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中日因朝鮮問題的第二次戰役

中日因朝鮮問題的第二次戰役

  明萬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豐臣秀吉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島津義弘等率兵由對馬島渡海,進攻朝鮮之釜山。是時朝鮮承平日久。兵不習戰,國王李昖又沈緬酒色。日軍突襲,朝鮮兵皆望風奔潰,日軍長驅直入,攻陷首都漢陽(今之漢城),王京陷落。李昖逃到北方的開城,開城又為日軍陷落,李昖再逃往更北之平壤,平壤又陷落。李昖於是逃到鴨綠江畔之義州。日軍攻下王城後,擄去王子,並分兵四出掠地,朝鮮八道幾盡日軍佔領,僅剩下義州一座孤城,日軍且有旦夕渡鴨綠江之勢。
  是時李昖乞援於明,初時明因西北邊多事,未能即遣兵援朝。終以朝鮮為我國東藩,在所必爭,兵部尚書石星力主援朝,遂於萬曆二十年七月,明廷使遼東巡撫郝傑發遼鎮之兵五千,副總兵祖承訓率之,與左參將郭夢微,右參將載朝弁,游擊史儒等,同援朝鮮。史儒至平壤,不識地勢,且遇霖雨,戰敗而死,副總兵祖承訓率兵相助,又為日軍所敗,僅以身免。明廷聞敗報,舉朝為之震動,乃改派兵教侍郎宋應昌為經略,負責處理朝鮮軍事,繼命李成桑之子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率領大軍馳赴朝鮮,準備反攻。惟日本欲緩明兵,詐稱不敢與中國抗,其時兵部尚書石星以諸將未得利,恐無把握,因遣沈惟敬至朝鮮探聽日軍情形。日將小西行長見惟敬,執禮甚恭,且說:「天朝幸按兵不動,我亦不久當還,當以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盡歸朝鮮耳。」惟敬還報,廷議以日人多詐,退兵之說殊不可信,便急令宋應昌進擊,免失時機。
  明廷既決計進擊,李如松率四萬三千餘兵渡鴨綠江進逼平壤,大敗日軍,克復平壤,其後又乘勝克復開城,先後收復日軍所佔之黃海、平安、江源、京畿四道。明軍以連戰皆捷,頗有輕敵心,同時朝鮮人又謠傳日軍已棄王城而遁,李如松信以為真,便率輕騎直趨碧蹄館(在漢城西),不料日軍早已埋下伏兵,李如松抵碧蹄館,日之伏兵便四出襲擊,明軍遂陷入日兵重重包圍中,人馬死傷無算,明軍遂不得不退守開城。此時李如松俱知有倉粟數十萬,儲於龍山,即遣死士從間道潛入,縱火焚燬,由是日軍缺糧,迫得放棄王城,退守釜山,李如松遂乘勢進軍,收復王城。
  日軍自退守釜山後,築居屯種,有久留之意。宋應昌預料朝鮮兵不易結束,頗欲休息;李如松經碧啼館慘敗之後,銳氣大減,無必勝之信心;同時兵部尚書石星又力主議和,明廷乃命李如松班師,只留劉廷王之兵在朝鮮駐守。
  明軍既撤,詔以顧養謙為涇略,養謙亦主和議,奏請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王。萬曆二十四年(公元一五九六年),明遣使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豐臣秀吉不受,又藉口朝鮮王子不來謝,不肯撤兵,於是和議不成。
  萬曆二十五年,豐臣秀吉在釜山發動第二次攻勢。明廷乃派尚書邢玠總督薊遼,麻貴為備倭大將軍,右僉都御史楊鎬為經略,使副總兵吳惟忠、游擊茅國器、陳愚衷等援朝鮮,楊鎬所牽軍隊在蔚山之役被日軍擊敗,死傷慘重,楊鎬隻身逃脫,倉皇逃回慶州,後更撤兵還京城。明又以離世德代經略,使劉娗、陳璘、董一元等率水陸軍凡十四萬來援,明軍反攻,水陸夾擊,聲威復振。璘於萬曆二十五年率廣東兵五千,提督水師,北援朝鮮,與總兵劉娗及童一元等分道而進,分佈忠清、全羅、慶尚諸海口,力拒日軍。後因豐臣秀吉病死,小西行長等謀退兵,娗等乘機追逐,璘以舟夾擊,殺其將石曼子,麻貴追擊亦捷,明廷收復朝鮮全境。日本朝鮮之役至此終告結束。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