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

一、背景
吳國本是長江下游之邊陲小國,然而自吳王壽夢繼位後便開始逐漸強大,甚至曾出兵至魯國周邊之國作戰,並迫使與之議和,大有問鼎中原之勢。此時位於吳國附近之楚國是長江流域之強國,然而楚國自焉陵一戰後已失去與晉國爭霸之實力,遂開始將矛頭轉向吳國,此時晉國也派使臣至吳國教授車戰與陸戰之術,近一步扶植吳國以牽制楚國,而吳國國君壽夢也有問鼎中原之打算,所以便要面對楚國此一強大障礙,所以在位期間與楚國發生了60多次大戰,並將領土擴張至大別山附近,為日後阖閭破楚入郢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戰前準備
吳王阖閭即位後興起了一連串富國強兵之作為,國力一時達到巔峰,然而面對曾為霸主的楚國仍是遙不可及,此時伍子胥接連七次向阖閭推薦孫武,並曰:王欲得天下,非孫武不可,此時孫武將其著作《孫子兵法》獻上,吳王看過之後雖大為讚賞,但對於眼前這位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仍不太信任,於是孫武便演出了歷史上有名的「宮女操演」一幕,然而此時吳王仍有疑慮,之後孫武與伍子胥共同獻上三分疲楚之戰略,並由孫武負責執行。

阖閭三年,孫武親自帶兵北伐鐘吾、徐、兩國,並與伍子胥聯合攻下楚國周邊之附庸之國及其重要據點,不但使楚師疲於奔命,更形成合圍之勢。經此一戰略,吳王大喜,徹底信任這位二十多歲的軍事天才,並想乘此之勢卛軍入楚

然而孫武卻說:「民勞,未可,待之。」阖閭接受此建議,開始與民生息,培養戰力,另一方面開始重新築城,並與月國邊境建立據點,再以一支軍隊於孫武之策劃下大敗越軍,越王臣服,斷了擾吳之念。

阖閭七年,吳軍誘桐國叛楚,待楚軍來攻時,吳軍水陸並進,大敗楚軍,至此,大別山以東地區盡歸吳國所有,境內小國全部歸吳,吳國進犯楚國時機漸漸成熟。

阖閭八年(公元前506年) 秋,楚國大軍圍攻蔡國,蔡國在危急中向求援於吳國。另外,唐國國君也因憤恨於楚國的不斷侵凌勒索,要求助吳抗楚。吳國通過結盟,可以避開與楚國正面交鋒,進行戰略迂回,另一方面又師出有名。

三、作戰開始

(一)吳軍戰略
同年冬天,吳王闔閭以孫武為大將,其弟夫概為先鋒和親率伍子胥、伯嚭、等武將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出擊,孫武此時兵分兩路,以南軍為主力,經潛邑,越過大別山區,經密林之地進入柏舉,北軍先行救蔡國之圍,並精選吳軍3000精銳士卒快速通過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挺進到漢水東岸。舍舟登陸最後再同在蔡、唐軍配合導引下直下與南軍會師,直逼楚國郢都。

(二)楚軍戰略
楚軍處於極其被動的情況下倉猝應戰。先是由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軍趕至漢水西岸進行防御。楚軍左司馬沈尹戍向統帥囊瓦提出戰術構想建議:由囊瓦率楚軍主力沿漢水西岸佈陣阻之吳軍的進攻,牽制吳軍之主力,而後在由他率領一部回到吳軍的側方,破壞吳軍舟楫,搶先佔領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以切斷吳軍的歸路。爾後再與與囊瓦所率的主力實施前後夾擊,一舉消滅吳軍。

然而自戰前楚軍統帥囊瓦一直認為北軍是為主力部隊所以將主力用於北軍,殊不知孫武早經營了大別山周邊地帶長達6年之久,對於周邊地形早已全部知悉,而楚軍內部將領又彼此猜忌,統帥囊瓦貪鄙無能,此戰又是因他勒索蔡、唐二國國君所起,因此楚軍上下指揮關係無法取得一致之協調,再種種不利因素下,楚軍是非敗不可。

四、作戰經過
首先吳軍以3000人為前鋒捨舟登錄快速佔領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取得地利,與沈尹戍對峙於漢水,而後囊瓦又中了孫武之計,放棄原先與沈尹戍制定之計畫,獨自率軍攻向南方孫武之部隊,而後北路軍又向東移,先行一步與南路軍會師,合擊之勢已成,遂以前鋒夫概領軍向囊瓦發動攻擊,楚軍大敗,而後囊瓦再趁夜襲擊吳營又被孫武識破,反遭埋伏,楚軍連敗。

而後楚王再派遠射來救,遠射素與囊瓦不合,所以依沈尹戍之計堅守三隘口不出擊,並與囊瓦之營相距十餘里,彼此無法支援。前鋒夫概看準這時機率軍攻向囊瓦,囊瓦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吳王闔閭見夫概部突擊成功,乃乘機以主力投入交戰,擴張戰果,大勝楚軍。囊瓦大敗,棄軍逃奔鄭國,大將史皇、武城黑戰死沙場。

遠射見此形勢大感不妙,所以前幾日堅不出戰,而後再率部逐次後退,然而被孫武識破,於是使用「半濟擊」之戰法,再楚軍渡河至十分之三、似的兵力時發動總攻擊,楚軍大亂,遠射陣亡。

而後遠射之子遠延帥殘部奔向趕來救援之沈尹戍,重整旗鼓,與吳軍做最後決戰,其破釜沉舟之氣勢,將來勢洶洶之吳軍逼退了幾里,之後孫武上前督師,破釜沉舟將弓箭手放列於部隊之前,並通告:千里入楚,除死戰破楚入郢外無存活之餘地。一時士氣大振,楚軍不敵、接連敗退、楚軍大將沈尹戍力戰而死,至此楚軍潰敗之命運已無可挽回。

之後吳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五戰五勝,於十一月二十九,攻陷郢都。楚昭王出亡,逃往隨國,柏舉之戰(吳破楚入郢之戰)結束。

五、勝利之後
吳軍入郢后上下忘乎所以,縱暴郢都,吳王闔閭不顧孫武之反對「以班處宮」,吳王入楚王之宮,其餘將士入楚國士大夫之府,之後更近一步的毀楚國之宗廟,搜刮其財寶,伍子胥更進一步的毀楚平王之墓,並鞭屍三百,此時他的昔日至交申包胥痛批他說:「子之報讎,其以甚乎!吾聞之,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親北面而事之,今至於僇死人,此豈其無天道之極乎!」

伍子胥回曰:「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可見得此時的他被仇恨沖昏了頭,以不顧任何人之勸阻,果不其然申包胥立即奔走秦國,求救於秦,秦哀公不願出兵相救,於是申包胥於秦國朝廷之外哭了七日七夜。

秦哀公曰:「楚雖無道,有臣若是,可無存乎!」遂派兵3萬5千人救楚。最後於稷大敗吳軍。

六、結論
在這場戰爭中可看出戰爭的起因都是君主無道而產生,楚平王聽信讒言,殺了伍子胥一家人,使之流亡於吳國,造下了楚國敗亡之因,而日後繼位之楚昭王更不修其德,任用奸臣,又長期欺壓鄰邦之小國,使得原本忠楚國之唐、蔡二國倒戈相向,因之楚國之拜可謂自食其果。

另一方面吳國原本是一小國但在歷經幾任君王勵精圖治,與民生息的情況下國力達到頂峰,然而吳王闔閭在入郢之後不思長久治安,被勝利沖昏頭,下令以班處宮,同樣的伍子胥更是掘平王墓鞭屍三百,這些情況孫武都看在眼裡,他曰“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所以入楚之後孫武在苦勸無效後,從此對於吳軍他不在發任何一謀,在秦軍敗吳軍後,吳王闔閭之弟夫概叛逃楚國,吳王本想再與楚國進行決戰,孫武此時做最後之勸告:吳軍破楚,逐其王,掘其墓,鞭其屍,甚以哉!會後引兵回國。

回國之後孫武立即提出歸隱山林之念,臨行前拜訪伍子胥,約同歸隱山林,遭到婉拒,之後吳興兵伐越,越王句踐敗吳軍,吳王闔盧於此役傷重不治身亡,之後夫差繼位為王,任用伯嚭為相,於兩年後大敗越軍,越王句踐領殘兵五千求和,並願以全國為吳國的臣妾。伍子胥勸諫夫差不聽,與越國談和。

日後夫差聽信奸臣讒言,逼死伍子胥,伍子胥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怎麼滅吳,並後悔當初沒跟孫武一同歸隱,而後舉劍自盡,吳王夫差極怒,五月初五把他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而後來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夫差羞於在陰間見到伍子胥,用白布矇住雙眼後才舉劍自盡。

至於兵聖孫武,在歸隱之後史書上便沒了他的記載,如同老子留下五千言而去,他留下了《孫子兵法》一書,此書不單是中國的兵學聖典,在西方更是名聞遐邇,西方軍事家拿破崙在滑鐵盧之役後,偶然得見《孫子兵法》,曾感慨地說到:「如果二十年前能見到《孫子兵法》,歷史將會是另外一個結局。」。

西方兵學三聖:克勞塞維茲、約米尼、李德哈特都曾大力的讚揚孫子兵法,他們成名的軍事著作均是花數十年時間考察了古今中外數千年,無數次戰爭,洋洋灑灑數十萬字而成之“鉅作”;相對的 《孫子兵法》成書於2500多年前之春秋時代,當年孫武不過是個隱居於吳國郊外,20出頭的年輕人,他的參考資料只有《軍政》這本古兵法書,以及從父兄輩,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在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

終於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六千餘字,舉凡開戰前之準備,外交手段之運用,國家內政之配合,至戰術之運用,敵情之研判,後勤之補給等,無不詳加說明,周嚴完備,巨細靡遺,是我國最早、最有系統的軍事理論。

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孫武所提出的軍人武德:「智」、「信」、「仁」、「勇」、「嚴」,歷代名將幾乎無不遵循,並奉為圭臬,與孔子之論語文武並立,同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文武傳承,淵遠流傳至後世。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