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唐太宗與隋煬帝

唐太宗與隋煬帝

隋亡唐興乃天意
一日,明霞院的楊美人告訴煬帝:「某邑貢進的玉李,一夕數長,清陰數畝。」煬帝聽了問道何故?夫人說道:「聽院裡的人說,空中有千百個人說道,李木當茂。等到我們去看的時候,就是這樣茂盛了。
」煬帝聽後,就要砍掉李樹。

又一日,晨光院的周美人告訴煬帝:「院中的楊梅,一夕之間忽然繁茂。」煬帝喜而問道:「楊梅之茂,能如玉李嗎?」人答曰:「楊梅雖茂,終不敵玉李之盛。」煬帝聽了,便到兩院去看個究竟。

煬帝也看見了玉李繁茂的樣子,梅與李同時結實。院妃來獻二果,煬帝問道:「哪種果比較好?」院妃答道:「楊梅雖好,味頗清酸,終不如玉李之甘甜。院裡的人多喜好玉李。」煬帝聽後,感嘆地說道:「惡梅好李,豈人情哉?天意乎!」

當時,民間流傳歌謠:「河南楊柳謝;河北李花榮,楊花飛去落何處,李花結果自然成。」煬帝聽完,連聲道曰:「天啟之!天啟之!」後來,煬帝將崩時,揚州的一日院的楊梅都枯死了,後來煬帝果然崩於揚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煬帝生於天下安定、四海無事之時,而太宗則生於隋末亂世,群雄並起之際。因此,煬帝以極欲享樂為意,太宗則以天下蒼生為念。

太宗少年起就帶兵打仗,四面奔波。唐朝人李綽寫的《尚書故實》裡提到,太宗北逐亂軍時,被突厥人所窘。於是親自發箭,射退賊騎。突厥人中,有人拿著這支箭傳看,皆嘆服於太宗的神異(箭、弓與射距之超常)。太宗所用的一張弓與五枝箭,都藏於唐時的武庫,典禮時都陳列在儀衛隊之前,以耀武德。

不僅如此,太宗酷愛書法,善能寫詩。寇亂稍平後,聘十八學士設立文學館,與天策館為手下文韜武略的兩大中心,他說:「朕以武功定天下,當以文德綏海內」。即位後,更於弘文殿左側,設置弘文館,與文學士商議國政。

而煬帝自設西苑、造迷樓、置十六院,並廣徵天下美色,以享天下之富,極天下之樂。唐人小說《迷樓記》裡記載,曾有一位南楚入貢,在後庭掃除(自宮以近煬帝)的倭民-王義,勸了煬帝要珍惜聖體,清心寡慾,以道天下,不要以有限之體,而投無窮之欲。

煬帝聽完覺得有理,於是在後宮房間修養,女人不得進入。二天後,煬帝很不高興地出來,說道:「這種生活活了千萬年也無用」。於是在無數宮女嬪妃的誘惑下,又開始窮奢亟欲的生活,直到真元損盡,悲歌無已,終成一代昏君。

太宗提兵入京時,看見迷樓,便說道:「此皆民膏血所為,乃命焚之。數月而火不滅。」

為君者的肚量

太宗用人無分敵我,為天下英才是用;煬帝,足為近臣侍衛所弒。太宗順天應人,行的是君道;煬帝逆天背人,終是無道昏君。太宗所用之人,原本多為敵方之能人;而煬帝喜怒無常,終使親信盡成反目。

煬帝十歲時,好觀古今書傳,至於方藥、天文、地理、技藝、術數等,無不通曉。可是個性偏執又急切;陰賊刻忌,又喜好鉤索人情深淺。先籠絡權臣楊素,後來又深忌之。

煬帝將滅之時,回宮問王義:「天下要亂了,你怎麼不先告訴我?」王義此時哭著說:「天下將亂,非一朝一夕之故。我要是先講了,恐怕就沒命了,今天也就不能站在這裡了!」於是,便細說從頭,一一列數天下大亂之原因。由此可知煬帝的個性,不能容物,難於納諫,故招致敗亡。

太宗以前朝之失為鑑

魏徵寫的諫太宗十思疏,指出了太宗貞觀之治的精神,《貞觀政要》裡,太宗常常以隋末之失,問諸大臣。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今日我們重新思考煬帝之亡與唐室之興,難道不會發現我們現在是不是走向一個窮奢亟欲、逆天叛道的路上去了呢?國內之經濟榮景,是以多少看不見的資源所換來的少數、短暫的表面現象,真正要能使國家得治,人民富足安康,還得人心向道,國有明主。

唐朝已過千年之遙,而今我們撫鏡觀諸歷史,不禁想起李洪志先生的一首詩〈憶長安〉:「秦川山水變,長安土下存。盛世天朝去,轉眼千百春。何處尋太宗,大法度唐人。」或許,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歷史,還原中華文化的本來面目,莫隨逆天叛道的邪說歪裡,走向滅亡的深淵!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