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末代皇朝滅亡於緬甸
1646年,南明弘光和隆武政權相繼滅亡,桂王朱由榔隨之在廣東肇慶登基,改元永曆,後來在大西軍首領李定國的支持下,移至昆明。1659年,清軍攻陷昆明,永曆帝再次敗逃,這一跑就跑到了緬甸。
倉皇入緬遭繳械
選擇逃亡緬甸,永曆帝的權臣馬吉翔起了重大作用。馬吉翔靠偷奸取巧、拍馬奉迎贏得了李定國歡心。昆明陷落前,朝臣大多主張遷往四川,永曆帝也贊同這一主張,但馬吉翔認為一旦入川,李定國將被袁宗第、郝永忠等大順軍將領分權。故而聯合李定國親信勸說李定國西撤,致使永曆帝不得不向中緬邊境撤退。馬吉翔認為只要進入緬甸國境就可以保住身家性命,不惜趁夜鼓動士兵判亂,逼永曆帝入緬。在馬吉翔鼓動下,當晚,在夜色籠罩之下亂兵大肆擄掠,永曆帝受此驚嚇,急忙渡過曩本河,到達緬關。守關士兵得知有近兩千人馬隨永曆帝避難緬甸,便要求放下兵器後才允許入關,永曆帝同意,便這樣輕易地被緬人解除了武裝。
永曆帝及其隨從歷盡艱辛抵達緬甸都城阿瓦後,便立即派人前往緬都與緬王接洽。但是緬王拒絕接見流亡朝廷的使者,只派漢人從中傳達資訊。後來,為了便於監視永曆帝及其隨從,緬王令人在阿瓦城隔河對岸用竹子圍造了一座城,讓永曆君臣居住。
寄人籬下遭咒水之難
暫時有了安身之地,永曆君臣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然而習慣了紙醉金迷的南明朝臣不幾日便故態復萌,不圖進取,苟且偷安。當時緬民到永曆君臣住地進行貿易,不少南明官員與緬婦調笑諧謔,遭到一些緬人的鄙夷,說朝廷的大臣都這個德行,天朝也是氣數將近了。隨永曆帝入緬的朝臣一味享樂,毫無共赴國難之心,永歷朝廷由此愈發窘困,滅亡已是遲早的事了。
順治十八年(1661)五月二十三日,緬王的弟弟莽白髮動宮廷政變,處死緬王自立。新王派使者向永曆帝索取賀禮,此時的永曆帝已拿不出像樣的東西,遂以其事不正為由不送賀禮,因而激怒了莽白。
莽白決定剷除永曆隨行官員,派人通知永歷朝臣過江議事。鑒於雙方關係緊張,南明文武官員心懷疑懼都不敢前往。緬王又遣人來說,此去只是緬王邀請群臣飲咒水盟誓,以增強雙方的信任,否則關係斷絕,永曆君臣處境將更為艱難。在緬方堅持下,馬吉翔提出要由黔國公沐天波一同前往方可。沐氏世代鎮守雲南,是明朝西南邊境各邦國較為重視的人物,馬吉翔認為有沐天波在場,不會發生意外。
次日,馬吉翔及其他大小官員參加飲咒水盟誓。文武官員一到達盟誓地點就遭到緬兵攻擊,被騙來飲咒水的官員全部遇難,自以為入緬便可保安全的馬吉翔也丟了性命。
緬軍隨即突入永曆君臣住所,把永曆帝、太后、皇后、太子等25人集中於一所小屋內。永曆帝的劉、楊二貴人,吉王與妃妾等百餘人大都自縊而死。為防永曆帝自盡,緬王又遣人前來撫慰,送來一些生活用品,倖存人員方得苟延殘喘。咒水之難後,永曆帝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永歷朝廷實際已不存在。
孤家寡人仍難逃一死
永曆帝留在緬甸,終究是一個禍患。1660年,吳三桂幾次上疏清廷,力主入緬進討,清廷採納了吳三桂的意見,派出八旗兵由北京前往雲南,會同吳三桂一起進兵緬甸,捉拿永曆帝。
隨著清政權的逐步穩固,緬甸政府也不願為收留南明流亡政權而得罪中國的實際統治者。李定國等明朝將領為迎回永曆帝一再與緬方兵戎相見,清軍又將入境進討,使得緬甸政府不得不為本國的安全考慮。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六,緬王派使者到雲南,提出以交出永曆帝為條件請清軍合攻李定國。吳三桂立刻答應了緬方的請求。咒水之難後,新緬王實際上把永曆帝當作與清廷討價還價的籌碼。
順治十八年(1661)八月二十四日,吳三桂率兵由昆明分兩路西進。不久,清軍迫近緬都,緬王派人將永曆帝及其隨從移交給清軍。吳三桂隨即撤出緬境。
康熙元年(1662)三月,永曆帝及其眷屬被押回雲南昆明。吳三桂認為若押解回北京,路途十分遙遠,擔心發生意外,建議就地處決,清廷准奏。四月,永曆帝被處死。南明永歷朝廷至此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