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圖拉真Trajan

圖拉真Trajan

圖拉真Trajan

馬爾庫斯.烏爾皮烏斯.特拉亞努斯(Marcus Ulpius Traianus),通常以呼格稱為「圖拉真(Trajan)」。他是羅馬帝國第一位行省出身的皇帝。圖拉真的統治期間為公元98 至117 年,曾經暫時地將帝國的版圖擴張至帕提亞波斯的境內。
早年
圖拉真皇帝生於公元53 年,但他的早年生平沒有詳細的記載。圖拉真家族出自於「拜提卡.西班牙行省(Hispania Baetica,今日的西班牙南方)」的「義大利卡(Italica)」。圖拉真的同名父親,曾參與了維斯帕先於公元67 年的猶太戰爭、以及70 年在提圖斯指揮下的耶路撒冷圍城戰,並在授予元老議員的資格後,於75 年擔任敘利亞的行省長官。時年廿二歲的圖拉真,此時與父親同往安提阿(Antioch)的官邸,並且升任為軍團的大隊長(Tribunus)。 77 年,圖拉真調派至萊茵河軍團,受任次席軍團長的職位。 81 年,圖拉真到了首都羅馬當上了「會計官」;在一年任期屆滿之後,圖拉真以軍官身份在羅馬軍團之中調動。 83 年,他獲得了元老議院的資格。 87 年,他獲選為大法官,再度回到羅馬。 88 年,他成了「塔拉哥拉.西班牙」的行省總督。

89 年,在圖密善皇帝執政期間,上日耳曼的行省長官路奇烏斯.安東尼舉兵反抗中央。圖拉真得到消息之後,帶著他在西班牙的軍團開赴日耳曼協助平亂;但圖拉真尚未到達之前,這場叛亂就已被下日耳曼軍團所平息,安東尼自殺。圖密善提拔圖拉真,讓他獲選為91 年的羅馬「正規執政官」——這是羅馬「光榮晉升」的頂點,使得他在92 年真除為統轄三到四個軍團的上日耳曼長官。

皇帝
96 年九月,皇帝圖密善在宮內遇刺身亡,涅爾瓦繼任為羅馬的新皇帝。此後一年之間,帝國邊境的各個軍團雖然仍維持平靜,但羅馬城內的近衛軍並順服於新皇帝;他們要求涅爾瓦交出刺殺圖密善的兇手,並將皇帝圍困在宮廷中要脅。年事已高的涅爾瓦在97 年十月,宣布將圖拉真收為養子、共治帝國。當時身在日耳曼的圖拉真,由於其事跡已廣受各地士兵的信任,因而軍隊普遍認同於涅爾瓦的決定。此時圖拉真因為擁有法定的「統治​​大權」,便坐鎮於高盧的重要城市「科隆」。

98 年一月,涅爾瓦去世,圖拉真成了帝國的唯一皇帝。此時圖拉真並未立即回到羅馬,而是來往於萊茵河和多瑙河的各個前線基地,整頓當地的軍務。他一直到 99 年夏天才到了首都羅馬。

圖拉真在首都給予人的感覺是謙和​​與簡樸。他沿襲涅爾瓦對元老員的尊重態度,並承諾絕不以《大逆法》治人於罪。關於圖拉真待在羅馬兩年間最重要的內政有兩項,即《農地投資法》和《貧兒補助金(Alimenta)》。

由於羅馬與義大利的權貴富裕階級因為獲利趨向——投資外省獲利豐厚,不過這卻容易造成義大利的資金外流,使得本國各種相關產業漸趨於「空洞化」。相較於圖密善對此的嚴厲取締,圖拉真採用寬和與妥協的方式,規定元老院階級必須將總資產的「三分之一」投資於義大利,以防止本國的經濟情勢惡化。

羅馬國家的地方貴族階層,一向都有自行設置「基金」的習慣,以補助鄉裡建設與幼兒福利的「義務」。圖拉真上任之後,以皇帝個人的收入設置了「貧兒補助」的基金;只要符合條件,每位未成年男女兒都能夠每個月獲得國家十到十六塞斯特爾提烏斯的金額(此處作一比較,軍團士兵每月薪餉為75 塞斯特爾提烏斯)。

達契亞戰爭
  

自從86 年達契亞在國王「德克巴魯斯(Decebalus)」領導下,越過多瑙河入侵帝國境內以來,羅馬在圖密善任內一直無法有效羈縻這個地方強權;甚至圖密善還需在89 年與其簽定「地位平等」的和平條約——在此時羅馬人的世界觀中,只有東方帕提亞才稱得上是「對等」的國家。在羅馬以霸權建立的世界架構下,「達契亞問題」並不僅為地方區域性的小問題。德克巴魯斯的強權,在「多種族、多文化」的龐大帝國中,對羅馬中央威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圖拉真上任三年之後,即派出大同進攻達契亞。

第一次達契亞戰爭
公元101 年春年,圖拉真集結與徵募了十三支羅馬的正規軍團(八萬兵力)與相當數量的輔助兵,浩浩蕩蕩地從「近莫埃西亞(Moesia Superior)」出發,分兩支行軍路線渡過多瑙河進入達契亞境內。在人數的絕對優勢之下,再加上過去山區遊擊戰失利的殷鑑,圖拉真採用步步為營的策略進軍,終於迫使達契亞人在「塔帕伊(Tapae)」平原會戰。羅馬取得了相當大的勝利,並焚毀當地的城市與村莊。冬天休戰,羅馬部隊有一半留在達契亞境內,另一半回到多瑙河南岸過冬,計劃隔年攻入達契亞的國都「薩米色格土沙(Sarmizegethusa)」。

但在達契亞方面,主力依舊存在。德克巴魯斯在入冬前急行軍向東路南下,越過多瑙河攻擊「遠莫埃西亞(Moesia Inferior)」的羅馬軍團基地。圖拉真得知訊息之後,立刻命羅馬大軍一路開赴遠莫埃西亞,與偷襲而來的達契亞軍展開一場激烈的戰事。羅馬軍再次擊敗了達契亞。

102 年,圖拉真進行第二年的達契亞戰爭。這回他依舊分兵兩路,打算由東西二方聯合,夾擊位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達契亞國都。在確保後勤無慮的情況之下,羅馬採穩紮穩打的方式前進。達契亞部隊無法對抗這種大規模的進逼,以致於除了薩米色格土沙之外,其餘國土一一陷於羅馬之手。國王德克巴魯斯派遣使者,向圖拉真尋求和平之意。羅馬方面則開出以下條件的和約內容︰

德克巴魯斯獲得「羅馬人民之友暨同盟者」的名號。達契亞成為羅馬的同盟國。
達契亞得維持領土內的獨立自治。
達契亞同意羅馬得在國都薩米色格土沙附近駐軍。
達契亞需銷毀攻城器具,並依羅馬的要求,拆除多瑙北岸的堡壘營寨。
雙方互遣戰俘。
達契亞不得攻擊多瑙河北岸與羅馬友好的部族。
照TG 一路從共和時期的發展看來,以上諸條件正是羅馬領土擴張的「首部曲」。所謂的「同盟國」雖然能夠保持原有的王權與政制、並且毋需向羅馬繳稅,但羅馬的同盟國卻有「出兵」、「出糧」的義務,這種負擔並不比單純的納稅稍輕。此外,國境之內容許羅馬部隊駐紮,不允許達契亞擅自向其它部族攻擊,正是羅馬得以成就霸權的「Divide et Impera(分而治之)」的手法。總而言之,除了尚無「亡國」之名外,這條約的限制之下,達契亞的區域強權態式再也不存在了。

第二次達契亞戰爭
在結束第一次達契亞戰爭之後,羅馬一方並未從此放棄征服對方的野心。為了防止德克巴魯斯再起,圖拉真派了「阿波羅多羅斯(Appolodoros)」擔任總工程師,除了在莫埃西亞邊界上建造了一條跨越多瑙河的石橋——「圖拉真橋」— —之外,更修築一條穿越阿爾卑斯山、可以直達薩米色格土沙的羅馬大道。

105 年春天,孤注一擲的國王德克巴魯斯撕破和約,攻擊正在達契亞境內修建道路的羅馬軍團。德克巴魯斯成功地俘虜了「第七克勞狄亞軍團(Legio Claudia VII)」的軍團長「隆基努斯(Longinus)」,打算以此脅迫羅馬,重新簽訂對己方更有利的新條約。圖拉真本人從羅馬出發,完全不理會德克巴魯斯的要求,在圖拉真橋前集結大軍。被俘的隆基努斯自殺,使得雙方完全喪失了和談的契機。

106 年春,羅馬大軍集結完畢,利用三年來所建設的新道路,長驅直入達契亞境內,攻佔敵境的各個重要據點。夏天,羅馬攻陷了國都薩米色格土沙,城市陷入火海、王族紛紛自殺,德克巴魯斯往北方森林逃亡。羅馬部隊不斷追擊,德克巴魯斯最後在敵人包圍之下自殺,頭顱被羅馬人砍下,作為羅馬的勝利凱旋之用。

圖拉真在成功征服達契亞之後,採用「盡墟其地」的手法。除了將原先反抗羅馬的人民變成五萬名戰俘之外,更將早已投靠羅馬一方的達契亞部族,遷到多瑙河南岸的羅馬行省內。在重建後的達契亞行省,將人民結構與先前的達契亞王朝切斷關連。此外,羅馬也在薩米色格土沙北方,建設了一個永久的軍團駐紮地「阿普魯姆(Apulum,今日的阿爾巴.尤利亞Alba Iulia)」。

遠徵帕提亞
與羅馬東方緊臨的國家「亞美尼亞」,在名義上是羅馬的「屬國」,但其王室多與「帕提亞」王族相連——通常在亞美尼亞的舊王去世後,新王是由帕提亞王室中所選定出來的,再經由羅馬皇帝(或是羅馬東方行省長官來代理)為亞美尼亞新王戴上王冠加以承認——這是由尼祿時期所立下來的和平協定,此後四十多年,三國之間彼此未因繼承問題而發生事件。

110 年,帕提亞王室的繼承發生鬥爭,連帶影響亞美尼亞的王位。原來已受羅馬加冕的國王為「埃克色達雷斯(Exedares)」,但新上任的帕提亞新王,卻自行擁立其弟「帕塔馬西里斯(Parthamasiris)」為亞美尼亞王。受到帕提亞軍逼迫而遜位的埃克色達雷斯,轉而請求羅馬援助。

受到達契亞戰爭成功的鼓舞,圖拉真以同一群軍隊為主力,於113 年十月率軍遠徵亞美尼亞。帕提亞國王「歐斯羅埃斯一世(Osroes I)」派使者,到當時進駐在雅典的圖拉真說明,希望羅馬遵重文化上的同源性,承認新任亞美尼亞國王「帕塔馬西里斯」的地位。但圖拉真以對方違反尼祿以來的協定而擅立新王,拒絕了帕提亞的要求。 113 年底,談判破裂,羅馬的五萬軍團兵集結在敘利亞的安提阿過冬。從當時的局勢看來,圖拉真不僅想要解決眼前的亞美尼亞王位問題,更打算一舉進攻帕提亞。

114 年春,圖拉真大軍從敘利亞出發,向北到達羅馬「卡帕多奇亞行省(Capadocia)」與亞美尼亞國境交鄰的地區。帕塔馬西里斯國王親自到了羅馬軍營,向圖拉真解釋他王位的合法地位;然而圖拉真並不接受,下令殺死帕塔馬西里斯。圖拉真當場宣布,羅馬將亞美尼亞化為「行省」,併入卡帕多奇亞領域之內。羅馬與帕提亞的衝突正式引爆。










圖拉真以軍人身份進身元首位置,解決問題方法只有戰爭和軍管!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