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江東美周郎

江東美周郎

前言:

對於周瑜..通常都是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上所陳述的印象最為深厚..但卻造成了在往後..大家對於周瑜的刻版印象..
或是認為此人無雅量..及與諸葛亮的才智上的較量成敗..對此..這篇文章會有正史與演義上的陳述..
若跟各位有不同的意見或是看法..就請多多指教了~

人物簡介: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人(今安徽廬江西南)。出身士族,少時與孫策友好。東漢興平二年(195)起兵助孫策佔據江東。
建安三年(198)任建威中郎將,從孫策轉戰江淮,為其開拓東吳疆域建立了巨大戰功。孫策死後,周瑜以中護軍職輔佐孫權。七年,曹操責令孫權送子為質稱臣。孫權眾臣猶豫不決,唯獨周瑜力主拒曹,並建議孫權以江南為據點。十三年秋,曹操率軍80萬南下,並致書逼迫孫權投降。周瑜等分析局勢,堅定了孫權與劉備結盟抗曹的決心,又自請為主將,與劉備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周瑜文武兼備,有雄才大略,赤壁戰後積極籌劃進圖中原。十五年,卒於巴丘(今湖南嶽陽)。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 孫堅參與討伐董卓時,將家搬到了舒城。孫堅的兒子孫策和周瑜同年,兩人關係非常好。在詢得家中長輩的同意後,便把自己家城南的大房子讓給孫策全家住。周瑜對孫策「升堂拜母」,二人遂以兄弟之禮相待。
周瑜興平二年(195年) 周瑜的叔父周尚是丹陽太守,周瑜前去看他,時孫策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準備渡江時,寫信給周瑜。周瑜奉叔父周尚之命,帶部隊和糧草迎接孫策。孫策高興的說:「吾得卿,諧也。」



歷史概況(正史):
       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從祖父景,景之子忠,皆為漢太尉。父異,洛陽令。初,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從父尚為丹楊太守,瑜往省之。會策將東渡,到歷陽,馳書報瑜,瑜將兵迎策。從攻橫江、當利,皆拔之。乃渡擊秣陵,破笮融、薛禮,轉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劉繇奔走,而策之眾已數萬矣。瑜還。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復進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五年,策薨,權統事。瑜將兵赴喪,遂留吳,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十三年春,權討江夏,瑜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眾皆欲降,唯瑜請戰。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劉備並力逆曹公,遇於赤壁。瑜從黃蓋計,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以火攻曹軍,大敗之。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逕自北歸。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凌統以守其後,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權素服舉哀,感動左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稍微講解人名一下~景(周景)..景之子忠(乃周景之子 ~周忠..也就是周榆的堂叔)..父異(指的是周瑜之父周異)..堅子策(孫堅之子~孫策)
笮融~下邳相...
薛禮~彭城相,最後被笮融所殺
弟胤~袁胤..袁術派他取代丹陽太守
若無陳述到的..閱文的人有提出人名或是疑問..在自身能力範圍內..我會加以補述

演義概況:

    吳偏將軍、南郡太守。自幼與孫策交好,策離袁術討江東,瑜引兵從之。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娶二喬。策臨終,囑弟權曰:「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瑜奔喪還吳,與張昭共佐權,並薦魯肅等,掌軍政大事。赤壁戰前,瑜自鄱陽歸。力主戰曹,後於群英會戲蔣干、怒打黃蓋行詐降計、後火燒曹軍,大敗之。後下南郡與曹仁相持,中箭負傷,與諸葛亮較智鬥,定假塗滅虢等計,皆為亮破,後氣死於巴陵,年三十六歲。臨終,上書薦魯肅代其位,權為其素服弔喪。
((這段基本上大家都有印象了..苦肉計加上跟孔明的智力對決..但跟正史相比較..各位應該知道差了十萬八千里了))

歷史評價:

史書三國誌,陳壽對於周瑜的評價很高,多次以“英雋異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韜略萬人之英”讚繆之,
其評價以三點為主..政治來講..高瞻遠矚,忠心耿耿..軍事上..膽略兼人..智勇雙全..品德修養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
而陳壽在《周瑜志》中提到的「曲有誤,周郎顧」,則成為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典故。
然而孫權亦是..在周瑜死後..孫權曾與陸遜談論周瑜,「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而《三國名臣贊序》:「公瑾卓爾,逸志不群。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三分於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另《史論‧酌古論‧呂蒙》:「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決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之稱號也,顧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

也有許多詩人在赤壁之後..以詩來表達對於周瑜的敬重..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李白~詠赤壁..戴復古~滿江紅·赤壁懷古等..

忘記補上一段了..
周瑜~字:公瑾..生卒:175 — 210(36歲)..效力於吳..
籍貫:廬江舒人(安徽廬江西南)  
容貌:長壯有姿貌
官至:偏將軍、南郡太守  
父親:周異
母親:未知
配偶:小喬   
子女:周循、周胤、周氏     
曾效力過的勢力:吳、袁術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