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北魏概略

北魏概略

基本介紹
北魏為北朝之一,繼十六國紛亂之後,在中國北部重建且統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四世紀初,鮮卑族拓跋部在今山西北部、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最後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硅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並稱王。同年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也叫後魏、拓跋魏、元魏(不過一些史學家稱呼不同);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399年改號稱帝,是為道武帝。後逐一併吞夏、北燕、北涼,到439年統一北方。北魏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朝相對峙。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親政後,繼續整飭吏治,頒行班俸祿制,立三長制,實行均田法,加速北魏政權的快速發展。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民族聯姻,又參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高度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人士,處死太子恂。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後,加速了鮮卑拓跋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促進了民族間之融合。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東魏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硅建魏,到557年西魏亡,共經歷十七位皇帝,約一百七十一年。hsuzr編輯分享於PLUS歷史區


建國立制
東漢末年鮮卑族的檀石槐政權瓦解後,許多鮮卑及號稱鮮卑的部落、氏族在今內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帶活動,拓跋部就是其中之一,以遊牧為生。310年,西晉封拓跋猗盧為代公,314年,晉封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在繁(今山西渾源西南)北即代王位,建立代國(見代)。376年,代國為前秦所滅。淝水之戰 後,拓跋珪於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建元登國,史稱北魏。天興元年(398),拓跋珪即皇帝位(道武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

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拓跋部正處於奴隸制還極不成熟的階段。拓跋珪解散其部落組織,使鮮卑部人民分土定居,由氏族組織轉變為地域組織,從遊牧經濟轉向農業經濟。皇始元年(396),拓跋珪攻佔後燕的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後,始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將軍;中央官尚書郎以下和地方官刺史、太守以下一般都任用儒生。天賜三年(406)下令諸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縣置三令長,其中一人為拓跋宗室,其餘為非宗室的鮮卑人或漢人。北魏政府面對漢族地區宗族強盛的局面,依靠那些宗族主作為統治的支柱,建立了宗主督護之制,由各地宗主來督護地方,負責徵收租課稅和徵發兵役,實際上帶起了地方基層政權的作用。hsuzr編輯分享於PLUS歷史區

拓跋珪推行勸課農耕,發展生產的政策。登國九年(394)打敗匈奴別部劉庫仁和劉衛辰兩部,佔領五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至陽塞(今內蒙古包頭東)外以後,在此實行大規模屯田 ,其成效良好。拓跋珪破後燕,於天興元年強迫後燕境內數十萬漢族和其他各族勞動人民遷往平城附近,計口授田,分給他們耕牛農具,發展農業生產,使得經濟不斷增強。

統一北方
拓跋氏是鮮卑族部落聯盟中的一支,原居於今黑龍江省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後逐漸南移,於東晉鹹康四年(338年),在乎城(今山西大同東北)一帶建立代國,代王為拓跋什翼犍。後被前秦攻滅。淝水之戰後,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拓跋珪於牛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重建代國,同年遷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改國號魏,史稱北魏。

拓跋珪稱魏王後,一面務農息民,一面著手進行統一大漠(即大沙漠,東起興安嶺西麓,西盡天山東端)諸部的征戰。東破庫莫奚,西擊高車,滅亡匈奴別部劉衛辰,接連征服北方一些遊牧部落,被俘虜的人數和捕獲的牲畜因眾多,使得拓跋部迅速強大起來。 北魏登國十年(後燕建興十年,395年),魏王拓跋珪面對後燕軍的進攻,針對其恃強輕敵,採取示弱遠避、待疲而擊的方針,同時以優先瓦解對方軍心,奮勇追擊,在參合陂(今內蒙左涼城東北)決戰中殲滅四五萬燕軍。從此改變了兩國力量對比,北魏勢力進入中原。第二年,拓跋珪乘勝進擊,親率40餘萬大軍南下進攻後燕,奪得并州(治今太原西南);又東出井陘進入河北諸州郡,就地取糧,擇弱而攻,逐步擴大戰果,陸續佔領信都(今河北冀縣)、中山(今河北定州)、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等重鎮,基本上平定了關東地區。 北魏天興元年(398年),拓跋珪徙都平城,稱帝,史稱魏道武帝。此後數年,北魏帝致力於鞏固內部及既得地域,也時而與北部的柔然和關中的後秦交戰。如北魏天興五年(後秦弘始四年,402年),魏主領大軍以圍城攻打和支援、分而殲之的戰法,於柴壁(今山西襄汾西南汾河東岸柴莊)大敗後秦軍,殲滅3萬餘人。hsuzr編輯分享於PLUS歷史區

永興元年(409年),拓跋珪被殺,其子拓跋嗣繼位稱帝,史稱魏明元帝。泰常七年(宋永初三年,422年),魏明元帝乘宋武帝劉裕病卒之機,憑藉強大軍力,沿黃河流域全面開戰,重點進攻,奪取黃河以南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洛陽、滑台(今河南滑縣東)等軍事重鎮。由於南朝宋軍善於守城,頑強抵抗,也使魏軍付出了慘痛的傷亡代價。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燾繼位,史稱魏太武帝。此時,江南東晉已於公元420年為南朝劉宋所代替,北方除大夏、北涼、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為北魏所佔。拓跋燾雄才大略,通兵法,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臨陣勇猛,屢屢勝利。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年)至四年,拓跋燾乘夏主赫連勃勃卒,諸子相殘殺之機,二次率軍進攻夏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以弱誘夏軍出戰,引而疲之,然後隱軍出夏軍陣後,順風衝擊,大敗夏軍,克統萬,俘夏王、公、卿、將、校及后妃、宮人等以萬數,又獲馬30餘萬匹、牛羊數千萬頭。 神麚二年(429年),魏帝抓住柔然夏則散眾放牧之機,率軍長途奔襲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掩其不備,大破柔然,威服高車,為穩定北方創造有利條件。從此,柔然勢力大減,主動攻魏較少。 神麚四年(夏勝光四年,431年),拓跋燾滅了夏國。延和元年(北燕太興二年,432年),北魏連克北燕諸多軍鎮,太延二年(北燕太興六年,436年),北魏遣兵攻克燕都和龍(今遼寧朝陽),滅亡北燕。 太延五年(北涼永和七年,439年),拓跋燾以平西將軍源賀為嚮導(源賀為故南涼主禿髮傉檀之子,南涼原據姑臧,後為北涼所佔),率大軍進攻北涼。由於源賀引兵招慰姑臧城附近諸舊部3萬餘落,故魏主得以迅速攻克姑臧,滅亡北涼。接著,魏軍又攻佔張掖、樂都、酒泉等地,皆留將鎮守。 至此,北魏統一了北方,西晉末年以來135年的十六國分裂局面宣告結束。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並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魏滅北涼這一年, 被認為是南北朝的開始年代。hsuzr編輯分享於PLUS歷史區

魏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採取多項措施,如整頓稅制,分配土地給窮人,安置流民,採用多數漢人參政,旨在加強北魏的封建化進程,加強與中原地主的結合,穩定社會,發展經濟。這些又使北魏國勢日盛,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北魏大臣、軍事謀略家崔浩,深為魏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為首謀,他參與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軍事決策,多謀善斷,屢建功勳,在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一系列戰爭中貢獻良多。

初期政治
天賜六年拓跋珪死,子拓跋嗣(明元帝)繼位。明元帝在位時對南朝劉宋發動進攻,奪取了黃河以南的司、兗、豫等州的大部分地區。泰常八年(423),明元帝死,其子拓跋燾(即 魏太武帝拓跋燾)繼位,他先後滅夏、北燕 ,於延和元年(439)滅北涼,完成黃河流域的統一,結束了一百多年北方十六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北朝從此開始。太平真君十年(449),太武帝又親率大軍擊敗北方的柔然,使其北徙,消除了長期以來對北魏的嚴重威脅。接著揮軍南下,直抵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此時的北魏疆域北至大漠,西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遼河,南至江淮。

北魏建國後,其社會進入封建制,生產力逐步發展。但在治理方式上,北魏前期仍然保留著濃厚的奴隸制,特別是在統一北方以前,繼續將戰爭中擄掠的人們納為奴婢,賞賜給諸王貴族和有戰功者,亦或從事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勞動。賦稅方面,在推行宗主督護制的地區,平均每戶每年是帛二匹,絮二斤,絲一斤,粟二十石,外加地方徵收的額外之費用是帛一匹二丈。且任意增加臨時徵調,動輒每戶要交三十、五十石粟。當時官吏並沒有正式的俸祿,貪污、賄賂、高利貸盛行。太武帝統治期間,大將公孫軌到上黨(今山西長治北),去時單馬執鞭,回來則從車百輛。拓跋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政策。在戰爭中,被驅迫當兵的各族人民在前衝鋒,鮮卑騎兵在後驅逼。十二年,太武帝圍攻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時,寫信給劉宋守將臧質說,攻城的都不是我鮮卑人,你殺了他們,免得他們將來造反。北魏為了鎮壓其他民族的反抗,在氐、羌、盧水胡等族聚居的地區設置軍隊,嚴厲統治。魏律規定犯謀反大逆者,親族男女不論少長全部處死。甚至還在實行原始的車裂法。 hsuzr編輯分享於PLUS歷史區

北魏前期落後的統治,引起各族人民連綿不斷的反抗鬥爭。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太平真君六年九月,雜居在今陝西、山西等地的漢、氐、羌、屠各等族人民在盧水胡人蓋吳領導下於杏城(今陝西黃陵西南)爆發的起義(蓋吳起義~是”蓋吳”起義..)。諸少數族和漢族被壓迫人民爭相響應,起義軍很快發展到十餘萬人,東起潼關,西至隴(今陝西、甘肅交界處)。蓋吳派使者要求劉宋出兵聲援。一年後,起義軍雖被太武帝親自率軍鎮壓而失敗,但各族人民的共同鬥爭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改革
為了緩和階級上的爭執和矛盾,北魏統治者力求限制地方士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使鮮卑貴族進一步封建化,並與漢族地主緊密結合,更有效地共同統治各族人民。因此馮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進行了一連串的改革:

1.首先整頓吏治。延興二年(472),政府規定,地方牧守治績 好的可以久任,滿一年陞遷一級;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也要受到處罰,甚至降級。

2.延興五年,為改變過去州、郡、縣爭收租調的混亂局面,政府確定只能由縣一級徵收,徵收時禁止使用大斗、長尺、重秤。
hsuzr編輯分享於PLUS歷史區
3.太和八年(484)頒布俸祿制,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又規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量的俸田。所授公田不准買,離職時移交下任。

4.九年十月,頒布了均田令,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定。授田有露田、桑田之別。露田種植穀物,不得買賣,七十歲時交還國家。桑田種植桑、榆、棗樹,不須交還國家,可以出賣多餘的部分,買進不足的部分。還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的照顧。

5.九年或十年初,以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採用鄰、里、黨的鄉官組織,抑制地方勢力濫用大量戶口。

6.十年,孝文帝對租調製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新租調規定以一夫一婦為徵收單位,每年交納帛一匹,粟二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分別相當於一夫一婦的數量。

7.十八年,孝文帝排除穆泰、元丕及太子恂等鮮卑舊貴族和保守勢 力的反對,把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

8.孝文帝改革鮮卑舊俗,主要是禁著胡服,改穿漢人服裝;朝廷上禁鮮卑語,改說漢話;規定鮮卑貴族在洛陽死後,不得歸葬平城,並改他們的籍貫為河南洛陽,改鮮卑姓為漢姓;鮮卑貴族門閥化,提倡他們與漢族 高門通婚。
hsuzr編輯分享於PLUS歷史區
9.太和中,議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從。從品為北魏之首創。十九年,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標準,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族,姓為高,族次之,其中穆、陸、賀、劉、樓、於、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勳著當世,位盡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言,一同四姓。」所謂四姓,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盧、李、鄭,一說為漢族甲、乙、丙、丁四種郡姓,後者似為確。班定姓族,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合。

均田制
北方廣大地區由於戰亂,戶口流徙,田園荒蕪,過多的土地無人耕種。北魏政權為增加財政收入,穩定社會秩序,頒行均田制。先審定戶籍,再按戶口分配土地,實行新的租調製。奴婢和牛都可授田。均田制在當時地曠人稀的前提下施行,在不損害地主階級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於生產發展和穩定的。北方眾多的荒地亦被開墾,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農業的發展,使養蠶、畜牧、釀造等農村副業也發展起來,改變了北方原本荒涼的景象。hsuzr編輯分享於PLUS歷史區

經濟發展
在北魏王朝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生產力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中國北方自西晉永嘉之亂(310)以後,經過十六國時期的戰爭破壞,百姓死於兵革,或是餓死,倖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區凋零景象。北魏統一北方後,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努力,生產關係得到了改善,生產有明顯的發展。特別是孝文帝改革後,自耕農民顯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國戶數已達五百餘萬,比西晉太康年間增加一倍多。農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洛陽伽藍記》稱北魏後期百姓殷富,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業方面,北魏後期煉鋼技術有新的成就,相州牽口冶(在今河南安陽)製成銳利的鋼刀。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太和以前,北方商業幾乎處於停頓狀態,錢貨無法順利交流 。孝文帝時,元淑為河東太守,當地許多百姓棄農經商。隨著商業的發展,貨幣恢復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鑄造「太和五銖」錢,規定此錢在京師及全國諸州鎮都可通行。宣武帝時,洛陽的商業相當繁榮,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城市。

衰亡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鮮卑貴族漢化的加深,北魏統治者日趨腐化,吏治逐步敗壞。高陽王元雍富兼山海,其住宅、園囿像皇宮一樣豪華,僮僕多達六千,妓女五百,一餐費數萬錢。他與河間王元琛,豪華奢侈程度超過西晉的石崇、王愷。被稱為餓虎將軍的元暉作吏部尚書時,賣官職都有定價,人們稱吏部為賣官的市場,稱這些官吏為白晝的盜賊。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也不收斂。他們徵收租調時,恢復長尺、大斗、重秤。繁重的兵役和徭役(或傜役)使大批農民家破人亡。破產的農民紛紛投靠較強的勢力,重新淪為農民,或逃避賦役,入寺為僧尼。

北魏控制的編戶日益減少,影響了政府的收入。北魏統治者除加重剝削未逃亡的農民外,多次檢查逃戶,搜捕逃亡的農民。因而引起農民的反抗。延昌四年( 515)冀州僧人法慶領導的大乘教起義,公開宣稱「新佛出世,除去舊魔」。北魏政府動員了十萬軍隊才鎮壓下去。
hsuzr編輯分享於PLUS歷史區
北魏初年,為了阻止柔然南下的威脅,東起赤城(今屬河北),西至五原修築長城;在沿邊要害處設置軍事據點,即沃野等六鎮。六鎮鎮將由鮮卑貴族擔任,鎮兵多是拓跋族成員或中原的強宗子弟。他們被視為「國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但遷都洛陽後,北方防務逐漸不被重視,鎮將地位大大下降,被排斥在「清流」之外,陞遷困難。因而他們對北魏政府嚴重不滿,鎮兵的地位更是日趨低賤,與謫配的罪犯和俘虜為伍,受到鎮將、地方勢力及士族殘酷的奴役和剝削,名為府戶。加之塞外的柔然 不時進擾掠奪,也加深了士卒生活的困難。正光四年(523),終於爆發了六鎮起義。關隴、河北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義。激烈的階級爭權,使北魏政權搖搖欲墜。邊鎮地方勢力和士族,則利用當時的混亂局面,各自發展勢力。肆州秀容(山西朔縣北)的爾朱榮,聚集了北鎮士族和流民,勢力發展最快。武泰元年(528),胡太后毒死孝明帝,自居攝政,爾朱榮以給孝明帝報仇為借口,進軍洛陽,在河陰將胡太后及大臣兩千餘人殺死,控制朝政 。此後,內亂不止。534年,北魏分裂成由高歡控制的東魏和宇文泰掌握的西魏。


科技文化
北魏時期,科學文化取得了新的成就。北魏末年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農書,包括農藝、園藝、林木、畜牧、養魚和農產品加工等許多方面。它對從西周以來古代農業、手工業等方面取得的知識技術,都作了總結性的敘述。
hsuzr編輯分享於PLUS歷史區
文學方面,北朝民歌充分體現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徵,風格剛健,語言質樸,感情真摯。《敕勒歌》、帝后禮佛圖石浮雕河南鞏縣石窟第四窟 《折楊柳歌》、《木蘭詩》就是當時民歌的代表,《洛陽伽藍記》,既是一部地理名著,又是一部文學作品,《水經注》從文學角度看,也不愧為一 本文字優美的遊記。((水經注這邊我無詳加介紹..若是各位有興趣..我會再附上連結點..或是各位可利用網路搜尋便有連結了))

北魏雕塑藝術,集中表現在當時的石窟寺中。它繼承了秦漢以來中國的藝術傳統,也受到國外,特別是古代印度藝術的影響。摩崖石窟分佈很廣,西起今甘肅,東至今遼寧,保存至今的著名的有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石 窟,以及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永靖的炳靈寺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龍山萬佛洞,河南鞏縣的石窟寺等。在這些石窟寺中有古代藝術工匠所塑造出來的數以萬計的佛像,代表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是馳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