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亞歐最大會戰--阿貝拉會戰

亞歐最大會戰--阿貝拉會戰

  公元前492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率軍遠征希臘,從而展開了歐亞之間,東西方之間有史以來的第一場大戰。兩年後,大流士的軍隊在馬拉松戰役中被雅典軍隊擊敗,被迫退回亞洲。公元前480年,大流士之子澤爾士再度發動了對希臘的戰爭,希臘各邦聯合抗敵,在薩拉米海戰中給波斯軍隊以重創,遏制住了波斯帝國的膨脹。在擊退波斯人的入侵後,希臘各邦為爭奪希臘霸權,又展開了空前規模的內戰,即伯羅奔尼撒戰爭。在這場希臘霸主地位爭奪戰中,雅典、斯巴達、底比斯三個偉大的國家都輪流失敗了,而位於巴爾幹半島的馬其頓開始崛起,公元前338年,希臘各邦被菲力二世的馬其頓王國所征服。菲力二世成了希臘的霸主後,即開始制定遠征波斯的宏偉計劃。公元前336年,菲力二世被刺殺,他的計劃只好由他20歲的兒子亞歷山大去執行。
  亞歷山大又稱亞歷山大大帝,出生於公元前356年,13歲時拜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為師,深受希臘文化陶冶,尤其愛誦荷馬史詩。據說在所有戰役中,他經常帶著一本由亞里斯多德註釋過的荷馬的著作。在父親的指導下,亞歷山大自幼受嚴格的軍事訓練,行事果敢,善於佈陣和巧於用兵,有「人間怪傑」的美稱。他是古代西方世界軍事學說的革新家。他增加了方陣密度,從而提高了攻擊能力;使騎兵成為軍隊的決定性突擊力量和機動力量;組建了西方軍事史上第一支工兵和炮兵部隊。
  亞歷山大即位後的次年便率領3萬步兵、5000騎兵和160艘戰船向波斯進發。公元前334年5月,亞歷山大在格拉尼卡河岸上首戰告捷,打開了通往小亞細亞的道路。接著,在公元前333年,又獲得了伊沙斯的第二次會戰的勝利。此後,亞歷山大揮師南下,進敘利亞,克腓尼基(今突尼斯),並於公元前332年進入埃及,在尼羅河三角洲建立了亞歷山大城。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渡過尼羅河,向兩河流域進軍(今伊拉克境內的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年10月1日,亞歷山大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阿貝拉城附近的在高格米拉平原上同波斯軍隊進行了一場著名的戰役,史稱阿貝拉會戰。
  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在伊沙斯戰敗後,又另行招募了一支軍隊,精心選擇了廣闊的高格米拉平原作戰場,並將地面剷平和移去了障礙物,以便大量使用騎兵。大流士三世把他的數十萬步兵、4萬騎兵和200輛裝有鐮刀的戰車布成一個嚴格的方陣,按照軍隊的地區來源,排成了橫3行、豎13列的無數小方陣。大流士三世本人隨御林軍騎兵、15頭戰象和50輛戰車排在最前列的中央,左翼前列是西提亞人和巴克特裡亞人的騎兵及100輛戰車,右翼前列是亞美尼亞人和卡派多西亞人的騎兵及50輛戰車。騎兵部署在第一線,二線則全是步兵。
  比起大流士三世的軍隊來,亞歷山大的人馬要少得多,總共只有4萬步兵和7千騎兵。針對波斯軍的部署,亞歷山大在相距波斯軍3公里半的地方,巧妙地把他的隊伍擺成一個ㄇ字型空心方陣,使左、右、前三面都構成正面,均可以與對方接戰。在面對波斯軍隊的正面,把重裝步兵放在中央,騎兵和輕裝步兵放在右面,左翼全是步兵。在左翼最左邊,也安排了騎兵。在正面部隊的後面又部署了兩個飛行縱隊,在左右每一翼後面各擺一個。這兩個飛行縱隊的部署,可以向外旋轉來加強自己側翼的兵力,也可以向內旋轉以增強自己正面的兵力。這樣,面對任何方向來的攻擊,無論從前面、側面和後面來敵軍,都可以加以迎擊。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亞歷山大下令部隊移動,會戰開始了。當馬其頓軍逐漸接近波斯軍時,亞歷山大並不直接向對方進攻,而是向波斯軍的左翼方向斜著走。大流士三世不明白亞歷山大的意圖,也率軍沿平行方向跟著他走,波斯軍配置在前列左方的西提亞騎兵快速向前,領先攻擊。馬其頓軍繼續向前走,開始走出波斯人已剷平的地區以外。大流士三世害怕在他預設戰場之外作戰,會使他的戰車失去作用。於是急令左翼的前排部隊,趕緊繞過馬其頓軍的右翼,迫使它停下來。為了對付這次攻擊,亞歷山大調動了幾支騎兵,連續對波斯騎兵發動攻擊。雖然遭受重大損失,但馬其頓軍的紀律和勇氣也就開始表現了出來,他們一個中隊又一個中隊,連續地向敵人衝鋒,終於將波斯騎兵擊退。接著又用箭和標槍的陣雨,有效地阻止了波斯軍戰車方陣的衝擊。
  當波斯軍的攻擊被迫停下來後,馬其頓軍的一部奉命出擊,迂迴自己右翼的波斯軍。接著,亞歷山大親率馬其頓騎兵,向內一旋轉,連同右面的4團步兵,一齊衝向敵軍。此時波斯軍由於左翼騎兵已經前進,所以在正面正好漏出一個空洞。亞歷山大就率騎兵直向大流士三世的中央方陣衝去,這個衝擊這對整個會戰的勝負起了決定性作用。這次騎兵的衝鋒,在它的右面有騎兵的掩護,左面又有長矛如林的步兵方陣密切配合。這個聲勢駭人的攻勢使波斯國王大為震驚,立即逃到戰場之外。此時在亞歷山大右方的波斯騎兵,發現後方已受到馬其頓軍的威脅,也就開始逃走,馬其頓人尾隨追擊,殺傷頗多。由於大量的敵軍紛紛逃命,掀起一層塵霧,幾乎使任何東西都難以分辯清楚,所以馬其頓人才沒有把大流士三世俘獲到手,只有一片喊叫和馬鞭啪啪的聲音,可以作為追擊者的嚮導。
  當馬其頓軍右翼方面戰鬥正在進行時,在左翼方面也同時發生了惡戰。由於亞歷山大的斜進,所以左翼的位置遂落在了右翼的後面,而亞歷山大的勇敢衝進,又似乎使左翼與右翼之間造成了一個空洞。於是波斯軍的右翼騎兵,就從這個空洞中湧入,但馬其頓軍的飛行縱隊很快就旋轉過來,在波斯軍的後方出現,把他們殺傷不少。當亞歷山大得悉此情後,馬上率騎兵轉過頭來,直向波斯軍的右翼進發。此時,波斯騎兵恰好退回來,發現退路已被切斷,遂作頑強戰鬥。雙方苦戰不已,最後還是馬其頓軍獲勝。於是馬其頓軍繼續再追擊,一直到深夜為止。接著他們又用強行軍向阿貝拉城趕去,一共前進了35公里,但是未能俘獲大流士三世,他早已溜走了。
  這次會戰,波斯軍被殺數萬人,馬其頓軍只損失100~500人和1000匹馬。在西方世界的戰史中,所有一切的決定性會戰,這一戰要算是最驚天動地的。亞歷山大勇於脫出當時在戰爭中的死板格式,不落舊俗,不守陳規,敢於創新,勇於變革。結果竟把多於自己數十倍的波斯大軍打得潰不成軍,連不可一世的波斯王也落荒而逃。人們把亞歷山大的軍事成就,稱作古希臘軍事哲學的重要開端,並推崇他為西方古典軍事戰略的創始人。

TOP

發新話題