後就被賦予彗星編號。它位在小行星帶的內側,軌道近乎圓形;但在這附近的彗星多半是以非常橢圓的軌道繞太陽公轉,近日點在小行星帶內側附近,遠日點則可能在太陽系外側一帶。

  P/2010 A2隨著彗尾逐漸變長之時,其向外擴散的速率非常慢,而且其彗核亮度並沒有變得愈來愈集中,即所謂的「中心凝聚(central condensation)」現象。這條尾巴,就只是尾巴而已。因此,科學家決定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P/2010 A2,而羅賽達號在太空中的位置讓它恰好非常適合進行這個工作。

  將羅賽達號OSIRIS相機觀測資料與以地球角度觀測的結果相互比較,再進行電腦模擬之後,科學家發現這條尾巴並非噴濺物質形成的連續物質流,而是單次噴發拋向太空所形成的結果。這和彗星性質截然不同,因此科學家認為應該是小行星相互撞擊的結果。若果為真,那麼這個撞擊究竟發生於何時?根據羅賽達號觀測到的物質流形狀和規模,科學家估算撞擊事件大約發現在2009年2月10日前後共10天的期間內,大約是發現它之前的一年左右。

  除了羅賽達號的觀測資料外,科學家也從2010年1月開始利用哈柏太空望遠鏡追蹤觀測了5個月之久,不僅在這道物質流的前端拍攝到X形的物質分布樣式,而且還拍到撞擊後殘存的小行星,這個殘餘天體的直徑大約為120公尺(請參考天文新知2010.02.03哈柏找到P/2010 A2是由小行星撞擊形成的證據)。關於X形物質分布的成因還是不清楚,不過至少由此可知互撞的小行星不是對稱的球形,才會讓撞擊後向外濺射的殘渣成不對稱分布。

  另外由哈柏觀測資料估計:這條尾跡中的塵埃量足以製作一顆直徑約20公尺的泥球,塵埃顆粒直徑約在0.1~2.5公分左右,X形中的塵埃顆粒較大,或許就是它向外擴散的很慢而形成這種X狀的原因。利用電腦模擬後發現另一顆小行星的直徑可能只有3-5公尺左右,因以時速17700公里的高速對撞,撞擊威力相當於一棵小型的原子彈爆炸,使得這個較小的天體幾乎完全遭到摧毀而不復見。以哈柏資料估算的撞擊時間也在2009年2月~3月左右。

  科學家對於能目睹這件新近的天體撞擊事件都相當興奮,P/2010 A2或許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據估計,這樣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大約每幾十億年會發生一次;但也有科學家認為小行星帶中有數以百萬計的天體,說不定大約每幾十年就會發生一次這樣的小行星撞擊事件。有鑑於近年的太空科技與天文觀測發展日新月異,說不定往後每年都可以發現一些規模更小的小行星撞擊事件呢!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