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為什麼後期戰績沒有前期好
從戰國時起,匈奴就成了中原的一大禍患。 幸好趙國的一代良將李牧,曾經畢其功於一役,一舉大敗匈奴使匈奴人足足有十年不敢南下牧馬。
到秦時,漢人尚武的風氣到了一個前所末有的高度,士兵為了多殺敵甚至連凱甲都不願披。名將蒙恬奉秦皇命領30萬大軍北上修築長城等一系列防禦工事,最終將匈奴擊退,保得中原平安。
秦末漢初,國家動亂元氣大傷,漢天子出巡,甚至找不到四匹一樣的白馬駕車。匈奴擾邊尤甚,劉邦大怒,禦駕親征最後大敗,還差點兒被匈奴人俘虜。從此,從朝廷到百姓都產生了對匈奴人的畏懼心理。他們的畏懼是有一定道理的。別忘了,後來被漢軍擊潰逃亡到歐洲的殘兵敗將打得歐洲十幾國聯軍不能抵擋。被歐洲人稱為“閃電的鞭子”。由此可見匈奴人的彪汗。
事實上,在大將軍衛青出道前,可以這麼說,在規模稍大點兒(匈奴人過千甚至過百)的戰爭中,漢軍從來就沒有勝過。中國傳統的兵法中,兵馬末動,糧草先行... ...,對匈奴人根本就沒用,匈奴人來去如風,箭法如神,沒有固定的城池,出征不帶糧草,打到哪就搶到哪,吃到哪,漢軍從沒占過便宜。漢朝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信奉黃老學說,主張“治大國如烹小鮮”,“無為而治”,養精蓄銳,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此時,歷史的舞臺上,一代雄主,漢武帝登場了。
首先武帝就無法容忍老成守舊的舊貴族把持朝廷,大膽破格提拔野心勃勃的年輕軍官,其中衛青大將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當然我們也不否認,他和皇上的親戚關系)。並提出 ,寇可往,我亦可往的觀點,實行馬政,一改中原傳統戰法,準備與匈奴人在茫茫草原上進行敵人最擅長的騎兵大匯戰。
衛青首次出征匈奴就獲得巨大的勝利。這一勝仗意義巨大,一舉打破了匈奴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的鼓舞了國人的信心。從此,拉開了漢軍對匈奴持續進攻的序幕。
衛青能夠連續擊敗匈奴與漢武帝的巨大支持是分不開的,但最重要的因素,卻還是他本身的軍事天分,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他不拘泥於中原傳統戰術與戰法,大膽創新,充分發揮了騎兵的機動性,在草原上,縱深敵後數百公里。
衛青在前期的戰績要好於後期,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在初期,匈奴人因以往漢軍戰無不勝,輕敵大意,使他們面對衛青這樣的軍事天才損失慘重。而在後期,對衛青的部隊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甚至當衛青領大軍進擊時,他們居然避而不戰,畢竟,漢軍不可能在草原上呆著不走;這種策略使衛青的戰績大打折扣。
二、漢武帝出於平衡朝廷的目的,重用霍去病。漢武帝雄才大略,但同時也是個權利欲極強的獨裁者,他不願意看到朝廷幾乎所有的重大的軍事勝利都跟一個人有關。他也不願意將大漢王朝的命運寄託在衛青一個人身上。他需要培養一個可以跟衛青能抗衡的人,這時另一個軍事天才出現了,征西大將軍——霍去病。漢武帝盡全力培養霍去病,衛青立功的機會自然也少了。
三、霍去病——匈奴人的剋星。霍去病是匈奴人的夢魘,是上天給漢武帝的禮物。他本身是一個軍事天才,尤其是草原上騎兵作戰的天才。衛青僅僅是不拘泥於中原傳統戰術與戰法。霍去病則是徹底拋棄了傳統的兵法和戰術。霍去病僅率2萬騎兵,就敢在草原上縱橫馳騁,把匈奴人的後方當成自已家裡的菜園,來來回回跑了幾遍,打的匈奴人聞風喪膽。只帶少量糧草,孤軍深入,這些都是中原兵法的大忌。可是霍去病卻用此法屢立奇功,霍去病在草原上遇到匈奴人的營地就打,用俘虜的匈奴人中的精壯的補充自己軍隊的消耗,用匈奴人的給養來補充自己,帶不走的就燒光,殺光。在草原上以戰養戰,來去如風,兵無常規,行無定法。取得了輝煌的戰績。相應之下,衛青的戰績就要遜色了。
不管怎麼說,沒有衛青和霍去病,漢武帝絕對無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